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

疾病由於覺支而得痊癒



 


疾病由於覺支而得痊癒


 


重大疾病不靠咒語或一般的醫藥〔而只靠內觀修行〕就能痊癒,這確實是件奇妙的好事。當然,認定只有世間醫藥才有療效的人,可能不會相信這些事。無論如何,因為上述這些內觀治病的案例都是千真萬確的真實故事,若不相信,只是窄化自己的知識和視野而已。在此,我們應解釋疾病之所以能痊癒的原因。


曾有一次,大迦葉尊者(Mahākassapa)生了重病,佛陀即為他開示關於七覺支(bojjhaṅga)的法義,聽聞佛陀的說法,尊者的疾病便不藥而癒。同樣地,大目犍連尊者(Mahāmoggallāna)也曾經因為從佛陀那裡聽聞到同樣的覺支法的法義,而治好自己的疾病。此外,佛陀亦曾於染重病之時,吩咐闡陀尊者(Cunda Thera)講述覺支法,闡陀尊者說畢,佛陀的疾病也得痊癒。這些事跡被記載於佛典中[1],幾乎每個佛教徒都耳熟能詳。聽聞過這些事跡的人,相信都能接受並深信「覺支法」的力量,堪能治癒疾病。


我們可以問,在上述三個佛典所記的事例中,疾病是否因為聽聞到說法的聲音而得痊癒?或者,疾病之所以能痊癒是因為專注聽法時自身內生起了覺支法?認為是說法的聲音治好了疾病,這也不無可能;但是,應知道,聞法時所生起的淨信等等善心,也能讓疾病消失;同樣地,我們也應知道,在聽聞佛法時,因為保持正念而生起的覺支法,能夠治癒疾病。在上述這三種方式中,最後一種應是最可靠的。此下,即約略解釋疾病如何藉由第三種的方式而得治癒。


佛陀曾分別向尊者大迦葉及大目犍連說示:


Sattime, Kassapa bojjhaṅgā (sattime Moggalāna bojjhaṅgā) mayā sammadakkhātā bhāvitā bahulīkatā abhiññāya sambodhāya nibbānāya saṃvattanti.[2]


〔逐詞對照翻譯(Nissaya):〕


Kassapa迦葉!    (〔或〕Moggalāna:目犍連!)


bhāvitā若〔人〕修得、


bahulīkatā反覆修習


mayā我已


sammadakkhātā徹底說明過的


sattime bojjhaṅgā七個覺支,


saṃvattanti〔它們〕將會引生


abhiññāya殊勝的智慧、


sambodhāya透徹的覺悟,


 nibbānāya以及涅槃,一切煩惱的止息,苦的止息。


 


在這裡,「徹底說明過的」一詞,意指「親證後才能真正被正確地說明的」。有些人可能只憑推、測思惟,就據以討論世間和修行的種種事,而他們對於那些事其實完全沒有親身或者說是直接的經驗。就此看來,不能說他們的話是正確的。與此迥異的是,佛陀只會在親證或親知(某事)後,才討論它,俾使其他人也能和他一樣親自證知。換言之,佛陀只述說真理,佛陀的話不可能有訛誤。因此佛陀於開示中遣用“sammadakkhātā”這語詞,即已被徹底說明過的(覺支) 〔可知,已被徹底說明過的覺支法,是佛陀親自證知的真理〕。


對於「引生殊勝的智慧」這句話,人們可能會提問:了知什麼?何謂殊勝?答案是,了知「四聖諦」。其了知的方式不是藉由聽聞,而是以「殊勝」的方式,「親證」的方式知四聖諦:在自身*24裡只有名(nāma)、色(rūpa),他人*25也只是名、色〔的組合〕,究竟而言(ultimately)*26並沒有眾生這樣的事物存在;再者,透過自身的直觀而了知:由於它們不斷地「變異、崩解 (becoming and breaking up*27)(名色)它們只是無常、苦、無我的現象。這樣的了知,就是「殊勝的智慧」。僅是彊記死背關於覺支的教法,是否能夠擁有這種智慧呢?顯然不能。為了讓我們確實理解,只有在自身裡修得、且反覆修習覺支法(bojjhaṅgadhamma),這種殊勝的智慧才會生起,所以佛陀說:


bhāvitā:若〔人〕修得、


bahulīkatā:反覆修習」


 


「引生透徹的覺悟」也是如此。無明(avijjā)和愚痴(moha),使吾人在見、聞、嗅、嚐、觸、想之時,無法明確了知存在的事物只是展現無常、苦、無我性質的名、色兩種現象而已。譬如我們常在初見(一個視覺對象〔眼所見色〕)之後,即認知這視覺目標是女人、男人等等,然而事實上這就是妄想、愚痴(moha)。同樣地,在聞、嗅、嚐、觸、想之後,認知到感官對象是男人、女人等等,也是妄想、愚痴。這種錯誤認知,令我們無法正確了知事物。相反地,在見、聞等之後,如果能立即生起正念觀照,就能夠了知實相――名、色的生滅,它們的無常、苦、無我本質。如此了知事物,就是穿透愚痴後所得的覺悟。如果以正念觀察每次見、聞、嗅等現象而修得覺支法,穿透(愚痴)而生的覺悟就會產生。因為了知難知之事,所以稱之為「透徹的覺悟」。藉由道智證得涅槃時,此透徹的覺悟會更加明顯。因此,經典說「引生透徹的覺悟」。


依照上面所說的,藉由觀智或道智而透徹了知事物的本質時,一切煩惱和苦將會止息。因此經典說:「nibbānāya saṃvattanti——引生一切煩惱的止息與苦的止息。世尊略說教法大義之後,即廣解內容如下:


Katame satta—satisambojjhaṅgo kho, kassapa, mayā sammadakkhāto bhāvito bahulīkato abhiññāya sambodhāya nibbānāya saṃvattati.


〔逐詞對照翻譯(Nissaya):〕


kho, kassapa大迦葉!


Katame satta七個〔覺支〕是哪些呢?


bhāvito若〔人〕修得、


bahulīkato反覆修習


mayā我已


sammadakkhātā徹底說明過的


satisambojjhaṅgo念覺支,


saṃvattati〔它〕將會引生


abhiññāya殊勝的智慧、


sambodhāya透徹的覺悟,


 nibbānāya以及涅槃,一切煩惱的止息,苦的止息。


 


對每次生起的見、聞等現象,保持念住或觀察,就是「念覺支」。「覺支」“bojjhaṅga”一詞,由bodhi (=覺悟、智慧),和“aṅga”(=要素、成份)所組成。“bojjhaṅga”的意思,是「覺悟的要素」,事實上,指的就是「內觀智」(vipassanāñāṇa)和「道智」(magga-ñāṇa)的要素。依據「次級的詮釋」(inferior method od interpretation, omakanaya),「名色辨別智」(nāmarūpapariccheda-ñāṇa)、「緣把握智 」及「觸知智」可稱為覺支;然而註書乃以「高級的詮釋」(superiour method of interpretation, ukkaṭṭhanaya)來解釋,所以說「覺支」只從「生滅智」開始。就此而言,前述疾病的治癒和疼痛的止息等情況,應理解為從「生滅智」開始才變得顯著。然而,對於熱忱、精勤、全心投入的禪修者來說,在內觀定力變好時,即可能感受到病情趨向緩和。


每次觀察「起、伏、坐、觸、想、痛、見、聞等現象時,所具有的「念」,就是「念覺支」(satisambojjhaṅga)。應記得,病痛的治癒或消失,歸功於每次正念觀察時所培育的「念覺支」。「擇法覺支」(dhammavicaya)和其餘的覺支,則是隨著「念覺支」的觀照力而生起、增強。


「擇法」是一種直觀的智慧,能夠檢驗名、色,分辨它們的特相與共相,即是無常、苦、無我。每次正念觀察時若能如此辨別,就是在修習「擇法覺支」的智慧。不消說,藉由此「擇法覺支」,能夠成就「殊勝的智慧」等等。因此,佛陀說:


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o kho, kassapa, mayā sammadakkhāto bhāvito bahulīkato abhiññāya sambodhāya nibbānāya saṃvattati.


「迦葉!若〔人〕修得、反覆修習我已徹底說明過的擇法覺支,〔它〕將會引生殊勝的智慧、透徹的覺悟,以及涅槃——一切煩惱的止息,苦的止息。」


再者,每次正念觀察時,行者需要努力才能作好觀察。這個努力就是「精進覺支」(vīriyasambojjhaṅga)。當觀察的正念,趨於穩定成熟的時候,喜悅(pīti)會生起,喜悅在「生滅智」現前時,尤其明顯。隨著喜悅而到來的身心寧靜,即是「輕安」(passaddhi)。當觀察的正念趨於穩定成熟時,這「輕安」也會變得顯著。每次正念觀察時,()像是被釘住一樣,牢固地安置在所緣上,這樣的(心的)特質就是「定」(samādhi)。觀察順利的時候,這個定會開始出現。因此,佛陀如下那樣教導「精進」等覺支:


vīriyasambojjhaṅgo….pītisambojjhaṅgo…passaddhisambojjhaṅgo….samādhisambojjhaṅgo kho, kassapa, mayā sammadakkhāto bhāvito bahulīkato abhiññāya sambodhāya nibbānāya saṃvattati.


「迦葉!若〔人〕修得、反覆修習我已徹底說明過的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它〕將會引生殊勝的智慧、透徹的覺悟,以及涅槃——一切煩惱的止息,苦的止息。」


當正念和觀照力特別好的時候,禪修者不需要為了讓所緣清晰而刻意努力*28——正念的觀察像是自動生起一樣*29。這時候,信和慧平衡,精進和定也互不超勝,這種平衡的狀態就是微細難知的「捨覺支」(upekkhasambojjhaṅga)。只有透過內觀修行證得「生滅智」的時候,才能親身體驗此捨覺支。佛陀這樣教導捨覺支:


upekkhasambojjhaṅgo kho, kassapa, mayā sammadakkhāto bhāvito bahulīkato abhiññāya sambodhāya nibbānāya saṃvattati.


「迦葉!若〔人〕修得、反覆修習我已徹底說明過的捨覺支,〔它〕將會引生殊勝的智慧、透徹的覺悟,以及涅槃——一切煩惱的止息,苦的止息。」


以上即是佛陀針對七覺支,為大迦葉尊者所說的教導。佛陀也曾對大目犍連尊者,說示相同的教法,二則經文,只是當機眾不同而已。如上述的教導後,佛陀結論說:


Ime kho, kassapa, satta bojjhaṅgā mayā sammadakkhātā bhāvitā bahulīkatā abhiññāya sambodhāya nibbānāya saṃvattanti.


「迦葉!若〔人〕修得、反覆修習我已徹底說明過的這七覺支,〔它們〕將會引生殊勝的智慧、透徹的覺悟,以及涅槃——一切煩惱的止息,苦的止息。」


經典記載,在聽聞佛陀針對覺支的說法後,大迦葉和大目犍連兩人原本的疾病即徹底痊癒[3]。我們可以這樣思考這件事:二位尊者在思惟證得阿羅漢以前所修得的覺支法之後,以正念觀察當下生起的名、色法而(再次)修習它們時,疾病得以痊癒。


就如現在的西醫會說:「如果好的組織(如血球等等),在藥物的幫助下,打敗壞的微生物(細菌/病毒) ,疾病就會痊癒。同樣地,可以認為「由覺支法所緣生的好的、清淨的色法戰勝壞的色法之後,因為壞的色法消失、滅盡,所以疾病得以痊癒。」


大迦葉尊者和大目犍連尊者皆是阿羅漢,本來即具有能夠輕易地修習覺支法的能力。但是,因為在聞法的助緣下所修得的覺支法比未聞法而修來的更有力量。我們也可以認為,為了讓(聽者)修得特別有力的覺支法以治癒他們的疾病,佛陀才開示這個教導。在聆聽闡陀尊者(Cunda)依佛陀指示所說的類似教導後,佛陀自己也療癒本身的疾病。就此而言,顯然聽聞佛法相當重要。因此,當任何能正確說法的人在講說佛法時,我們都應該仔細且恭敬地諦聽。我們尤其應小心,不能懷有不敬的態度,以為「我已經知道了!這人不可能說些我不知道的事!」


至此,我們可以瞭解,佛陀和阿羅漢能夠透過覺支法的修習,滅除如疾病和疼痛等的身苦,安樂地活在現世。我們也明白,禪修者,即使並非是阿羅漢,也同樣能夠依此去除病苦和疼痛。


佛陀和阿羅漢透過內觀修習覺支法而安樂地活在現世,這一點充分記載於《相應部.蘊相應》(緬甸版 S II 136)


api ca ime dhammā bhāvitā bahulīkatā diṭṭhadhammasukkhavihārā ceva saṃvattanti satisampajaññā ca.


〔逐詞對照翻譯(Nissaya):〕


api ca雖然,就阿羅漢而言,內觀,即觀察五蘊的無常、苦、無我,並不會對他的修行有所增減。


ime dhammā但是,在見、聽、觸、知等現象生起時,因觀察這些名色法的無常、苦、無我,而現起的這些覺支法和道支法


bhāvitā若被(他們)修習,


bahulīkatā一再修習,


saṃvattanti(這些法)將引生


diṭṭhadhammasukkhavihārā ceva現法的樂住,以及


satisampajaññā ca念與明覺(的生起)


 


(馬哈希的)《具戒經講記》(Discourse on Sīlavantasutta),已詳細說明上述巴利文的涵義。


就現在仍未成為阿羅漢的禪修者而言,除了在疾病疼痛消失後可以擁有「現法樂住」之外,還能獲得abhiññāya sambodhāya nibbānāya saṃvattanti〔引生殊勝的智慧、透徹的覺悟與涅槃〕的利益——此中,藉由內觀修得覺支的真正利益即是abhiññāya…saṃvattanti〔引生殊勝的智慧〕;至於病癒後所得之身安樂,則只是附帶的次要收穫。因此,想要治癒疾病而勤修正念的禪修者,也應該要繼續努力直到藉由殊勝的觀智了知四聖諦,並藉由道智、果智親證涅槃、體驗一切苦的止息,如此才算獲得內觀的真正利益。(《法的醫療》頁62


 








[1] S V 79-81(=S 46: 14, 15, 16)




[2] S V 80




*24 較為直譯但有點笨拙的譯語是「在自己的相續裡」。




*25 「在他人的相續裡」。




*26 「從究竟而言」的意思是,透過眼、耳等六門而生的直接、真正經驗的認知,而未憑藉任何推理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