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九)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九)


 


九、見利不求霑分,利霑分則癡心必動,癡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欲利生惱,利莫妄求,是故聖人以踈利為富貴。


 


在浮華世俗的人間,於人於己,多為無明貪愛所驅使,從未向利益投降過。自從成年懂得為自己的生活與生命舖設道路的人,誰能躲避這種利害的考驗呢?而且往往當智慧有所開發後,此類俗心更易顯露,有時肉眼看得見,有時良心才可發現。有的向物質低頭,有的則為名聞而屈服。由此得知,有無私無我的人,絕非外表或口才,甚至於堂皇優雅的文字等,所能分辨得出來的。說實在的,有時連自己也無法審查其真正面貌。這就是佛說的無始無明。凡夫俗子只要有利可圖,縱使瞭解染上了它,就是無從擺脫的束縛,而且有的還清楚一旦抉擇了要做,就如潑出去的水一般,心甘情願、義無返顧地做下去。並且自此即由被動轉為主動,由隨緣變成強行,讓微弱的道心,一層又一層地,被這雜塵所蒙蔽。有利於己之私心一蠢動,帶起的就是愚癡心(又稱無明),同類相生的流類心所,會連鎖效應,慢慢地必生鬥爭、諍論等,終究難逃惡利毀己的果報,只是時間有早有晚之別罷了。懂得佛法的人,要視這些利害心為吐唾一般,不須刻意虛偽逢迎,更不必心存討好人家,為人要坦蕩蕩地,該笑時大笑,該靜時沉默。究竟來說,世「利」乃八風之一,如《詞典》說:「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背後排撥為“毀”,背後贊美為“譽”,當前贊美為“稱”,當前排撥為“譏”,逼迫身心名“苦”,悅適心意名“樂”。」北宋.蘇東坡的故事大家應該耳熟能詳,佛印禪師以空去八風讓他一屁打過江,而名垂千史。尚未求得的利,或求得又害怕它失去,或是得到了才發現不滿意卻又驅趕不走,天天讓自己活在求不得苦當中,何苦呢!因此,聖人以踈利為富貴。此處的踈,古字,通疏,即疏利。疏字,有疏遠、淡漠之意,言下之意就是,修行人視世利如毒蛇、如涕唾,然此非排斥或厭惡心情,實是透視了它,如毒蛇即保持距離,如涕唾即已全捨世染的修行人,為什麼還要為之回頭顧惜呢?法頂禪師說:「捨,讓內在發光。」就從這裡起步吧!


(開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