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有始有終



 


有始有終


 


開仁.2011/11/6


 


    剛來念佛學院時,師長就不斷重複的提醒我們新學修學的心態要「有始有終」,迅即時過境遷,今天輪到我來嘮叨學生一定要「有始有終」…。回想起來,我本身並不是利根性的人,從來就感覺背書與理解力始終不如人。還好的是,也許自己沒有什麼偉大的理想,所以舉凡遇到任何考驗,我只回觀自心,慚愧錯誤都在於自己。我有個好笑的個性,不管面對事情是否錯在我本身,通常我很容易向人家請求懺悔,說出抱歉。這不懂是不喜歡怨恨埋葬心底,還是習慣了低頭像稻穗般的生活。而且若有遇至相應自心的學習,我是能做得到「有始有終」的人。前兩天授課時看到印順導師的這段話,感觸很深,摘錄與大家分享!


 


《成佛之道(增註本)》(p.312-313)


「在進修中,要有堅固力,這有二種意義。


第一、有些人,隨隨便便,修這修那,無決心,無恒心,結果是養成惡習慣,什麼都修不成。所以要審慎而行,可以不行,行就要行得徹底,有始有終,不能中途放棄,這才能養成意志的堅定。


第二、進修時要尊重自己,強化自力。成佛大事,要自己力行,不能希望他力,所以說:『解脫唯依於自修』(楞嚴會上阿難的失敗,病根就在此)。要肯定自己是能修行的,能戰勝煩惱的,堅決的負起菩薩大行的重擔,非達到目的不止。」


 


    有始有終,對很多人來說面對喜歡的事比較可以做得到,但對不相應的也許不容易辦到。或許我自己也有這類毛病,但我想我很願意省察這種個性會不會造成自己在修學佛法上的壞習氣。當然,若不是好的事、善的法,有始無終是好的,因為當機立斷,切斷這煩惱流的入侵;然而,若是善的事、真的法,縱使剛接觸時會有所反抗,可是如果知道咬緊牙關自己是可以改過遷善的話,可以對治隨便放棄的習慣性的話,我想貫徹始終,則將會是一則相當有意義的堅持。


    在菩薩法當中,《寶積經》也有提及「平等八法」,其中第四項如導師解釋道:


 


《寶積經講記》(p.71-72)


「平等行,有八法。


()、「愛敬無虛」:菩薩能真誠的愛敬眾生。愛心重了,不免『近則狎』;敬心重了,又會疏遠起來。所以菩薩有愛有敬,愛敬合一。


()、「親厚究竟,於怨親中其心同等,至於涅槃」:親厚即親密,究竟


即徹底。親厚究竟,是徹底的敬愛親密。約人來說,不論是怨敵、親愛,或不


怨不親的中人,心都同等的親密。約時間來說,從現在,未來,一直到涅槃,


都是一樣的親愛。


()、「言常含笑,先意問訊」:和顏悅色的與人談話(愛語),而且是先向人問訊起居。


()「所為事業,終不中息」:曾答應了幫助為他作什麼事,一定有始有終,在沒有完成以前,決不會中間停頓的


()、「普為眾生等行大悲」:對沒有答應擔當為他作事的,內心也普遍的起平等大悲。在有緣時,一定為他作利益的事業。


()、「心無疲倦,多聞無厭」:菩薩是無限的精進,教化眾生,無論怎樣的任勞任怨,也不會疲倦。利益眾生的無量方便,要從多聞中得來,所以聽法也永沒有厭(足)心。


()、「自求己過,不說他短」:常反省自己的過失,所以能日進於善。不說他人的短處,所以能存心寬厚去愛人。


()、「以菩提心行諸威儀」:行住坐臥,語默動靜,叫威儀。菩薩的一切身語行為,都出發於菩提心──上求下化的心。


以上八法,都是對眾生有平等大悲的表現。」


 


    有始有終,是一種尊重自己、強化自力的意志培養,對於自己的決定要養成責任感,言出必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樣才有辦法效法菩薩盡其在我的胸襟,頂天立地的大志氣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