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放下



放下


釋開仁


提起來的東西,


不容易放下;


放下需要勇氣、氣魄,


因為它與願違。


 


 


每個人都有自心難放下的東西,


也許這不一定有錯;


因為沒有經歷,


就沒有一份銘心刻骨的體會。


 


 


有些是業緣,


所以會對某樣東西執持不放;


要是不善業的線,


它會越滾越大,


越難擺脫。


 


 


 


放下,


是一種全新的學習;


它不是什麼特別的體悟,


它只是擺脫束縛的一種感覺。


像卸下肩膀上的背包,


如此一般。


 


 


不懂得學習放下心結的人,


內心不容易獲得輕安、自在。


學佛,


就是祈願出離煩惱的家;


這個家絕非物質,


它的名字叫做執著,


而出離的方法,


只有放下兩個字!


 


 


看清自己的人,


不敢任性放縱心念。


這顆心微妙異常,


當你張大雙眼瞪著它時,


它會害羞的躲躲藏藏;


但是假如你想它在寂寞時出來陪伴你,


它會非常用力的把你抱緊,


讓你透不過氣來,


最後你則只好甘拜下風,


認輸!


因為你已提起並死捉不放了。


 


 


放下,


真的不容易,


但是,


不管你願不願意,


死亡的到來時,


都得放下


 


 


放下什麼?


放下觀念(佛法稱為知見)


舉個比方:


"佛印"為何八風吹不動?


"慧能"的心中為何菩提本無樹?


"達磨"怎麼做得到一葦過江?


"虛雲"的腿功怎能耐久到讓芋頭萌芽?


……


答案揭曉:放下「我」的觀念。


 


 


放下,


在「阿含」有百態的形容,


佛常說:智者以譬喻得解。


《雜含309經》有段妙喻:


佛告鹿紐說:


假如六根對六境生六識的當中,


我們的心生起歡喜、深樂、貪愛的話,


即稱為第二住。


因為原本寂靜的心,有欲望共伴而住了。


雖然人在空閑獨處,但這修行者還是猶名第二住--與煩惱共住。


反則易懂,茲不贅言,但他則改名為獨住或一住。


根境識純粹只停止於"明觸",即名獨住,


一觸即放,一念不留,


該怎麼形容它呢?


船過水無痕,


鴻雁飛無跡,


就是這種「放下」的道理。


 


 


以前曾為選擇"解脫道",


或"菩薩道"而腦筋打結,


如今已釋懷了,


因為只要存有「我」在修行,


就什麼都不是,


然則,水到渠成,因果相應,


煩惱個什麼?


 


 


羅漢難遇,菩薩難逢,


想見的人反而都碰不到,


倘使能全然放下,


才恍然大悟:


原來轉凡成聖的關卡,


就在放下「我」。


 


參吧!


 


 


3 則留言:

  1. <p>&nbsp;</p>
    <p>殺自己的天然</p>
    [版主回覆05/24/2010 08:08:49]好像禪宗語錄啊!

    回覆刪除
  2. <p>善哉!此應日日功課也!</p>
    <p>行住坐卧皆是禪!</p>
    <p>截斷心意識,放下,“放下”也放下!</p>
    <p>這個“有情”在廣大無邊的時空中,只是極微塵的極極小分子,雖能有作用,不過是波影。</p>
    <p>非此“有情“去放下, 實無可放下者也。</p>
    <p>&nbsp;</p>
    <p>&nbsp;</p>
    <p>&nbsp;</p>
    [版主回覆05/24/2010 08:12:43]放、不放,不可得也!

    回覆刪除
  3. <p align="left">參 參 參</p>
    <p>人生有太多要參的</p>
    <p>參得透&nbsp;&nbsp; &nbsp;煩腦即菩提&nbsp;&nbsp;&nbsp; &nbsp;身心得自在</p>
    <p>參不透&nbsp;&nbsp; &nbsp;生死相流轉&nbsp;&nbsp;&nbsp; &nbsp;永不得出離</p>
    <p>放捨&nbsp;&nbsp;&nbsp; 存乎於一心</p>
    <p>然&nbsp;&nbsp;&nbsp; &nbsp;又有幾人得</p>
    <p>還是&nbsp;&nbsp; &nbsp; 再參吧</p>
    [版主回覆05/24/2010 08:10:49]嗯!有禪和子的味道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