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送您一把永遠快樂的鑰匙





送您一把永遠快樂的鑰匙:




 




若不如理而強作意,




其如理者而不作意;




總說此二,名不正思惟。




──《瑜伽師地論》卷11(大正30330c)





2013年5月22日 星期三

菩薩弟兄





 


菩薩弟兄




 




菩薩的家族是:




般若母親,方便父親,施乳母,戒養母,忍辱莊嚴品,勤養育者,禪洗濯人,善知識老師,菩提品道友,善法眷屬,菩薩弟兄,菩提心家,奉行家法,菩薩地家鄉,忍富豪,大願尊貴,具菩薩行順家法,發大心繼承家業,法水灌頂太子,成菩提光大門庭。




善財!




菩薩這樣的生在如來家中,能使三寶不斷,嗣續菩薩的種族,家門清淨,受一切世間的讚歎。這生在佛家的菩薩,能知道一切法如影如化,不再厭離世間,也不會染著。一切法是無我的,所以不為自己打算,慈悲去教化眾生,不覺得厭倦。生死是如夢的,五蘊是如幻的,在生死中長期修行,不再有厭怖心。




(印順導師《青年的佛教》p125-126
)




 




PS:剛找資料突然翻開昔日的資料夾,驚覺這張照片的拍照日期竟是20031110日,真不懂是該歡喜這菩薩弟兄的善緣已滿十週年,還是要提醒自己年歲已不輕而該加倍精進啦!^_^





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袈裟與僧團





 


袈裟與僧團




────給兩位行者的出家勉勵語




/開照長老於阿根廷salta



選擇出家是一生最大的挑戰,非一般人所理解及體會。



一旦披上了袈裟,要有不回頭的決意,走到盡頭依舊袈裟在身,那是因為修行不只是這一生仍是生生世世都要與三寶相遇,續修行至圓滿為止,這是佛弟子的當有的基本情操。



如今渡過了行者的適應期,也意味著,心已決定,堪能與承擔,守住在僧團裡進一步學習。



出家會受到僧伽的祝福,法友們的隨喜,這是肯定的。



家人也因大家對出家意願堅定,也因為在僧伽服務及適應期間,讓大家感受到你們溫和、謙恭及謙虛,而感到心安。



這可說是自安安他的互動下所換來今日隨喜大家出家去。



步上出家之路是少數

回想起來多少因緣都在考驗,挑戰著出家的堅持,今日能跨出一步,是好的起點。

在理論上都知道背後是有眾多的助緣,但我們並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的因緣促成?

在佛法上有了善知識的啟發而找到了心的依歸及相應的老師與道場,如今也為了自已的理想而選擇與一般不同的路--即是出家去。



但能令我們最直接感受的到助緣,莫過是得到父母親的背後祝福與支持吧!



不曾身為父母身的我們,是很難體會父母不捨之心,今日的他們做到「難捨能捨之心」,來成全女兒的心願,願女兒活得快樂!



我們也難體會到古德或僧伽的用心護念我們這此晚輩,讓我們在修行上享有到食住衣藥安住,不必去憂心,及傳授法上的理論與經驗也不吝嗇。

對我們現今出家來說,是何等的幸福。



不可忘記2親因緣的促出家

第1點:要將父母這份「難捨能捨」的心作為日後修行上的增上緣,在未來修行裡要強化這隨喜心,別污上世間的「文人相輕」。在佛門裡更不可有「同道相嫉」的心態。如此才能體會父母的「隨喜故能捨」的心境。



第2點:念恩感恩古德及僧團的悲心護念,一旦能感懷他們的用心,在未來學習過程中,能避免只顧個人所需,不顧他人感受,也減少挑剔他人的不是。為了僧的和合,為了道法增上,便能體會到古人、前人的「能忍安忍」的護念,讓後人受益的悲心也。



能如此思維,日後無論在僧團裡或與眾生互動時,以四無量心來檢視自已,能讓我們的心開展出,如慈經中說:「堪能、誠懇及正直,謙恭、柔和與不慢」,「願一切眾生皆幸福,安穩和快樂」



那是因為,懷著慈愛,心無敵意才能建立友善的關係,維持著與帶給眾生的幸福。






遇到任何阻障,此時悲心生起是關鍵,才能調伏害人之心。不忍眾生苦而建立起利他拔苦本懷,隨喜他人的成就,嫉妒便沒有機會佔據我們的心,因而建立起彼此皆不會失去曾有無苦的快樂。以智相應的捨心,心無癡故,才能離開貪瞋的糾纏建立起自業智的安穩。



無法前來觀禮,祝福的心依舊有。



在此與大家分享及共勉之:

在學習過程中,袈裟與僧團是兩不離,留在僧團裡將會得四大好處:

1
:已有的惡習將會得到對治,不增長,那是因為過著僧團律制的生活,有守護,有調伏, 最後能得到徹底的斷除。

2
:未有惡習不易被污上,那是因為在共住中,過著僧與僧之間的互動,有六和敬信念指引,對治著[我見,我執,我愛、我慢及自我」的生起。

3
:未曾有的善習會令起,那是因為僧團內有眾善知識的雲聚,見聞覺知皆是法的薰習,及易提起相續的正念正知。

4
:己有的善習能增長,圓滿,那是因為在僧團有持教者及持證者給予提醒與護念,心易得善護,自依法依不退失。



因此,身上的袈裟與僧團兩不離,成長過程是建全,僧格才能易建立。猶如嬰孩得到父母親,兄弟姐妹或師長的善護一樣。



讓我們一起來向這方面努力

1:了解及重視,袈裟與僧團的重要,心會樂於接受別人的訓誡,也會邀請別人在未來訓誡我們。

2:能對於現有的能夠知足,又能安於目前所擁有的生活條件。



具足這二種特質來修行。這樣的人將能真正地住於喜悅之中修行,僧之間才和合。



最後請記得:

一旦袈裟身上披,要想到僧伽是我們終身的住處,袈裟不離僧伽,僧伽會因為你多了一份光明。



心欲動念時,要以智相應,才能「修福業不生足想,未斷惡不敢捨離」,二法為依止精進處,能滿現世願、後世願。



心常緣佛德為不變的楷模,便能自護護有情,眾生因見袈裟生信,緣僧團增上信,正法便能多久住在人間。






 





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

捨,是一種完美、不動搖的平衡心





 


捨,是一種完美不動搖的平衡心




 




捨根源於觀,是一種完美不動搖的平衡心




唯有愈挫愈勇的世間,才有光明成功的未來;缺少喜樂的世間,於病痛分離與死亡中成長;一個充滿需要隨喜也需要悲憫生命的世間,需要捨




但是,所需要的那種捨,必須以時時保持警醒的心為基礎,而非冷漠遲鈍的心;它必定是經歷嚴格審慎修習而來的成果,而非一時情緒的展現




 




真正的捨應能面對一切嚴格的考驗,並從嚴格考驗的來源中使自己的力量再生只有根植於觀的捨,才有抵抗與自我更新的力量




那麼,什麼是觀的本質呢?觀是清楚明瞭一切生命的變遷如何生起,並明瞭自我的真實本性必須了解,自己所經歷的各種體驗都源自此生或前世所造作身意行為的業




沒有一件發生在自身的事來自於陌生的外在敵意世界,任何事都是自己心念與行為造作的結果這樣的理解能令免於恐懼,是捨心的最初基礎當每件發生在自身的事都看到源於自己時,為何還要恐懼呢?




倘若生起恐懼或不安,我們知道自己的善業(業的所依)是得以減緩的歸皈處這樣的依止將使心中生起信心與勇氣,相信過去所造善業的保護力量即使現在生活倍嘗艱辛,也有勇氣在當下造作更多的善行,因為崇高與無私的行為就是抵抗命運重大打擊的最好方法,及時行善永遠不會太遲




這樣的肯定令心獲得平靜,得到忍耐與捨的力量,足以堪忍現前的苦難那麼,我們的行為將成為我們的朋友(由業相聯)




由於將苦視為老師與朋友,我們能更成功地以捨來忍受苦;最後,業的教義將給予強大動力,使自己從業中解脫,從那些將我們一再擲入輪迴之苦的行為中解脫




 




捨應該以第二種觀——無我的教義——為依據此教法顯示,從究竟的意義上,沒有任何自我造作行為也沒有任何自我影響它們的結果




要使捨成為不動搖的心,必須捨棄一切我的的想法先從容易不執著的小事著手,漸漸地向自己深深執著的所有物與目標下手同時,也必須捨棄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從自己個性的一小部分不甚重要的特質或從自己清楚看到的些許弱點開始,漸漸地向自認為自我中心的情緒與嫌惡下手,如此修習不執著




捨棄我的自我的想法到達一定程度時,捨就會成為內心的一部分當領悟到無我時,還有什麼事物會由於貪瞋或悲傷而使我們煩亂不安呢?無我的教義因而成為通往解脫與圓滿捨之道的引導




 




捨是四梵住的頂峰與極致,但不可誤解為:捨否定了慈喜,或認為前三梵住較為次等絕非如此捨完全包容遍及這三者,正如三者完全充滿捨一般




 




(向智尊者法語)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母親節!祝福母親:身體健康,三寶護念!




我覺得世上最慈悲、最美麗、


最包容我的人,
就是我的母親!
居台將近十七年以來,
每年的母親節皆無法親自返至母親的身旁給予祝福,
但我想母親不會怪我這孩子的,因為,
我在台灣用心的學習佛法,以及跟眾生結法緣,
這就是我感恩的方式…(好像很省錢哦 ^_^)
於此誠心的祝福母親:身體健康,三寶護念!
(
這張在手上唯一又珍貴的昔日照片,
泛起了我無限的感懷朋友們,記得也抽個空,
找找跟母親的合照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