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開仁法師「佛法概論」簡介(佛寶及僧寶)

開仁法師LA弘法﹝二﹞


講題:「佛法概論」簡介(佛寶及僧寶)


地點:美國洛杉磯


日期:8/4/09


 


 


第二節     佛法的創覺者  ── 


 


「佛法概論」最主要講的是三寶,上一堂課講了法寶,這是主要的內容,現在要說明的是佛與僧,這兩者是屬於人方面的,不是抽象的「法」,人與我們較親切。


佛陀是覺悟的人,二十九歲出家,三十五歲成道,八十歲入滅,生為太子,捨去榮華富貴,毅然決然的出家,成道後是有再回來渡他的父母,雖然佛陀是私自出走,但後代的人出家還是要遵循父母的同意。


 


佛陀出家的真義


佛陀是看到人們的生老病死而出家,於菩提樹下他思惟的是:為什麼人會老死。因為這個問題的思惟而覺悟了「緣起」,我們是因為有「生」才會有「老死」,所以我們要學習「不生」,要去觀察如何能不要「再來」。


 


真正的出家是一種大丈夫的心態,平常我們都只愛自己的家人,而他將這個界限打破了,所有的眾生都是他所愛護的對象,當他打破這個我執的時候,所有的眾生對他來說是一視同仁。這種我執如能從心裡面連根拔起的話,就會盡其所能將自己所知道的教導眾生,當然時間到了他還是要入滅的,但世尊於四十五年中所講的法,我們這輩子要完整研究,也沒辦法研究完。


 


所以出家是「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一個出家人是要有這樣的心願,其中「為身忘世間」不是忘掉世間逃避現實,印順導師的解釋為:「忘卻我所有的世間,勘破自我」。一般人即使能愛家,愛村以至愛國,但到生命要結束時最愛的還是自己,一般凡夫還是愛自己比較多,如果把這個「身」看做不是自己的,就不會受此最難破的一關的限制,不從自我的立場來看世間才是真正的理解世間,進而救護世間。一般我們的分別心都很強,假如我們要做到無我的話,這是要慢慢提升的。因此真正出家的意義不是離開家庭反而是更接近了人間,因為看破了自我的、私有的家庭、個人,而把自己給了所有的眾生。


 


佛陀覺悟中道而成佛


佛陀是覺悟中道而成佛,他不會只是追求禪定或者苦行,定樂與苦行不見得就有智慧,有的認為多吃苦就是修行,這不見得有意義的,無意義的苦行有時只是「我執」的另一種表現。


 


即人成佛教


佛陀是由人而成佛的,他本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們照著做的話同樣也能成佛,這是佛的教育,他是說大家都能夠成佛,而不是永遠只能做他的弟子,他不怕人家成佛,只怕你不成佛。


 


人會能夠成佛是因為人有三種其他道中所沒有的特質:


˙ 憶念勝


     這是會讓人產生智慧的記憶力,如我們在一個地方跌倒了幾次以後,我們就會記得那個地方會讓你跌倒,但動物或者其他道眾生不見得會有此能力。我們知「苦」了以後,想到要修行不要再有這種苦,時間久了,累積經驗,常常可以讓我們避開一些障礙,少走一點冤枉路。正常來說;人的經驗是智慧的累積,我們年長了也會累積了一些智慧,但我們的孩子是否一定照著我們的智慧來做,那是不見得的。從古以來,這麼久的時間裡有太多的人留下這種智慧財產,我們的孩子可能不適應我們的這一套,而適應另外一套的,只要是真正的智慧,那是沒關係的。


 


˙梵行勝


  「梵行」於佛法裡面的意思就是希望除惡向善,清淨心,慚愧心。我們如果沒有慚愧心,那跟其它動物就沒有兩樣,泰國的阿姜查說:於修止觀時,如果你想要讓你的mindfulness(正念)越來越強的話,你的慚愧心要不斷的提升。比如這支香我們坐的不好,要反省為什麼坐的不好,這就是要有慚愧心,這就能由慚愧、反省中讓你的Sati()越來越敏銳,越來越堅強。以後就會非常的注意不離開你的所緣,一離開的話就是「放逸」。


 


˙勇猛勝


勇猛勝就是堅忍,人的堅忍心就是達不到目的誓不低頭,也是一種願力。如學習打坐,一定要到有某種念力的提升,才覺得說我在好好的用心學習,不要太容易放棄學習成長的機會。


 


自覺與覺他


自覺


佛是覺悟緣起的,這種知覺性是很有意思的,我們在打坐時後要培養我們的正念正知,我要清清楚楚的了知覺知我的動作、呼吸,這算是自覺嗎?也算的,覺察自己身心的變化,覺知的涵意是能夠了知所有生命的現象,以及外在的所有一切,自覺性強的人一聽到了善法就會自發自動的去做了,如打坐昏沈了,自己就會很慚愧的。《法句經》有一句話說:「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者」,一個愚笨的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他就會想辦法來改善。


覺他


自覺是佛陀的功德,覺他是「佛陀的真實道為時機所限,慧命寄託予僧團」,把自己所了知的教法傳下去,除了教法之外,還要有全心全意實踐的人,就是僧團,由僧團承擔這個傳承的重任。所以我們如果還能看到出家人的話是很有福報的,有些地方是看不到出家人的。我們下輩子到那裡,能不能看到三寶還不知道,今生能跟三寶結善緣就要結深一點,下輩子到那裡都沒關係但不會離開三寶。


 


佛陀是創覺者,覺悟的人,佛弟子雖然也是覺悟緣起,但他是後覺,釋迦牟尼佛是先覺,所以稱「創覺」,先覺覺後覺,後代的弟子雖然也是證悟的人但他們是屬於後覺。佛陀也稱為阿羅漢,弟子們也有阿羅漢,但他們不能稱為「佛陀」。


佛自覺的正法就是「緣起」,如果代代都有人證悟緣起的話,那佛陀的法身就會常在不滅,就是有人照著佛陀覺悟的法去做,那佛的法才會不滅。「覺他」就是佛將此重任交給僧團,僧在法在,正法久住。


 


第三節     佛法的奉行者  ── 


 


我們所說的「僧」不是指一個人,指的是三個人或四個人以上的僧,如果一個道場要組織僧團,那至少要有三個師父,一個人不能成為僧。出家的制度讓一些有心人可以專心的修習佛法,住持正法。


 


「佛法雖是探本的,簡要的,卻是完成的。在傳布中,可以引申、闡發,可以作方便的適應,卻沒有修正或補充可說。」,釋迦牟尼佛所覺悟的法已經圓滿了,我們後代的人不管如何去發揮,去講解,都在其範圍內,沒有人可以再有其他不同的體證,佛的法已經是最圓滿的,我們只是住持正法。


 


建僧有十種因緣,而這十種可以歸納為六種,就是僧團中有六種很重要的精神:


˙ 和合,大家和和氣氣,在一起要和氣。


˙ 安樂,大家要安貧樂道。


˙ 清淨,出家人要清淨,有不好的要懺悔。


˙ 外化,除了自己修行以外還要渡化眾生。


˙ 內證,除了去建道場、蓋廟渡化人間,最重要的是內證,就是自己要修行。


˙ 究竟理想,一為有實證的人,也有被教化的眾生,這樣讓佛法、佛教可以世世代代的傳承下去,這就是十種因緣中的最後一個「正法久住」,讓佛陀的梵行久住世間。


 


六和敬


僧團之中本身有「六和敬」:


˙ 見和同解,我們同住思想要一致,來出家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佛陀說:出家人共同的思想是為了解脫的,再來是幫助眾生,這是佛陀對出家眾的要求。


˙ 戒和同行,出家人要守共同的戒。


˙ 利和同均,大家所受的利益是一樣的。


以上是和合的本質,有了和合的本質,表現於身口意的也是和合的。


˙ 意和同悅


˙ 身和同住


˙ 語和無諍


 


佛弟子有分出家與在家,於解脫上來說,真實僧就是依勝義僧來說是沒有分出家、在家的,在家人也可以證果,有一些認為在家人也可以證到四果,有一些部派認為在家人只能證到三果。僧寶是體驗緣起法的人,縱使是在家人也是可以稱為僧,但是在事相上還是有分的。在家人於印度稱為「白衣」,僧伽是穿黃色的,出家人又有分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還有式叉摩那尼,在家則分為優婆塞、優婆夷。


導師認為僧寶,重視這種勝義僧﹝有修證、有體驗法性的人﹞是很重要的,不管在家、出家。但是在這個世間上,縱使我們在家人有證果,我們都要恭敬有出家樣子的人,於世間法上我們還是要隨順世俗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