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馬來西亞《寶積經講記》導讀營分享




《寶積經講記》導讀營分享


 


這是第三次參加由妙雲讀書會所主辦的導讀營。2009年參與的《成佛之道》導讀營可說是最速成的導讀營,因在三天內就介紹完畢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雖然很多內容只是略述或介紹,至少可以更深入了解或留意以前在閱讀《成佛之道》時所沒注意的內容。


 


第二次就是參與今年三月的《空之探究》導讀營。導師著寫《空之探究》的動機就是為了闡明空的實踐性與理論的開展,即從「阿含」、「部派」、「般若」和「龍樹」。或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是從「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初期大乘」和「中期大乘」的發展來探究「空」的義理。那次的導讀營只研讀了《空之探究》第一章 - 《阿含之空》前四節。雖然無法研讀全書,但至少提供了我們一些如何去研讀這本著作的方法。最法喜的就是可以請取厚觀法師的《空之探究》講義,至少幫我們解決了研讀《空之探究》的難題。


 


參加這次的《寶積經講記》是有點意外,要不是有這殊勝的因緣,可能不會去研讀《寶積經》。之前對《寶積經》的看法顧名思義,這是一部「經」,且經文又長,又編在《妙雲集》上篇,沒有多少「功力」的話,肯定看不懂。在看到課程簡介時:「本經是正明菩薩道,兼說聲聞型的教典,敍述菩薩正道與聲聞正道,是從菩薩道的立場說的。」心想:“既然是敘述菩薩正道與聲聞正道的,就藉此因緣來這導讀營,以讓自己更了解這兩條「正道」吧!”


 


在入營前,就預讀了《修廣大正行》的內容,就覺得菩薩道「難行」。可是在導讀營間,聽聞了師父們的開示和分享後,心裡就深深地敬仰這菩薩道,那時就聯想到導師讚歎龍樹菩薩所談的菩薩觀[1]


1.忘己為人   2.盡其在我      3.任重致遠


 


其實凡有閱讀過導師著作的人,都會發現導師都有提到這三個菩薩觀。難道這是導師的伏筆?是我們這些後學應當修學的「深觀廣行」的菩薩道?


 


記得第二晚的課,開仁師父就問了大家一個問題:“聽了《寶積經》的菩薩法,覺得非常歡喜這大乘法的請舉手?”很多同學都舉手,而我則沒舉。結果就被師父點名問原因。我就回答:“菩薩道難行。”在接下的開示中提到回入和直入。師父就說道:“不用緊,志豪,我會度你入菩薩道。”聽了師父這番話,心中頓時生起一顆感恩之心也覺得很慚愧。慚愧的是我少了「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之精神。


 


在第二晚的上課前,莫過於讓大家覺得最緊張刺激的就是背誦「得大智慧的四法」,即:一、常尊重法恭敬法師。二、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三、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四、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那晚上課前,大家都在忙着背誦。真的“如救頭燃”。結果,各位「菩薩同學」都很用功,大家都能背誦這「得大智慧的四法」的經文。


 


這次的導讀營的特別之處,就是師父都會發問問題,然後讓大家分組研討後呈報。有時還要解釋一些佛學名相和經文意義。雖然有提供一些佛學工具供參考,然而對於找不到的資料,大家就把這些名相照着字面解,當然會有不足或錯的地方。結果就被圓融師父以「依文害義」把大家「刷」了一頓。



 


在營裡,圓融師父也提到經文裡時常會說:「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但福嚴佛學院就多一個「逼所成慧」。想想也是真的,如不用功於聞思修的話,何來了解經文的真實意呢?


 


這次的導讀營,其實真的讓我學習了很多,在此無法一一細述。最令我受益的當然是了解這「深觀廣行的菩薩道」之精神。雖然了解的只有那麽一點點,希望能積少成多,好好用功薰習這福德門之種。


 


最後,以這段印順導師惠贈厚觀法師的警語與大家供勉之:


「為利濟人群而學,為自淨其心而學,


為探求佛法而外出求學,勿作世間學問想。」


 


《寶積經講記》趣事幾則......


 


(一) 第一天的早餐有椰漿飯(Nasi Lemak),師父把裹成圓錐形的椰漿飯說成“粽子”......。看起來也挺像的,也只有馬來西亞有,結果讓圓融法師誤以為是“粽子”。當然過後就有向師父解釋那不是“粽子”,是大馬的美食之一—椰漿飯。


 


(二)第三天的午餐,工委們忘了按電飯煲的按鈕。結果那天的午餐師父們就。。。。


不是沒得吃,只是所煲的飯粘軟像“粥”......


 


(三)這次的導讀營,學員的年紀老中少都有。最年長的菩薩同學是六十一歲,最年輕的也才二十二歲。且這些老菩薩的精進,真是讓人敬佩!


 


黃志豪


寫於檳城威南


201096


 


 








[1] 印度之佛教自序》,p.6p.7…….1.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發菩提心,其精神為「忘己為人」。2.抑他力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為「盡其在我」。3.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為「任重致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