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六度萬行,從心出發!



 


 


六度萬行,從心出發!


 


不自覺地,啟蒙自心投入三寶懷抱的斗湖佛教會,已邁入第二十個年頭了,這是有意義的回顧,也趁此對繼往開來作一番省思。


 


在沙巴州的佛教團體來說,斗湖佛教團體的硬體設備可說是頗有規模與深具代表性的,開創期的大菩薩們,據了解是相當投入於佛教事業之開發,不論是兒童、青少年、婦女會,乃至文化、社會關懷等,都是沙巴州內之佼佼者,為沙巴的佛教歷史寫下過輝煌的一頁。


 


然而,花開也有花謝的嬗變,不須為此而自怨自艾,抖擻身上的塵埃重新出發,前程還是充滿希望的。


 


我學佛的因緣,是斗湖佛教會所賜予的,所以對其有著一份莫名的親切感,也許這來自於感恩,又或許是因為這裡頭有留著自己曾經走過的足跡。今年喜逢佛教會二十週年慶,特為響應主題『六度萬行,從心出發』來寫些個人的看法,希望也藉此來表達一份法的供養。


 


一般說『洗心革面,重新出發』,意味著重新做人的決定,這是向善向上的意志,是人天歡喜的善心。而這裡所談的『六度萬行,從心出發』,是菩提大道的方向,是成就佛果的不二法門。


 


其實,不論是那一類的修行方法,啟步必然以「發心」為先,這是對三寶、對法的一項認可,是自心願意為法付出的決定。二乘聖者的發心,以「出離心」為首,而佛乘的菩薩行,則以「菩提心」為要。雖則說三乘的功德有些微差異,但是,出離三界煩惱繫縛的解脫,卻是同樣的。簡單歸納,就是因不同,果就不同。


 


也因此,『六度萬行』是由「心」為開始,也就是由發菩提心才能成就的意思。任何法的實踐,若是欠缺了發心與用心,即如行屍走肉,談不上與法相應,為法勇往直前。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從阿含解脫道的精神來說,其和八支聖道有著相當的重疊性(可參考印順導師《佛法概論》之看法),然而,若就龍樹《大智度論》或般若系來說,則有側重「五度如盲,般若為導」為前提,辨析三乘之般若共不共處。不過,從印順導師的看法來說,初學菩薩以「般若為導」的「般若」,實猶如八支聖道的正見為先,不可能初學菩薩就有完成無生法性的般若空見,這點應該是要如此理解的。只是有一點要特別留意的是,菩薩的正見,非但有緣起、無常、無我等的出離正見,其尚含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悲心增上。這點有需要分別說明。


 


從六度的名目上看,除了「忍辱」,其他是共二乘法的,如「布施、持戒、禪定」是三端法,而「禪定、智慧」也同於止觀的內涵,唯除「忍辱」是二乘法較為少說或特別強調的。雖則說有人將菩薩不共二乘的「無生法忍」是為不共之特色,可是若從般若波羅蜜的深義來說,任何一者都不共於二乘法的。不過,這些辯解非學人想談的內容,於此略述。(可參考印順導師《佛在人間》頁66


 


回到主題上看,由心出發,是重點所在,沒有了這顆為實踐正法之心,則永遠只是紙上談兵一般。有發心,就有動力。這類心裡的活動,我們可以說它是驅使凡心導向聖心的第一步,沒有了這一步,縱使中間的所有法您都明了,卻也無法成為您生命的精靈,它只是生命以外的真理而已。


 


發菩提心也好,發出離心也好,絕對不能有利害的念頭,更不許有祈盼回報的動機,因為佛法的發心,是逆生死流的決心,是超出三界的理想,是完成自利利他的遠大目標。


 


六度,在經論上的角色,確實是菩薩行的德目,是佛果的因地修行。我們學佛,就要學習成佛,所以,當然也要修習六度萬行了。要修菩薩行,關鍵處就是菩提心,因為勇求無上佛果的修行人就是菩薩。菩薩累劫修福積慧,廣度三界眾生,所思所行,無有邊際,沒有時空的盡頭,但有無窮盡的願力。經論對此特殊的大悲精神,形容為「般若攝導萬行,萬行莊嚴般若」!


 


菩提心,雖然是起始的啟動力,實更是完成的持續力。瑜伽行派重視「殷重心,無間心」,相當有意思,因為對三寶對佛道,我們要有懇切的殷重心,步步為營地履踐正法,恭敬與真誠地為眾生為佛教,而奉獻生命。除了殷重之心,整個過程都需要有無間心來持續與連貫,讓發心成為果心,讓理想成為現實!


 


『六度萬行,從心出發』,就讓我們從發菩提心為起點,也讓我們以殷重和無間二心,將圓滿的佛果,成為實現利益眾生的希望!


 


最後,祝願斗湖佛教會  生日快樂!


 


釋開仁


2003年寫於福嚴精舍


(PS:斗湖佛教會,為馬來西亞東馬的沙巴州三大城市之一,地理位置在最南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