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直趨圓滿三善根的人菩薩行(之一)



 


直趨圓滿三善根的人菩薩行(之一)


釋開仁


 


一、前言


當代漢語系佛教的印順導師(1906-2005,以下簡稱導師),為諸多追隨者的學習典範,其人間佛教的思想,強調契理契機的願行,並發願生生世世來苦難的人間,獻身給正法與眾生,為離苦得樂而精進。


在閱讀導師的著作過程中,發覺原來人菩薩行,從未偏離佛法的根本原則,就是一切的願行果,皆指向於圓滿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為目的。不過,據筆者研讀《佛法概論》中,發現第八章說「無癡即般若、無瞋即大(慈)悲、無貪即三昧」,與第十九章說「大乘三心──菩提願,大悲心,性空見,即是無貪、無瞋、無癡三善根的擴展」,明顯地於「無貪」配對三昧或菩提願,出現了差異,為此,筆者撰寫此文,希望提供粗淺的拙見。


 


二、三善根的淺深層次


    七佛通偈之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為戒,自淨其意為定、慧。[1]不難明了「意」為修證之重心,若讓心能恆常住於善法或無漏法,則定能由之趨向完善的境地。不過,三善根的開發,可以有層次上的淺深不同,如導師在《成佛之道》中,即巧妙地分別說了五乘、三乘與大乘法的三善根,以下將分別解說。


 


(一)五乘法的三善根


    學佛者必然瞭解世間是雜染的,出世是清淨的,但是若約依人間正行而直趨佛道來說,「五乘共法」所言雖只是世間善法的基礎,不過缺乏也無法登上出世堂奧。然而,這些善法與出世法的修行項目,該如何做銜接,應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考察。筆者會選擇以三善根為契入人菩薩行的精髓為動機,實應在《成佛之道》乙書中,明白揭櫫三善根有三階之淺深內涵,而且貫穿於十善中之意業層面,導師說佛法乃「由心論」,[2]或許從中即可領略一二。


導師在「五乘共法章」中分析意善業時,說到:


意善業有三:離貪欲,離瞋恚,離邪見。離貪欲是:對於他人的財物,妻室(丈夫),權位,不起貪戀而欲得的心理,不作取得他財等計劃,自己安分知足,離貪欲心。離瞋恚是:對他不起瞋恚忿恨心,不作損害他人的設想。離邪見就是正見,正見有善惡,業報,前生後世,凡夫聖人等。意業雖是內心的,但發展出來,就會成為身語的行為。[3]


    從上獲知,依人身而修十善的初始,與五戒等是相應的,[4]並且要求在知見上更應具備世間正見及遠離粗重的貪瞋等心念,否則單從身語的行為,無法確認學者是否與十善法為伍。


    尚未得無生忍的結業生身菩薩,確保人身而能世世常行菩薩道的能力,是首要的,導師以為五戒十善(戒)為根本,畢竟有了這世間的清淨戒,那必然能生人間天上之善趣,不會墮落。否則自己淪墜惡道,還想救眾生嗎?當然,菩薩也因此淨戒才有更多的機會生在人間,見佛聞法,利益眾生。導師巧妙的譬喻戒如浮囊一般,能浮不沈,[5]而在《寶積經》則被形容為如船板一樣,牢固堅厚,不會沈沒。[6]


導師在「五乘共法章」開章時即闡明,共世間宗教的人天善法,雖然無礙於生善趣的可能,但是學習佛法的三歸與五戒十善,少了一般宗教的錯誤知見,卻多了一份順應出世法的善緣。一般的初學者,若能循此修學,導師說:「保證能不失人身,不礙大乘,這是唯一有利而沒有險曲的大道![7]








[1]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34-p.35)




[2]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362)




[3]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116)




[4] 五戒之「不飲酒」攝於十善之「不貪欲」中,詳參《大智度論》卷46(大正25395b)。




[5]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294)




[6] 印順導師《寶積經講記》(p.270)




[7] 印順導師《佛在人間》(p.1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