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2日 星期三

智慧與知識的對話



 


智慧與知識的對話


 


    學習佛法久了,往往都會犯上一個毛病,就是當佛法的知識累積成一定的水平時,自認為懂得不比師長少,同參道友更是不消說了。不論是生活的經驗,或是常識的累積,已具一有模有樣的外表了。


    外表的莊嚴,永遠無法體現佛法中的智慧和慈悲,因為悲智要從真誠篤行佛法與耐心克制猛利煩惱中而獲得。學得再多,看得再廣,寫得再好,說得再妙,都只是給別人觀賞的東西,算不了什麼!可是如何從這外在的一切,映現內心與法相應的實質意義,則非常受到考驗了。


    學與用只有一線之差,不會應用就沒有了那修道味的氣質,假裝不出來的。世尊身口意三業的圓滿無礙,是每位修行者所應該關心與嚮往的方向,這三業大用,開展出一切言行舉止,包括內修與外弘的一切。這三業大用的觀照與學習直到圓滿,本來即是修行者終身祈望的目標,離此似乎已沒有什麼可以再奢求了。


    佛法知識的培養,只要耐得住性子,時間一久,必有心得。然而,如何將這些知識轉換成自己的生活經驗,抑或是從三業展現的氣質之中,自自然然地流露無遺?對人的關懷與提攜,對事的中立與客觀,對物的超然與敏銳,都是一位智者的具體表現。在生活中,人事物的應對進退當中,怎麼樣才能使自己活得充滿智慧和慈悲,確實並非一個對法無動於衷,或是被煩惱習氣覆蓋的人所能體會得到的。


    有時候,一個忍耐,無形之中也許就增添了一份功德;一個慚愧,或許即可讓自心多一份出離之願;一個寬容,很可能會令自己的慈心不斷地擴展;一個知見,甚至於可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


    面對很多事情,有時候可以完全從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它,不必然每次都縱容自己的慣性思惟模式,偶爾跳脫庸俗的常斷見,那豐裕的智慧及流不盡的慈心悲愍就自然顯現了。


    在庸常人的眼中,也許這是無能,甚至於是懦夫的具體表現;殊不知要與煩惱正面挑戰時,自我一貫的俗知俗見,很有可能會成為吾人調柔習性和徹底放下我執的障礙。佛法的知識,有隨順正法的作用,然而倘若一味地以少為足,抑或是認為佛法就是如世學般用推敲的方法即可獲得真實利益的話,那真是顛倒的不能再顛倒了。


    要讓這顆心對於法有堪忍的毅力,首先必要坦然接受自性見的無孔不入,再來即要勇猛地加強正念正知的力量;在反覆不斷地累犯累懺中,對治過失與無明的深刻經驗,應該要真實地烙印在內心上,莫使往後的學習過程中,輕忽的重蹈覆轍。人的一生沒幾次重頭再來,因此應該當下把握因緣克制自心的煩惱習氣。


    這幾年學習下來,感慨最深的就是要認識自己與安頓身心。因為學習教理的階段要不忘以實踐為動力,這絕非表示在學習的時刻三心兩意,顧此而失彼,實是要有求證涅槃的深願,這是發心,也是結束。


    現在是學習的階段,就要投入的學;若要專心勤習止觀,就不要被五欲所動。一切的一切,只要目標明確與遠大,現在認真的啟步是決定性的關鍵,誠如一位老師所說:今天不做,明天就太遲了!


    在福嚴前後不知不覺也有六年了,對於師長生活上的照顧與法義的傳授,除了感恩還是感恩。同時,也希望能將於此學習到的一切,回施予眾生,來報答福嚴對我的法乳之恩。


    過往若有於三業中對師長與同學不對之處,尚請大家多多見諒。最後,祝願大家輕安法喜,道業增上。


                                                                                     釋開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