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從隨緣教化看待經典的廣略



 


從隨緣教化看待經典的廣略


   


研究原始及根本佛教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少人提這個部分,我覺得導師的看法很特殊。導師說在他研究阿含經的過程裡,他就發現有一些阿含經的經文很簡短,只有一句話;有一些就好多句話、好長。比如說你拿《雜阿含》跟《中阿含》、《長阿含》來比,你會很驚訝,到底佛陀是先講《雜阿含》那麼短的經,還是先講《長阿含》那麼長的經?導師認為兩種都有可能,這就是應機問題。


佛陀有時候為什麼講經要講那麼短?有一些人說只是為了背誦容易,但我覺得不盡然,有時佛陀只是隨緣教化,不需要開示的很長。


我曾聽過導師開示,有人問:「導師你那麼出名,寫那麼多著作,人家請去弘法,是不是多人才接這一場弘法,如果少一點人我就不來?」你們知道導師怎麼回答嗎?導師說:「以前在妙雲蘭若,一個人在散步時,有一個居士走過來問他問題,就站在那邊為他開示佛法;兩三個人或一群來找他,也還是開示佛法。有時間坐下來,大家一起上課討論佛法,我也可以討論佛法。


所以我覺得,一些懂得隨緣教化的修行者,他應該不會選擇特定的場面才弘法。佛陀應該也是如此,有時是針對一個弟子開示,你針對一個人,或者是他本來就很精進的,只要點他幾下,短短的開示幾句,他就悟道了;有一些你如果不多安插一些故事,他會覺得枯燥乏味,所以對於這一種喜歡感性的眾生,就要給他開場白,然後後面還有閉幕式,所以這部經就長了。


佛陀應不同的根機,說法的善巧也不一樣,有時長有時短。很難說短的一定是前說,長的一定是後說,這不一定。


 


(開仁講述「印度佛教史講記」,壹同寺學生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