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忘己為人》之心的喜悅

 


菩薩的胸襟


 


    那天回國一趟,雖然才只有短短的兩個星期,但與師兄們相處的一些體會,很是感動。趁自己尚有一念清醒時,趕緊將這片段的法語化成文字,好讓在往後的日子裡,有些許法喜的追憶。


    開照師兄的片言隻語,都充滿法味,聽在耳裡,撼在心中。如他訴說在監獄弘法的啟示時,曾領悟過這麼一個道理:


    「我對你好,不會因為你的變好,而有所心悅;


      我對你好,不會因為你的變壞,而有所感傷;


      我對你好,不會因為你無動於衷,而有所憂慮;


      因為我對你好,是我本份應該做的事情。」


    靜靜聆聽的當下,內心為之一愣,這不是經典中所闡述的「無我、無眾生、無壽者」的菩薩精神嗎?緊接著師兄對我說:


    「我曾經因為一個人的轉變,心就隨著他起伏。後來我發現,這不對喲……,情執又把我束縛起來了。」


    因此,自那天開始,他明白一位行者的心情,是不能輕易隨著外境轉,因為這條菩提道路,還很漫長啊!


 


但見於法,不見於我


 


    師兄說:「以前看見別人在吵架時,總以旁觀者自清的角度,來評論誰是誰非。然而現在的心情,則有明顯的差距。」


    他說:「我現在看見這種情況時,第一是反觀自心:咦!佛陀說的法真實不虛,所謂怨憎恚苦,昨天是兄弟至親,今日可以反目成仇,這不是無常法,是什麼?我看到自己的心,在七上八下的作對錯的評價,這不是我執在作祟,又是什麼?我就這樣靜靜地注視著這顆心,看它在耍什麼把戲。如此下來,我看到法的真實性,反而令我生起喜悅。啊!佛陀真的太偉大了,佛法真的太美妙了!」


    說著說著,他忽然想起早上搭公車的事情,又繼續說:


    「今早從公車下來後,看見路邊的水果攤,便起了個念頭:順道買些水果回常住。於是,便上前選了一些水果,當準備要付錢時,身旁忽而閃出一位居士替我付上水果的錢,然後就又匆匆溜掉了。」


    他問我:


    「一般人是否都會以為今天好幸運,因為買東西有人代為付錢……。」


    一瞬間,我也愣住了,不知如何回應才好,於是點了點頭。


    他接著說:


    「我當時不是這樣想,我感覺到:咦!這世間上還有這些人懂得修善法,多好啊!我心生喜悅,看見眾生會自行善法,這世間有希望了!我看了真的好法喜、好法喜……。」


    當他笑得開懷,充滿法樂時,我講一個經驗與他分享:


    「每當感覺到自己對某某眾生產生愛染時,正念通常會提醒我:小心又要落入愛別離、求不得苦了。縈遶心頭的只有一句話:心有所求就是苦。如此不斷地反覆思惟,可以將自心的染著淡化。」


    師兄臉帶著微笑對我說:


    「以前我也是用這種消極的方法來處理這些問題,但是現在可不一樣了。」之前,曾以為自己甚為高超,不過,聽了他的話後,竟啞口無言……。


    他繼續娓娓道來:


    「現在的方式,是這樣的:我靜下來慢慢地關注這顆心,咦!它開始生起愛染了,若不能滿足它的意願時,竟然會生起瞋恚。這顆心猿意馬的心,好難捉摸,好微細……。就這樣,我看著它生起種種念頭,可是只要不理它,不增長它,過一段時間,它會平靜下來,那時候你才可以稱說:這隻猿猴給你馴服了。」


    我暗地裡在心中拍案叫絕,原來,佛法就是如此體會的,它很人性化、生活化、普遍化……。


1 則留言:

  1. <p><font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 'serif';">原來在觀察自己的身心中就能體證佛法</span><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 'serif';">,</span><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 'serif';">不假外求</span><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 'serif';">,</span><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 'serif';">這是自己已經忘失了的</span><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 'serif';">,</span><font face="Calibri"> </font><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 'serif';">謝謝您的分享與提醒</span><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 'serif';">。</span></font></p>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