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 星期三

2011年12月22日 星期四

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



 


 


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


 


(網路故事)


 


在禪宗裡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著找接班人。一日,他將兩個得意弟子叫到面前,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慧明,一個叫塵元。高僧對他們說:「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後面懸崖的下面攀爬上來,誰將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塵元一同來到懸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懸崖,崖壁極其險峻陡峭。身體健壯的慧明,信心百倍地開始攀爬。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從上面滑了下來。慧明爬起來重新開始,儘管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還是從山坡上面滾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後又開始攀爬,儘管摔得鼻青臉腫,他也絕不放棄……。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慧明屢爬屢摔,最後一次他拼盡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時,因氣力已盡,又無處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了過去。高僧不得不讓幾個僧人用繩索,將他救了回去。


 


 接著輪到塵元了,他一開始也是和慧明一樣,竭盡全力地向崖頂攀爬,結果也屢爬屢摔。塵元緊握繩索站在一塊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試一次,但是當他不經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後,突然放下了用來攀上崖頂的繩索。然後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頭向著山下走去。旁觀的眾僧都十分不解,難道塵元就這麼輕易的放棄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只有高僧默然無語地看著塵元的去向。


 


塵元到了山下,沿著一條小溪流順水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谷……最後沒費什麼力氣就到達了崖頂。當塵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時,眾人還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甚至會將他逐出寺門。誰知高僧卻微笑著宣佈將塵元定為新一任住持。眾僧皆面面相覷,不知所以。


 


塵元向同修們解釋:「寺後懸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於山腰處低頭下看,便可見一條上山之路。師父經常對我們說『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就是教導我們要知伸縮退變的啊。高僧滿意地點了點頭說:「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籠之內,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然後高僧將衣缽錫杖傳交給了塵元,並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攀爬懸崖,意在勘驗你們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籠,心中無礙,順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世間痴情之人,執著於勇氣和頑強者不在少數,但是往往卻如故事中的慧明一樣,並不能達到心中嚮往的那個地方,只是摔得鼻青臉腫,最終一無所獲。在己之所欲面前,我們缺少的是一份低頭看的淡泊和從容。低頭看,並不意味著信念的不堅定和放棄,只是讓我們擁有更多的選擇和迴旋的餘地。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世俗知識雖有價值,卻含有相對的矛盾性



 


世俗知識雖有價值,卻含有相對的矛盾性


 


在備課時讀到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的兩段話時,感觸很深,我們現有的知識,廣博的視野…,是否因這些知識而讓自己見不到萬法之真實樣貌?雖然書中接著即為導師提供的答案,但我想「思惟」是佛法最可貴的教育入門,因懂得「思惟」,我們的心才有可能跟真理連結,如果放棄用心地「思惟」這一一現象,我想要獲得脫俗的出世智慧,或許純屬夢想而已,來,大家「思惟」一下,下述這兩段文吧!


 


當一個印象,概念,顯現在我們的心境時,就明了區別而覺得: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與我們的語言稱說對象相同,所以叫名言識,就是一般世俗的認識。如大人,是善了名言的;認識分明,又能說得清楚。如嬰孩、畜生,只要他有認識,雖不及大人分明,也還是覺到這是什麼的;雖不能說什麼,卻能知道這是什麼。當然,知道的並不太多,錯誤的也多。我們的根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還有意識,都是這樣的認識。這都是依慣習的心境而來;世間以為如此,就以為如此的。在這不尋求真相的世俗共認的基本知識上,發展為世間的一切知識。如一一的尋求究竟相,那世俗知識就不能成立了。(p343-344)


 


世俗的認識與行為,都是這樣的,本不依於推求得究竟而成立。如樹是我栽的,到底什麼是我,並不要加以考實,世俗就認為樹是我栽的了。這些知識是不徹底的,含有相對的矛盾特性。這不妨成為世俗的知識;眾生一直在這樣的心境中,以為是真實的,其實從來不曾達到究竟的真實(p347)


 


閱讀過後,大家有什麼想法嗎?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沒有天生的彌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



 


沒有天生的彌勒,也沒有自然的釋迦!


 


《般若經》這種法性論過後,接下去還發展出「佛性本具即如來藏」。那是什麼意思?這種法性是法爾如是的真理,這種真理、法性是沒有差別的,不會因為是凡夫而少了什麼,也不會因為你成為聖人就多了什麼。所以法性在每一個有情身中,都是本來如此、沒有差別。當我們以這樣去思惟的時候,慢慢地這種真如、真常的思想,每一個眾生都具足法性的佛性本具概念就產生了。


再來進一步就是,你觀自己也是一切空、一切法性的本體,到後來如來藏思想就觀察自己也是佛,因為你都有具備這樣子的法性、空性,我跟佛無二無別,你再繼續想,那我不就是佛了嗎?於是演變到「即身成佛」。秘密大乘即身成佛是從這樣的演變過程出現的,不是一下子有的,我們也有佛的本性,只是被灰塵蒙蔽而已。


在美國有一位居士問我,他說:「師父,如果這樣的話,我今生懶的去擦他,那總有一天灰塵會自己掉落的,為什麼要那麼緊張?」我聽到就傻了眼,竟然這樣也可以想的到。他的意思是說,反正我們流轉還滅,有生就有滅,所以,我輪迴到盡頭的時候,就會還滅了,就讓它自然去滾就好了!但是,從因緣法的角度來說,這是不可能的。生死流轉的緣起是「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如果沒有修行八正道、六度這些法,讓生死「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話,那是無法還滅的,就只能流轉而已。


(開仁講述「印度佛教史講記」,壹同寺學生整理)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做人,需要四個低調、二個高調!



 


做人,需要四個低調、二個高調!


 


 


做人,要做到四個低調二個高調:




一、在姿態上要低調:謙卑是一種智慧,是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懂得謙卑的人,必將得到人們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二、在心態上要低調:高調做事是一種責任,一種氣魄,一種精益求精的風格,一種執著追求的精神。

三、在行為上要低調:過分的張揚自己,就會經受更多的風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爛。

四、在言辭上要低調:不要以為你很熟悉對方,就隨意取笑對方的缺點,揭人傷疤。

---------------------------------



一、在思想上要高調:不論你遇到了多揪心的挫折,都應當以堅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感動自己,感動他人,把自己錘煉成一個做大事的人。

二、在細節上要高調: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

(
網路轉載,歡迎分享)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人間的法



 


人間的法


 


佛說的法──經,只是語言,由弟子憶持,集成一定的文句而傳誦下來。經法是佛所開示的,說明了如實悟解,與實踐真理的修行方法。法的內容,是不共世間的,希有的,一切佛弟子所應尊敬的。但傳誦於人間的法,如沒有切實去理解,如實的去修持,到底不過是名句文身而已。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517~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