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世俗知識雖有價值,卻含有相對的矛盾性



 


世俗知識雖有價值,卻含有相對的矛盾性


 


在備課時讀到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的兩段話時,感觸很深,我們現有的知識,廣博的視野…,是否因這些知識而讓自己見不到萬法之真實樣貌?雖然書中接著即為導師提供的答案,但我想「思惟」是佛法最可貴的教育入門,因懂得「思惟」,我們的心才有可能跟真理連結,如果放棄用心地「思惟」這一一現象,我想要獲得脫俗的出世智慧,或許純屬夢想而已,來,大家「思惟」一下,下述這兩段文吧!


 


當一個印象,概念,顯現在我們的心境時,就明了區別而覺得:這是什麼,那是什麼,與我們的語言稱說對象相同,所以叫名言識,就是一般世俗的認識。如大人,是善了名言的;認識分明,又能說得清楚。如嬰孩、畜生,只要他有認識,雖不及大人分明,也還是覺到這是什麼的;雖不能說什麼,卻能知道這是什麼。當然,知道的並不太多,錯誤的也多。我們的根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還有意識,都是這樣的認識。這都是依慣習的心境而來;世間以為如此,就以為如此的。在這不尋求真相的世俗共認的基本知識上,發展為世間的一切知識。如一一的尋求究竟相,那世俗知識就不能成立了。(p343-344)


 


世俗的認識與行為,都是這樣的,本不依於推求得究竟而成立。如樹是我栽的,到底什麼是我,並不要加以考實,世俗就認為樹是我栽的了。這些知識是不徹底的,含有相對的矛盾特性。這不妨成為世俗的知識;眾生一直在這樣的心境中,以為是真實的,其實從來不曾達到究竟的真實(p347)


 


閱讀過後,大家有什麼想法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