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8日 星期一

中道




運用正念修習「毗婆舍那智」,禪修者不會喜愛「欲樂」。他會避免「耽於欲樂」(kāmasukhallikānuyoga)——一種低俗、非佛教的行為,而且無價值、不具利益,只是世俗人的習性。禪修者視所需而使用四資具,均衡地運用四種威儀姿勢,不刻意讓身體受疲累之苦。如此,他也遠離「自我折磨」的苦行(attakilamathānuyoga) ——一種只會製造痛苦、毫無利益與價值的行為。


 


現在,你能夠了解,為何佛陀規定弟子應適度地使用資具,並平衡四威儀的修習,以去除不必要的身苦。保持正念時,禪修者不會貪著所緣。他持續地正知(熱、冷等)感受、資具,以及姿勢威儀等等。因此「所緣欲」和「煩惱欲」不會生起。他調節身體的冷熱受,於飲食知所節制,且平衡運用威儀姿勢,因此不會陷入自我折磨的苦行。每次正念觀察,禪修者便是在修習由戒、定、慧所構成的聖八支道。這就是進步的方法。這樣的修行落於兩個極端之中,也就是“majjhima(「中、適度」的意思)


 


因為上述避免兩種極端的方法能獲得真正快樂,所以我們稱之為“majjhimapaipadā”,即「中道」。當我還是年輕的學僧時,我經常聽到「中道」這名稱。然而,只有在進入毗婆舍那修行之後,我方才了解它的意義。


 


我想問禪修者一個問題,「你們認為,諸如過午不食、節制睡眠、長時住於四威儀,以及致力於培養深定等的修行,很累人嗎?你認為這些等同於苦行嗎?」——這些是必要且值得的精進。精進才能有所成就。當然,佛陀並不要求禪修者挨餓、完全不睡覺,或練習極端的威儀。(《解脫道上》頁25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