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修學的過程遇到山窮水盡,怎麼辦才好?



 


 


修學的過程遇到山窮水盡,怎麼辦才好?


 


開仁.2011/10/27


 


    每次授課之前,或當中,或之後,從文義的思惟中,自心的受益真的好多。今天上到印順導師的一段話,感觸深刻,如《成佛之道(增註本)》(p.302)說:


 


在修學的進程中,有時會山窮水盡,無法再進,有的就中止退失了。但是菩薩的精進,現有的(體力、智力、財力、能力)力量,雖是可盡的,而內心的無限精進,卻是永不停止的。古人說:『哀莫大於心死』;承認失敗,放棄努力,是真正的失敗了!…在修菩薩行的歷程中,如由於力量不足而無法進行時,也應這樣的保持那前進的決心。


 


    偶爾都會碰到道友或學生問及一個問題就是:「修學的過程遇到山窮水盡,怎麼辦才好?」我今天分享道:


    不管大家現在是專心於研讀教理的學習,或是未來進入自修或禪修的領域,這個問題總是會碰上的。


曾有念佛學院的學生問我說:「學院這種上課模式,或是編講義、寫論文、找資料等的技巧等,幾年後自然就能熟能生巧。(聰敏者學得更快)再繼續留下來,真不懂還能學到什麼?」


當然也有到緬甸禪修過的道友跟我提及:「若在一個方法上修不上去,或停滯不前時,或看到周邊的朋友大家已經上路了,那該怎麼樣安頓自己才好?」


這兩種情況,就是導師所講的「在修學的進程中,有時會山窮水盡然而若不曉得怎麼去面對與克服它,自會造就「無法再進,有的就中止退失了」。其實,修學的歷程中,時順時逆,時好時壞,是正常的反應,自心不需為此而大起大落,因為它是緣起的緣故。


以讀書的經驗來說,我反問同學們:「大家都知道導師遊心法海幾十年,為什麼他不會覺得佛教的教理,來來去去不是談無常、苦、無我,就是說空說有…,有需要看這麼多嗎?難道導師不會疲倦或厭煩嗎?」不妨想想,三藏的文字當中,潛藏著世尊及聖者們無盡的悲智結晶,在這不會說話的文字當中,看者能否從中內正思惟,乃至如說修行呢?若能把這些正理的文字當成一次又一次的世尊為我在反覆開示與提醒,不斷檢視自己的三業大用,點點滴滴的感動,絕非來自於別人給予的肯定,實是因為確認自心二六時鐘沒有片刻遠離了正法律,如此持之以恆的耐力培養,誰敢說其中沒有功夫在呢?


另一方面,若了解三乘聖者無不由止觀修證而得,那麼對於種種業處的學習,方法的歷練,以及重複跌倒又站起來的精進,請問這難道不是在累積今生的解脫之因,或稱為波羅蜜(北傳稱資糧)嗎?過去沒有下過「種」,今生當然無法獲得「熟」與「脫」的驚喜。不過,想想我們比好多人還要幸運,因為得人身又聞法修行,難道也不值得慶幸而喜悅嗎?


導師說的好:「現有的力量,雖是可盡的,而內心的無限精進,卻是永不停止」,累了或病了,就要躺下來休養,一旦身心恢復過來,又拍一拍胸膛再度出發。內心對於正法樂欲的精進力,是自發性的動能,別人是給不到你,也無法跟你分擔個人內心苦惱的也。因此,修行莫太在意表面,或祈求獲得人家肯定的眼光,因為有求就有失,不是究竟的心態。理應要效法導師所說的「保持那前進的決心」,管它何時會成就,深信「因緣集成時,因果自然成」,就對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