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心.意.見



 


心.意.見


 


開仁.2011/7/21


 


    佛法常說「萬法由心」,說的人不可能有意模糊心法所相對的色法,然而,只要我們能靜下心來看看自己的念頭,你自然會發現這顆心,是何等的不可思議。以前我不懂為什麼有的老師在指導禪坐時,再三叮嚀要身心放鬆,甚至於有些老師不急於要求你專注所緣,而是應該先把放鬆的階段做好再說明下一步。


    自身經歷及視野開拓後,慢慢才發現,若果我們能徹底的做得到放鬆,所緣根本不需要你用力地去捕捉和注意它,稍微提醒正念從後面牽引與輕輕的粘著它,所緣自會從散漫的外相逐漸地縮小而直至你想安住的地方,而且身心的感覺就是自在與輕鬆。


    其實,有求的心,或者是排斥的心,確實是不容易把持所緣的,很簡單的道理,因為你的心並不歡喜這個禪修所緣(方法),你不相信它會讓你獲得安定,對老師也無法生起十足的信心,等等的因緣實在是緊密連繫,稍微觀察不夠圓滿,通常不是讓自己原地踏步,就是不斷更換所緣,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體力。


    其實,這些道理用在任何一處,實際上就是把心的力量給予提升,用佛教的術語來說就是知見的建立問題,正見若能建立的正確而懇切,它自然會牽動起後七正道的好樂與欲求,而且在身心上有脫胎換骨的喜悅,掌握著自己的心,念念與正道來相應,一時無法做得很好也不至於令心恐慌或徬徨,雖然時時還是慚愧自己的懈怠,但那種破損固有觀念的直見,自心是很篤定這一條是有盡頭的路了。


    之前在讀到《大智度論》卷63一段話時,立即讓我想起《雜阿含788經》出現過相同的譬喻,此類重視正見的觀點,與心有戚戚焉。如《大智度論》卷63說:「邪見罪重故,雖持戒等身口業好,皆隨邪見惡心。如佛自說喻譬:「如種苦種,雖復四大所成,皆作苦味」;邪見人亦如是,雖持戒、精進,皆成惡法。與此相違,名為正見。[1]


    播下苦的種子,不管你施加什麼外緣,苦種所生的果實畢竟是苦味的。這比喻為有邪見的人,雖有持戒、布施等身口的好業,皆成為惡法,因一切皆隨邪見惡心的緣故。由此觀之,外相無法判斷一個人的心到底是善或是惡的,要其所吐出來的話或觀念(實就是佛法所言的知見),才能審核其是否真與佛法相合。


    同卷亦說到:「意業是口業之本,若欲攝口業,先攝意業。意業攝故,身口業亦善;身口業善,意業亦善。[2]而之前的卷62則言:「是人破法故,邪見疑悔常擾亂心。[3]心的力量,也可由此獲悉。


    正見是觀念的建立,正念是讓自己看清楚這顆心,假如說放鬆身體讓心開始敏銳時,正見在此刻就顯示其重要性了。有人說我只要看清楚心的生起,就可接受它與放下它,不過,我倒覺得只是看清楚了心,這稍微有心理學基礎,或者是有瑜伽修學的人,就可以做的到了,佛法的可貴處應該是正見才對。


    當然這種正見,絕非但有理智的抉擇能力而已,其實更重要的應是這個正見,會催促自心真誠地了解四聖諦,也懂得從身口的正行讓這正見得以展現,甚至於積極地(量力而為)把自身的職責給盡力完成所能,莫讓生命留下遺憾。佛說正見如東方升起的旭日,有了它,大地萬物才看得清楚,才知道每一步該完成與圓滿的任務。








[1] 《大智度論》卷6341 信謗品〉(CBETA, T25, no. 1509, p. 506, b3-7)




[2] 《大智度論》卷6341 信謗品〉(CBETA, T25, no. 1509, p. 503, b21-23)




[3] 《大智度論》卷6241 信謗品〉:「「衰濁」者,如人著衰,雖好衣美食,常無色力;雖勤身作務,財產日耗。是人壞一切佛上法寶故,雖身口業善,持戒、布施、讚經,善法終不增長;如濁水泥,不見面像,亦不中飲。是人不中親近,若親近者,則喜染著。是人破法故,邪見疑悔常擾亂心。先所聞法,深染愛著,不解般若波羅蜜相,故言「般若波羅蜜無所有、空、不堅固,無有罪福」。如是濁亂蔽其心故,不能得見清淨實法相。」(CBETA, T25, no. 1509, p. 502, c15-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