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攝大乘論》聞熏習之作用與世間正見增上之關係(一)



 


 


 


《攝大乘論》聞熏習之作用與世間正見增上之關係(一)


 


釋圓融(寫於大學部)


 


一、前言


 


各經論對於轉凡成聖都有一定的特點,因為修學佛法無非就是要我們解脫生死,由凡入聖。然而這裡所要討論的是《攝大乘論》對於超凡入聖的論點──正聞熏習。


在《攝大乘論》的正聞熏習之作用,就有提到:「又此正聞熏習種子…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嶮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1]也就是說,正聞熏習的種子在世間的時候就能對治諸煩惱、諸惡趣,亦使過去所作的惡業朽壞,也能於未來親近、隨順逢事諸善知識──諸佛菩薩。而這些論點無性論師則舉《雜阿含經》之「世間正見增上者,不墮惡道」來作為佐證。對於無性為何引用《雜阿含經》要來證成──「已能對治諸險惡趣者,如有頌言:諸有成世間上品正見者,雖經歷千生而不墮惡趣」[2],這之間的關係是怎樣?又福嚴佛學院的教師──開仁法師有一篇論文,專門在討論這一部《雜阿含經》(788經)的正見之定位,[3]因此,筆者希望透過世親論師、無性論師、印順導師及開仁法師等的著作,能理出一條由凡入聖的路線來。


 


二、比對各論師之解釋


在《攝大乘論》的注釋中有世親及無性兩位論師,而譯者就有真諦、笈多、玄奘等諸師。不過筆者在此只引用玄奘譯的世親及無性的《攝大乘論釋》來作比較。首先,先舉出《攝大乘論》的原文,如下引文:


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嶮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4]


上文指出了正聞熏習的種子,不論是上中下品皆是法身種子,且與賴耶是相違,也不屬於賴耶,它是屬於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雖然還處於世間有漏的階段,但它的心種子是出世間所攝屬,也就是說出世心還沒生起的時候,它就有它的功能性存在了,此功能性即是1、已能對治諸煩惱纏,2已能對治諸嶮惡趣,3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4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又此出世間的種子性可分為法身攝及解脫身攝,這二身一個代表菩薩,一個代表二乘──聲聞。然這一段的重點是在聞熏習的作用,因此,先就世親(Vasubandhu及無性(AsvabhAva印順導師的註釋來作比對──聞熏習的作用。先以世親的來看,如下所引:


1、已能對治諸煩惱纏者,謂是能斷增上貪等現起轉因。


2、已能對治諸嶮惡趣者,謂若能斷諸煩惱纏,即能對治諸嶮惡趣。


3、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者,謂若雖有順後受業應墮惡趣,而能為彼作朽壞因。舉要言之,此聞熏習能治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惡業。


4、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者,謂是當來逢事善友自身得因。[5]


以世親的解釋來說,1、能對治諸煩惱的是斷除能生起諸煩惱──貪、瞋、癡等的因(或可說為是種子),2、若是能斷諸煩惱,是能進一步對治諸險惡趣,不過這裡的險惡趣世親沒有詳解。3、如果過去有造惡業,而下一生應該順著所造的惡業去受生受報,那麼聞熏習的第三個功能即能令此惡業朽壞不生,甚至更寬廣、清楚的說,此聞熏習能使三世所造作的惡業朽壞不生。4、於今後即能以最清淨的心去逢事諸大善知識,則是自身得度的因緣。由此來說,聞熏習有斷煩惱的功能,亦有不墮惡趣的作用。


再者,即是無性的解釋,亦如下所言:


1、出世心雖未生時等已能對治諸煩惱纏者,此同類因展轉相續,剎那勢力能為對治,如火焚燒。


2、已能對治諸險惡趣者,如有頌言:「諸有成世間上品正見者,雖經歷千生而不墮惡趣」。


3、彼先所作惡行勢力,或墮惡趣,故次說言: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無始時來所作惡業,此聞熏習損彼功能,是故說名朽壞對治。[6]


雖然無性的解釋,只有三段,但大致上與世親所說的沒有多大的出入,如一、它的勢力能展轉相續,亦能對治煩惱。二、如《雜阿含經》所說,成就正見增上,能不墮惡趣。三、於無始來所作的惡業,能損壞苦果生起的功能。其中,對於「已能對治諸險惡趣」這一點,無性引用到《雜阿含經》來作為不墮惡趣的佐證,是比較不同於世親的。接著,能為近代的參考依據──印順導師,所著解《攝大乘論講記》的見解是否同古大德,亦將引文如下:


在地前未得出世無漏智的菩薩,「出世心雖」還「未生」現行,但它的聞熏習,已有對治惑業生三雜染和生善的作用:


一、「能對治諸煩惱纏」,纏是煩惱的現行,無漏種有殊勝力,能伏令不起。


二、「能對治諸嶮惡趣」,受聞熏的菩薩,既對治了粗惡的現行煩惱,就不會再新造十惡業,也就不會墮入險惡的三趣了。縱然有時還要墮三惡道,也能很快的脫離,受苦也很輕微。


三、「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過去所造的惡業,除極重的定業以外,大都能滅壞或者減輕。


四、「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他既離三雜染的惡的一分,就能生人間天上,見佛聞法,修集種種的功德善根。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種子也有偉大的作用,它就是不起現行,也有某種力量,內在活動著。[7]


由上縱觀導師的著釋可歸結為四點來說:一、對於煩惱能伏令不起。二、不再造新的惡業,就不會墮惡趣,即使因過去的因緣而墮,也能脫離及輕受。三、除極重業外,餘輕業皆可滅壞或減輕。四、能進一步的見佛聞法,修集種種的善根。


對於以上的比較,筆者對無性論師引用《雜阿含經》的「世間上品正見,不墮惡趣」來證成「已能對治諸險惡趣」這一段文頗感興趣。所以,接下來即以聞熏習之作用──已能對治諸險惡趣」,與《雜阿含經》之「世間上品正見,不墮惡趣」作比較,看是否能從中得到明確的修行方法。


 








[1] 玄奘譯《攝大乘論本》卷1,大正31136c13-19




[2] 玄奘譯《攝大乘論本》卷1,大正31395a22-25




[3] 參見開仁法師著《印順導師對初期大乘菩薩之抉擇探源》〈《雜阿含經》(788經)之正見增上〉。




[4] 玄奘譯《攝大乘論本》卷1,大正31136c13-22




[5] 世親釋《攝大乘論釋》卷3,大正31334b7-14




[6] 無性釋《攝大乘論釋》卷3,大正31395a20-29




[7] 印順導師著《攝大乘論講記》p.142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準備接受所有世人的檢驗與評鑑



 


惠敏法師〈思考表達、覺照視野、願景實踐〉:


 


一般人喜歡「避人耳目」,希望隱藏自己的缺點與過錯,隱瞞不願意面對的真相,卻常導致自誤誤人。


 


其實,我們個人的「正念力」、「正知力」有限,迷惑的業力無窮,容易腐化墮落,此種案例,古今中外,不勝枚舉。


 


反之,我們若能將「眾目睽睽」與「世界舞台」情境,導入每天24小時中,讓自己「透明化」,善用眾人的「覺察」力,隨時隨地以「世界」為「舞台」,準備接受所有世人的檢驗與評鑑,如此「借力使力」,容易保持「身、口、意」三業清淨


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佛法於世間,不只是修持者內心的證驗!



 


 


佛法於世間,不只是修持者內心的證驗!


 


開仁2011/9/23


 


讀書最怕讀到生煩惱,除了無法從文字中了解佛法的道理之外,在這世俗教法的施設中,也找不到無盡的法喜,更失去讓刻板的文字,啟迪由凡性轉向聖性的因緣。


 


這學年院長原本要我單挑《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這一門課的教學,我基於了解自己的體力,力邀同學一同合作開班,地毯式地閱讀一遍此書,並與學生共同來研討相關大乘起源的精彩史料。


 


很多人光看到這本書就一個頭兩個大了,因全書有一千多頁,一年要上完,簡直是猶如趕鴨子上樹,不過大四剩下一年就畢業(大三程度又怕不夠),也就只好連同研所的學生,大家合作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了。


 


印老的佛學研究功力,不親自重做講義,不埋首苦讀五六遍以上,根本摸不著其思想的脈絡,更不須討論其思想依據的可貴性了。當然,自己苦了些,但法喜的文字,總是讓自心提起道念,這就值回票價啦。


 


上週閱讀到第二章的一段話,印老寫到:


 


佛法的教化,是實際活動於現實社會的,不只是修持者內心的證驗。如從這一觀點來說,那末部派時代的佛教,無論是教界的實際活動,信佛奉佛者的宗教意識,不能不認為已進入新的境界。(《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98)


 


「佛法的教化,是實際活動於現實社會的,不只是修持者內心的證驗。」這句話寫的真好,確實很多人以為佛法只談修證,其他與我無關也。想想,世尊除了修證的核心之外,還交代弟子們要讓正法久住世間,把佛法代代的相承下去,給後世的眾生種下這些得度的因緣。


 


誠如印老於第四章也寫到:


 


釋尊救世的大悲願,依原始佛教說,佛法不能依賴佛與弟子們個人的修證,而唯有依於和樂清淨的僧伽。這是制律的意義所在,毘奈耶的價值所在,顯出了佛的大悲願與大智慧!(《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79)


 


今天世尊入滅已兩千五百多年,佛教的現象已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了,那些不理解的人,對佛教產生種種的疑惑,身為宗教師的我們,有發過這樣的心去好好的了解一番,並為這種種現象給予合理的詮釋嗎?


 


我們有緣進入佛法大海,這種不忍聖教衰的情懷,不該輕易忽略,有因緣不妨也來想想吧!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法頂禪師:為什麼要當出家人?



 


法頂禪師:為什麼要當出家人?


 


    人們經常問我「為什麼要當出家人?」神父和修女也常遇到類似的提問。


    當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時,我絕不會回答說是「因為世界無常、為了救濟眾生、為了解決生死問題才出家」,因為那並非我出家的本意。


    我出家是因為想獨自生活、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當然我過的並非自外於世界倫常的隨興生活,相反地,我肩負起相當沈重的責任。


    無論走向哪條出家之路,都是自己的選擇。不是被選擇而是自己的選擇,至少是戰勝自我,經過徹底否定自我執取後所選擇的道路。


    否定什麼呢?是對非本質的否定。不經徹底否定就無法獲得肯定,只有通過徹底的絕望、自我否定,才能重鑄人生。


    所以,「絕望」在宗教世界中不是一種會使人致死的疾病,相反地,絕望是重新振作的契機,是為了重鑄人生所感到的陣痛。宗教的意義在於通過自我否定而得到極大的肯定。(法頂禪師《山中花開》頁166-7


2011年9月11日 星期日

聖嚴法師談「道心與修行」



 


聖嚴法師談「道心與修行」


 


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諸位同學:


我出國已一個半月,對諸同學的道心、健康、學業,則時在念中,願三寶及龍天護法,給諸位同學信心、悲願、毅力


 


今日佛教式微,正法陵替,不僅中國如此,走出國際,感受越深。乃以弘化人才之不足,語文才能之缺乏,我國佛教的荒蕪,尤盛於其他地區之佛教,不及日本,不及東南亞諸國,也不及西藏。而中國人口超過十一億,大陸佛教的復興及臺灣佛教趕上時代的世界步伐,尚在啟蒙階段,諸位有其深厚善根福德,我們得有同學互助、努力為教的因緣,深感欣慰。


求學時代是幸運的,但也是艱苦的,尤其本所為了使得我國的佛教水準,早日趕上先進諸國,故在語文工具方面特別重視,對諸同學而言,暫時的壓力,會帶來他日的便利。今後的文化,必將是世界性的,若僅能使用本國語文,等於大半文盲,若不能查對佛典原文──梵、巴、藏資料,難免閉門造車。可是我們的時代,已不許我們走回唐宋以迄明清那樣自圓其說、拆字解義的舊路了!所以連印順長老的晚期著作中,也常徵引梵、巴原文。


 


佛教的人才是要從各方面培養的,本所也正努力培養各種人才。唯其基礎的研究方法,以及基本的佛學知識、正確的佛學觀點必須具備。否則也許可能成為一般的傳教師或寺院的行政人員,卻難以受到高水準的學界認同,也就不易影響時代的風氣。但願諸位同學都將是推動正法之輪,扭轉世界逆流的龍象


 


我曾說過:龍的幼年像蛇,鳳的幼年像雞,獅的幼年似狗。我自己的童年是弱智,艾森豪將軍在軍校畢業時幾乎是榜末。所以諸位同學既是經過本所考試合格而入學的,千萬不要以目前的功課緊密而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及學習趣味,致有挫折感及無聊感而萌生退志,或自我煩惱。人在成長過程中,這種苦悶、無奈、無助的心理反應,正好表示著自己正在努力前進,正好表示對於潛在智力的激發及生命光輝的鼓揚,山窮水盡、此路不通的困境,其實就是峯迴路轉、柳暗花明的啟機。


 


現代青年,最好不要學美國的自我主義,尤其我中國的佛教青年,當學日本的群體觀念。美國青年發展自我,結果造成隨波逐流。好的學校科系,很少美國青年,倒是中、日、韓及東方學生佔多。日本青年有為其國族及社會或所屬團體的適切需要而應召受訓或留學深造,所以造成其國力的強盛。儒聖謂「君子不器」,即是青年期的可塑性高,中年以後的適應性強。三界如火宅,願諸同學是全能的消防員;今日的佛教,救亡圖存急如燃眉,宜皆有捨我其誰的悲心大願。世間沒有生來就是木匠或鐵匠的人,三百六十行,都是從磨鍊學習中成功的。


 


中國佛教自宋以下,便如江河的走勢,日漸衰落,原因在於菩提心的定義變質,認為自了自隱便是修道的標準。所以往往將懈怠視為修禪定,逃避看作修淨土,山居木食為有道行,忽視人間疾苦,不管佛法凋零,還以為是與世無爭的道心。其實佛陀為憐憫眾生的苦厄而發心,玄奘為佛法未明於漢地而西行。諸位同學若不趁年輕力壯求法學法,因緣稍縱即逝,後悔莫及。


 


佛教的優秀青年,切勿誤解「道心」及「修行」。諸位知道嗎?道心若無正見,求升反墮;修行若無菩提心,即同邪行。何況道心及修行,沒有客觀的標準,故可能自欺欺人,有的到老無成,有的則欺世盜名,真能夠自利又利人的例子很少。唯有以經教的深入,藉以初得聞慧,再從弘化的歷練,乃能消化三藏備於一己的心性,那就是遊心法海,廣大自在了。聞慧不足,徒謂修行,乃佛所訶的啞羊之輩。


 


十一月十四日我訪問了密西根大學,並代表本所與該校佛教文學研究所簽訂合作契約。該所四位教授,不論研究何種領域的佛教學問,都充滿著信心,鼓足了願心,也殷切的盼望本所的優秀同學去利用他們的教育及研究的環境,他們若非修密即是修禪,均有相當的修持經驗。我要說的是唯有學與行相應並重,始能重振隋唐佛教的雄風。同學們:勿考慮個人的趣味及資質問題,讓心胸裝進全體的佛教及無邊的佛法,把眼光看向可憐的眾生和苦難的世界,盡心盡力投注我們的努力──菩提心。


 


聖嚴, 一九九年十二月三日 ,紐約深夜


(刊於 一九九一年二月十五日 《人生》九期)


~~摘自《教育文化文學》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無所有,何等輕鬆!



 


 


無所有,何等輕鬆!


 


 


 


該決定的時候,擔心結果不如預期;


看明白了,後悔當初沒有下定決心。  


 


不屬於自己的,常常心存慾望;


握在手裡了,懷念未擁有前的輕鬆。


 


(摘錄網路文章格言)



 

2011年9月3日 星期六

為一位弟子取名、撰聯



 


為一位弟子取名、撰聯


 


開仁 2011/9/4


 


外號:覺天[1]


內號:洞徹


 


 


外號對聯:


覺有情  三心相應  勇趨菩提


天中天[2]  福慧具足  圓證菩提


 


 


內號對聯:


洞了身心虛妄  無執探源真諦


徹悟萬法緣起  度假了然性空








[1] 印順法師:


《印度佛教思想史》(p181):「阿毘達磨論師。持經譬喻師,如法救Dharmatrāta,覺天Buddhadeva;阿毘達磨論師,如世友Vasumitra,妙音Ghoa:這是具有代表性的四位大德。」


《華雨集第五冊》(p32-33):「本書論定說一切有部,分為二大系:四大論師中的法救與覺天,是持經譬喻者,代表說一切有部的古義;世友與妙音,是阿毘達磨論者。」




[2]《長阿含.1大本經》卷1:「能仁意寂滅,釋種沙門上;天中天最尊,我一會弟子。」(CBETA, T01, no. 1, p. 2, c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