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不須思索而推荐的好書──《寶積經講記》




不須思索而推荐的好書──《寶積經講記》


 


 


昨晚聽到一位師長的開示,大意是:


「為何我們已身為眾生法身慧命的師長,卻無法做得到像世俗的老師那般,讓畢業後或還在就學的同學們懷念感恩在心呢?有的甚至於因此而結下怨仇,且懷恨在心…,這是那裡出了問題?」


 


當然,這是很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因為出家眾很快的就有因緣體驗當人師長的滋味,若說不以「法為中心」,而一味的以「知識」來教授的話,恐怕真的會步上這種後果的。然而,因緣是錯綜複雜的,有時「講者無心,聽者有意」;也有的是眾生的根性本來就剛強難伏,也並非是為人師長的問題;無可厚非的,確實也有老師本身不夠用心於教學的,動機不純者也會來混水摸魚一番,希望透過掌聲來填滿那虛榮與空虛的心。


 


我個人的想法是,要把握初學道心的教學,除了經論內容的詮解,更重要的是當遇到某些經論文句能引申道心與僧格的提示時,應該精要地給予提示,當然若師長本身擁有僧團運作的經歷,點到為止的明說暗示,對同學都必有所助益的。


 


在印順導師等身的著作中,雖則說我尚未非常熟透所有的內容,但其中的《寶積經講記》一書,不管重讀幾遍,此書都是我推荐建立道心必讀的教本,尤其想確保初心的赤誠及持續者,請問:有誰有辦法整天陪伴您共度每一刻鐘呢?不可能的事,對不對,但若一旦發現自心懦弱無力,或道念越來越薄弱時,記得翻閱此書,重複的讀,用心的思惟之,必定能挽回道心的。


 


在過去的2012年裡,不知覺中我也讀了不少經論等的文句,但要我不須思索而即刻給您推荐的好書,我會真誠的跟您說,就選這本《寶積經講記》吧!


 


《寶積經講記》講義:http://yinshun-edu.org.tw/archived/dynamicdata/flash/handout/hd02/hd02_ch0_shikairen.html



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我們的心中,不該嫉惡如仇!




我們的心中,不該嫉惡如仇!


 


在這一全新的世紀中,我們依然經常遇得到、結識到虛有其表,或表裡不一的朋友,對嗎?有時候我真想當面問這種人:「你真當我什麼都覺察不出來啊?…」哈…說真的,有時無明閃過的片刻,我還是表現出不喜歡這種人,但…,這片刻過後,自心就浮現許多佛法的教理,慢慢地、逐漸地包容和憐愍這種人,即便他固執如昔,我的心境卻仿如「輕舟已過萬重山」,任君再裝下去吧…哈!


 


以前看過印順導師著作中的相關說明,今節錄如下,與大家分享!


 


《寶積經講記》(p.74):「「離惡知識,親近善友」:離,不是嫉惡如仇,拒人於千里之外,而只是不隨順惡法。」


 


《佛法概論》(p.255):「菩薩的心中,是沒有疾惡如仇的,應該是悲憫惡人過于善人。」


 


《佛法是救世之光》(p.252-253):「對人,對事,對於理論,佛法是不會嫉惡如仇,而認為非毀滅不可的。佛法是確立向上向善的理想,堅定自己,充實自己,而耐心地與人為善;憐憫邪惡的,而又不輕慢他,啟發他的向上心,而使逐漸的改化而向於完善。明白這一觀念,才會理解佛為什麼要我們:「不輕未學」,「不輕毀犯」。因人人有著平等而向上的可能性,沒有修學而錯亂顛倒的,可以漸學而成為多聞博學;毀犯戒律的,可以懺悔而漸成為道德的行為。在這樣的觀念下,對人才有真摯的友情,而不是為著利用;有真正的慈愛,而不是包藏戰爭種子;有真實的平等,而不是自以為是領導者。我們如能堅定此一信念,自然會增長利他的真慈悲,發生無我的真智慧,由修學菩薩行而上登佛道。我們如擴充此一觀念而成為多數人的信念,人類自會有真正的和平,進入互諒互信,互助同樂的時代。常不輕菩薩說:「我不輕於汝等,汝等皆當成佛」,實是歷久彌新的至理名言,今天特地舉出來貢獻大家。末了,祝諸位新年平安!」


 


閱讀了這三則法語,怎麼樣?能放下嫉惡如仇的心情了嗎?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冬至的願望




冬至的願望


 


今早老菩薩疼惜我們而說道:師父週五冬至到新竹授課,無法煮湯圓給您們吃…,所以提早週四早餐就煮給您們吃了…。


真是感恩極了…如果明天是世界末日,哈…不是不是,如果在年終的冬至,要許個什麼願呢?最近常想:「別人的事,關我什麼事;若真發生事,也不必我管。」哈…,好像有點「少事少業」的心情浮現,擔心錯解其中涵義,查了一下,導師解釋的真好,給大家分享一下:


 


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p.206):「佛勸比丘,「少事少業」,只是不要去為私人私欲的事,而對佛教、對寺院,卻不能沒有事業。


 


這下我明白了:那種充滿「私人私欲的事」,真的不管我的事,縱使發生了什麼事,不是我無情而說不必我管,是因為「對佛教、對寺院」的事,或者對眾生的事,我需要更多的精力去付出,所以自心當然僅存「少事少業」的心境了,您說對嗎?


 



精進與正勤




精進與正勤


開照長老開示大綱


壹:三種特色


1.要心甘情願;


2.要恰到好處重質不重量,時時刻刻都可以用功;


3.要有信心,決心及毅力並且能安忍。


 


貳:四個內容


1.已生惡令斷滅;


2.未生惡令不生;


3.未生善令生起;


4.已生善令增長。


※有四種人:1. 黑暗來光明去,2. 黑暗來黑暗去, 3. 光明來黑暗去, 4. 光明來光明去。


參:兩種力度


1. 平常用功;


2. 專修。


肆: 三種層次


1. 初發心;


2. 出離心;


3 . 勇猛精進心。



2012年12月18日 星期二

諂曲心,令佛弟子雖入佛法不能得出生死深林




諂曲心,令佛弟子雖入佛法不能得出生死深林


 


《十住毘婆沙論》卷4:「諂者,心佞媚。曲者,身口業現有所作。」(CBETA, T26, no. 1521, p. 37, a11-12)


 


《十住毘婆沙論》卷4:「共事諂曲心者,於和[11]上阿闍梨諸善知識所,不以直心親近,習行曲心故,乃至未曾所識亦行諂曲。」(CBETA, T26, no. 1521, p. 37, c22-24)


[11]上=尚【明】。


 


《十住毘婆沙論》卷919 四法品〉:「在家出家菩薩,應遠離四諂曲法,如曲木在稠林難可得出,如[1]是世間有佛弟子雖入佛法不能得出生死深林。何等為四?一、於佛法懷疑不信無有定心。二、於眾生憍慢瞋恨。三、於他利心生貪嫉。四、毀謗菩薩惡聲流布。是為四。


何等是四直心相?一者、有罪即時發露,無所隱藏,悔過除滅,行無悔道。二者、若以實語,失於王位及諸財寶,猶不妄語,口未曾說輕人之言。三者、若人惡口罵詈,輕賤譏謗,繫閉鞭杖[2]考掠等罪,但怨前身不咎於他,信業果報心無恚恨。四者、安住信功德中,諸佛妙法甚難信解,心清淨故皆能信受。


敗壞菩薩行四諂曲,調和菩薩有四直行。是故菩薩欲不行諂曲相,欲行直心」(CBETA, T26, no. 1521, p. 66, a25-b10)


[1]〔是〕-【宋】【元】【明】【宮】。[2]考=拷【宋】【元】【明】【宮】。


 


《十住毘婆沙論》卷1631 護戒品〉:「正見善行,有二種果報:一者、離諂曲。二者、所見清淨。」(CBETA, T26, no. 1521, p. 108, a14-15)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新學行施應量力而為




新學行施應量力而為


 


《十住毘婆沙論》卷817 入寺品〉:「


問曰。在家菩薩。或有貪惜愛著之物有來求者。此應云何。


答曰。


 於所貪著物  有來求索者


 當自勸喻心  即施勿慳惜


菩薩所貪惜物。若有乞人急從求索。汝以此物施與我者速得成佛。菩薩即時應自勸喻而施與之。如是思惟。若我今者不捨此物。此物必當遠離於我。設至死時不隨我去。此物則是遠離之相。今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足檀波羅蜜故施與。後至死時心無有悔。經說。不悔心死必生善處。是得大利云何不捨。如是自勸猶貪惜者應辭謝乞者言。


 我今是新學  善根未成就


 心未得自在  願後當相與


應辭謝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發意善根未具。於菩薩行法未得勢力。是以未能捨於此物。後得勢力善根成就。心得堅固當以相與。」(CBETA, T26, no. 1521, p. 59, b28-c18)


 


《梵網經古跡記》卷2:「《毘尼經》云。在家菩薩應行二施。一財二法。出家菩薩應行四施。一紙二墨三筆四法。得忍菩薩應行三施。一王位二妻子三頭目皮骨。然《大集》云。新發意菩薩於身命財常作捨想者。欲令漸薰至堪捨故。如《十住論》。乞極惜物時當自勸喻。心猶貪惜者。應辭謝乞者言。我今是新學。善根未成就。心未得自在。願後當相與。」(CBETA, T40, no. 1815, p. 707, b6-13)


 


《法苑珠林》卷81:「又《十住毘婆沙論》云。在家菩薩所貪惜物。若有乞人急從求索。汝以此物施與我者。速得成佛。菩薩即應思惟。若我今者不捨此物。此物必當遠離於我。設至死時不隨我去。此物則是遠離之相。今為發菩提故須施與。後死時心無有悔。必生善處。是得大利。若猶貪者應辭謝乞者言。勿生瞋恨。我新發意善根未具。於菩薩行法未得勢力。是以未能捨於此物。後得勢力。善根堅固。當以相與。」(CBETA, T53, no. 2122, p. 889, b14-22)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2013年3月~6月第二期《十住毘婆沙論》課程



20133月~6月「每月一次」


第二期《十住毘婆沙論》課程


 


主辦:六龜 般若精舍


研讀:龍樹菩薩著《十住毘婆沙論》


講師:開仁法師,圓融法師


地點:高雄市六龜區中興里21鄰尾庄549號(07-6895695


第二期課程的日期:


323-24


420-21


518-19


615-16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莊嚴則影好,垢穢則影醜




莊嚴則影好,垢穢則影醜


 


有一位聰明有智慧又能夠察言觀色、洞察先機的大臣,如此說到:


「一個面貌莊嚴的人,投射在水中的倒影,自然是非常的美好。而倒影的美好或者是醜陋,其實都來自於人身的面貌,倒影只不過是如實地將影像映現在水面上而已。


有莊嚴的面貌,自然水中的倒影就美好;如果是蓬頭垢面,那水中的倒影自然就醜陋。今世的所作所為就如同面貌一般,後世感得的身形相貌,就如水中如實映現出來的倒影一樣。


以戒定慧莊嚴的面貌,日後必得可愛的果報;如果造作種種惡行,則未來必定遭受非常痛苦的果報。


以誠敬的心用財物供養父母、師長、沙門、婆羅門,以及貧窮困苦的人,就好像今世有莊嚴的面貌,那來世在三有水中(三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在三有水中呈現的影像也必定是非常的莊嚴。因為今世修布施、持戒、智慧等善業,後世必定感得安樂的果報,就如同人有莊嚴的面貌,那其水中的倒影也一定如實地映現出來。


人一旦臨命終時,呼吸急促,氣喘,上氣不接下氣,喉嚨、舌頭乾燥無比,卻無法吞嚥半滴水。


既說不出話,眼睛也看不清楚,筋血氣脈逐漸斷絕,而四大中的風(「地水火風」中的風)就像刀一般來支解我們的形體;四肢鬆弛衰弱,人體的關節敗壞不能轉動,全身酸痛無比,就好像被針刺一般。


到了命終時,會發現自己處在大黑暗之中,如同墮入深坑一樣,自己遊蕩在曠野中,沒有任何的同伴。這時候,只有在世時所修行的福德,能夠作為自己最親近的伙伴來保護自己。因此,如果為了後世,應該趕快修福德。」


    最後又說了一段偈頌,大意如下:


「當人臨命終時,一定是孤孤單單的一個人,沒有任何的同伴;所有愛戀的親朋好友,一定都得捨棄分離;自己單獨遊蕩在無止盡的黑暗中,而且處在令人恐懼害怕的地方。再怎麼樣親愛的人、事、物都將分離,孤獨無依沒有伴侶,所以應當及時修福德、淨化身心,努力累積善法的資糧。」


 



2012年12月4日 星期二

既得此人身,當勉自利益





既得此人身,當勉自利益


 


《翻譯名義集》卷2(大正541081a25-b4)


天界著樂,四趣沈苦,故此五道,非成佛器,由是諸佛唯出人間


《智論》云:若菩薩行般若者,從初發心,終不墮三惡道,常作轉輪聖王,多生欲界。何以故?以無色界無色故不可教化,色界中多味著禪定樂無厭惡心故,亦不生欲天妙五欲多,故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攝眾生等


故《論》誡曰:三惡道眾生,不得修道業。既得此人身,當勉自利益。覽此集者,宜警覺焉。


2012年12月2日 星期日

自己挖好的陷阱




世間萬事之果皆有其因


每個人都會陷入


自己挖好的陷阱之中


 


--法頂禪師箴言集,頁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