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忘已為人》之不能再平淡的體會

不能再平淡的體會


 


  近來,不知怎的,老是感覺佛法的平淡,平淡到有些不可思議。記得經論上常說到:「要修行增上法,必須先習學端正法。」什麼是端正法呢?其實佛陀早已說過,知因果、業報、凡聖等,即是世間的端正法。試問我們是否真的懇切地肯定它、信受它呢?學佛愈久,愈覺得這不是容易的事,這到底問題出現在什麼地方?我想最關鍵處莫過於學佛者的發心與用心吧。


  就個人的體驗而言,佛法的真實不在於表象,而在於內心誠懇的信受與奉行。曾經有一位僧長對我說:「在佛典上我們常見到一句話『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內心自會生起一項認知,就是只有出世法才是吾人要實踐的,其他的則只是世間法而已。結果,自然而然就認為只要奉行出世法就好了,因為我們求的是出世的解脫。話雖然沒有錯,不過卻嚴重忽略了佛陀說法的次第,何以見得?如上所言,欲修增上法之前,一定要有世間端正法的基礎,否則猶如空中樓閣,既危險又不實際。」


  僧長繼續說:「一個懂得以奉行佛法來報答佛恩者,其內心必然是忠實而不誑妄的,因為他知道沒有世間的端正法,如對師長的尊敬、常住的發心、父母的孝順、朋友的誠信等,如何可以說知見是與佛法相應的呢?八正道的正語正業正命都缺了,怎能還可以稱作是有正見之人呢?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一件事實:對方有沒有修養也許我們無法下判斷,但是自心不夠調柔卻是鐵一般的事實,因此若要檢驗自己的修為有多好,從以上的說明即可略知一二。」


  僧長這幾句話讓我聯想到《契經》中所說的:「先淨其戒,直其見,然後才修四念處。」佛陀所言真實不虛!佛法的正見正行,並非以獲得甚深的禪定來審定的,一個人的修行更不是以表象的嚴謹來論述的;而是從內心自然地流露出既不離開世間道德,又能與解脫聖道的行為和知見相應,這才真正展現佛陀的慈悲與智慧。


  佛法的平常與平淡,若非真實用心者,著實不易感應道交;若不慎者,甚至還會歪曲佛法的真義。佛法與相似佛法確實不易分辨,難怪具足正知正見修行的聖者稱為是人天師範。


  我們是自願追隨佛陀足跡的人,所以應明辨佛法與相似佛法之迥然不同,因為很多時候會覺得自己所體會的經驗,非常的刻骨銘心、真實不虛,不過往往卻與佛法背道而馳。到底吾人應該如何區別它、看清它呢?假如說在經驗中我們可以觀察到自己身心的五蘊無常無我的話,其對於自身及外在的一切,必然是離於愛染執著的。相反地,若說在行為上所展現的依然是處處粘著,對於五欲亦無所厭離的話,那答案已勿須再說明了。


  當然,有關習氣的無意流露,自是有另當別論的因緣,不過這種情形並不多,反而是煩惱的暴露倒是真的。


  一個已被調柔的心,我深信其所呈現出來的,必是充滿慈悲、感恩與智慧。經驗告訴我,真實的慈悲絕不會有特定對象,因為若是連這個體的界限還不能破除的話,那裡可以稱得上是無私的同情呢?


  相似佛法的相似程度,確實深細難見,難怪佛陀開演一切修行的道品時,非以正見為導不可,畢竟沒有了眼睛,接下去的方向,已不可能有什麼希望了。


  佛法的慈悲,乃是建立在無我智慧基礎上的,唯有遣除自私的我執,體會眾生彼此間的相互緣起性,方能真正流露無我的大慈大悲。從這可以發現佛法所言的慈悲,必然與智慧相結合;缺乏了般若的慈悲,僅是庸常的憐憫而已;太過強調智慧的修習,往往又會疏忽平等心的培養,通常不是落入邪慧就是狂妄。再來,有了悲智的人,又怎麼可能沒有念念感恩心呢?佛法的體會,絕非只要有神秘經驗就夠了,更不是僅在文字上就可以鑽研推敲出來的,而迷信一味的盲修瞎練則更加不消說了。


  曾經和一位學問不錯的同學開過這麼一個玩笑,故事是這樣的:有一次很湊巧的我倆被分派在一起負責剪樹,才沒剪幾棵小樹,時間就到了,這位同學催促我說:「時間到了,明天再繼續吧。」我忽而念頭一閃回答他說:「朋友,假如我們認為為常住做事是在修福報的話,為什麼我們會分秒計較的這麼清楚呢?難道我們不曉得佛陀是福慧兩足尊嗎?」瞬間那位同學無言以對,只好陪著我把剩餘的幾棵樹剪完。一個觀念的轉變,來自於一個知見的建立;一個知見的體證,出自於一份真誠的用心。當然,要有履行知見的用心,必是發心奉獻身心予三寶的。


  大家都知道,一個好人不一定是一個好的修行人,但是一個好修行人必然是標準的好人。然而,欠缺了世間道德的慚愧心、向上心,談得再高已是不切實際了,甚至有自欺欺人的過失呢!善良的心,會相信因果業報;向上的心,會知道自己的不足;渴望解脫的心,必然是深感生命與生死的不自在。有心追尋正覺者,試問又怎麼能不時常思惟這些呢?


  一個初學者,未能全面照顧到自己的心,是可以諒解的。但是,這不代表就可以任意疏忽,既然已發心向佛學習,佛的一切言行舉止,皆必須要牢記於心,這才是名符其實的佛弟子。


  修學佛法,是來自心甘情願的,若心不純淨,也唯有自己知道。佛陀從來不以罪來恐嚇人,是以業果來闡明眾生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造作因是自由的,感受果報時則一點也不自由,甚至於是萬般的不願意,這就是凡夫的愚昧了。


  因果這樁事,未現形時,吾人常自以為根本沒什麼,有的人或許連這兩個字也給忘掉了;把因果忘記的人,常認為接受禮敬、供養是理所當然,受用十方信施的布施,是很自然的事,所謂「十方來十方去」有什麼不對?殊不知點滴皆心血,沒有修習聖道的功德,還真不容易消受得了呢,難怪古德會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佛法點滴的法喜,可以從平常平淡的生活中去印證去體會,越是發現平淡的法味,越能肯定對於佛法的信心。佛陀所說的法,對我而言,真的是平淡到不能再平淡了。


1 則留言:

  1. <p>師父 阿彌陀佛</p>
    <p>初學佛時 有一位師父就告誡說:學佛人要信因果&nbsp; 萬物萬事若無規矩 終不成方圓 行為舉止要知道方寸</p>
    <p>當時年輕 心裡想的就是 不管懂不懂 :師父說什麼先謹記在心吧 &nbsp;不懂的日後再找時間請教師父</p>
    <p>一直到有一天 閱讀到&quot;有情來播種 因地果還生&quot; &quot;菩薩怕種因 凡夫怕受果&#39; 時 心中的痛及震憾 </p>
    <p>久久方息</p>
    <p>於是決定開始聽聞師父大德們的佛法開示 不再是固定的拜佛 念誦 共修佛七&nbsp; </p>
    <p>佛法真的是非常的簡單純一&nbsp;且真實無虛誑 沒有辦法也不須用任何世俗物來妝扮彩飾 或許這就是師父</p>
    <p>所說的平淡吧&nbsp;</p>
    <p>近來閱讀師父幾篇文章 就起了念 想請師父慈悲&nbsp;&nbsp;是否可於下學年慧日講堂開講關於&quot;戒律&quot;的課程</p>
    <p>讓弟子們於日常生活中 更能覺照及對治無明的煩惱敵 希望福慧不足的我們亦能提起願力趣向菩提</p>
    <p>終不退也不失</p>
    <p>祝福平安吉絴</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ㄚ子&nbsp; 合十</p>
    <p>&nbsp;&nbsp;&nbsp;&nbsp; </p>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