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印順導師在《印度之佛教》自序中寫到,釋迦牟尼佛的本教非常簡樸平實,因為適應時代的要求,所以只講聲聞法,大乘法隱沒了沒有說?比如在《法華經》就有人問佛陀說:「釋迦牟尼佛!你為什麼自己成佛,然後教弟子全部成阿羅漢?」因為佛陀的弟子,只有彌勒菩薩一個是菩薩,其他全部都是阿羅漢。


  你們有沒有問過:「老師!為什麼你只是教我們當學生,不教我們當老師?」你們有問過這個問題嗎?沒有!那你就永遠不 能當 老師了,因為你沒有志氣。一個優秀的學生,其實老師在教書的時候,他就是半個老師的角色。惠敏法師說他以前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就會想:「我學這一門課,以後我就是要講這一門課的人,當這一門課的老師。」所以學習的心態跟那種只是接受而已的心態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以後有機會,我也要教育下一代。」假如有這樣的心情,我們在學的時候,縱使老師沒有講到,沒有時間說的很清楚,或者是基於某種情況沒有辦法敘述的很好,那我們自己都要主動的繼續去研究或深入考察,才是一個應有的心態。否則,我們就永遠停留在當學生的時代裡。


  《法華經》中有人這樣問,釋迦牟尼佛解釋說:「其實不是只要度那些人成阿羅漢,而是因為這些人的根性,跟他說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他會覺得要走好遠而無力,所以先跟他說一半的路程,等他休息夠了,再跟他講你要繼續往前走,就可以成佛了。」所以實際上佛的本意,導師有說:因為他自己是修菩薩行成佛的,應該也很希望眾生都能修菩薩道。當然如果有些人沒有辦法修菩薩道,要修二乘道,那也是鼓勵的。


(開仁講述「印度佛教史講記」,壹同寺學生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