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質與量



 



釋開仁2010/11/9


【解白】


    以前首次讀到論師安立的「順解脫分善根」時,內心非常震撼,這種強而有力的增上意樂,竟然譬喻猶如魚吞食餌那般,終究有了被拉上岸的決定性。這樣的善根一旦建立了,論師說雖然你只能「隨起少分施、戒、聞善」,但是由於擁有此項決定性的善根,必然能讓這些善法功德,將導於涅槃。


 


【論典】


《大毘婆沙論》卷7:「


問:誰決定能種此順解脫分善根?


答:若有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隨起少分施、戒、聞善,即能決定種此善根。若無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雖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能種此善根。(大正2735b)


 


《大毘婆沙論》卷176:「若諸有情或但惠施一摶之食,或唯受持一日夜戒,或乃至誦四句伽他,或須臾間修定加行而能種殖順解脫分善根。由此後時,雖因煩惱造作種種身語意惡行,或作無間業,或復斷滅一切善根,乃至身中無有少許白法種子,墮無間獄受種種苦,而得名為住涅槃岸,以彼必得般涅槃故。此中有喻,如釣魚人以食為餌,置於鉤上,著深水中。有魚吞之,彼魚爾時雖復遊戲,或入穴中,當知已名在彼人手,不久定當至岸上故。……(大正27885b -886a )


 


【解白】


    其實,從上述可清楚得知,「心」或說「意志力」對修道是何等重要,若欠缺真誠的意樂,光有事相的動作,實質上對福慧的累積幫助不大。


    另外,在大乘方面也有類似的說明,菩薩的修行有時候外表看起來是「少施、少戒、少忍、少進、少禪、少智」,但是若說菩薩懂得巧妙運心,念念以方便力(實是智慧)迴向無上菩提,因對象的功德,所以,感得的功德也會無量無邊。《大智度論》對這個說法舉了布施來作多層次的闡述,如言:


菩薩是有種種因緣,所以才少施的。


第一,也許是菩薩初發意,福德未集,貧困緣故,所以只能行少施。


第二,或是因為菩薩聽聞過「施無多少,功德在心」的道理,所以不求多物而行布施,但求好心──質比量更重要的意思。


第三,又或是菩薩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財物,則破戒失善,心心散亂,多惱眾生;若惱眾生以供養佛,佛所不許,破法求財故。若施凡人,侵奪別人而施與此人,亦非平等之法,有分別心故;若要論及真正的菩薩法,應平等心看得一切眾生,視之皆如親兒子一般,不能有分別之心。」


由於這些緣故,所以菩薩行少施。


    除此,《大智度論》還提到:


菩薩雖行少布施,不過卻懂得將所感的福德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因為無上菩提是無有量、無有邊的圓滿處,所以這少施而來的福德,亦同樣獲得無量無邊的深廣福德。這是對「上求佛道」而言的情況。


另則對「下化有情」來說,這樣的少施福德,菩薩用平等之心來利濟一切的眾生,而因眾生的數量無量無邊的緣故,因此菩薩所獲得的福德也就無量無邊。


其次,論主還以「大慈悲,實相智慧,如相、法性相、實際相」的角度來說明少施若能與其相應,所得之福德亦無量無邊。


    其實,談到這裡,您我應該明了一個重點就是,行者的「心」,首要注意的就是對法的證悟程度,白話說就是「質」的提高,不管是上對佛道的法空性,或是下對眾生的慈悲平等,如果能把守這關,或說讓它成就「悲智一如」的境地,那事相所展現的行動,或是所造的業力,就會因「質」所能觸及的程度,而有「量」的差異。我舉個譬喻,一顆小石頭,若把它丟到水桶的水中,它能泛起的連漪,就是水桶的寬度而已;倘若將之投入大海,它能泛起的連漪,就是寬廣到海的邊際。


 


【經論】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11 序品〉:「菩薩摩訶薩行少施、少戒、少忍、少進、少禪、少智,欲以方便力迴向故而得無量無邊功德者,當學般若波羅蜜。(大正8219b12-15)


 


《大智度論》卷291 序品〉:「


問曰:菩薩何以故少施?


答曰:有種種因緣故少施。


或有菩薩初發意,福德未集,貧故少施。


或有菩薩聞「施無多少,功德在心」,以是故不求多物布施,但求好心。


或有菩薩作是念:「若我求多集財物,破戒失善,心心散亂,多惱眾生;若惱眾生以供養佛,佛所不許,破法求財故。若施凡人,奪彼與此,非平等法;如菩薩法,等心一切,皆如兒子。」以是故少施。(大正25271a19-28)


 


《大智度論》卷291 序品〉:「


問曰:何等是「方便迴向」,以少布施而得無量無邊功德?


答曰:雖少布施,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作是念:「我以是福德因緣,不求人天中王及世間之樂,但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量無邊,是福德亦無量無邊;又以是福德為度一切眾生,如眾生無量無邊故,是福德亦無量無邊。


復次,是福德用大慈悲,大慈悲無量無邊故,是福德亦無量無邊。


復次,菩薩福德諸法實相和合故,三分清淨:受者、與者、財物不可得故。如般若波羅蜜,初為舍利弗說:「菩薩布施時,與者、受者、財物不可得故,具足般若波羅蜜。」用是實相智慧布施故,得無量無邊福德。


復次,菩薩皆念所有福德如相、法性相、實際相故,以如、法性、實際無量無邊故,是福德亦無量無邊。(大正25271c11-27)


 


【解白】


    還有一點需要補充的就是,菩薩福德不具而少施等,是初發意的階段,倘若已深具福德,那多施多利濟有情,想必也是正常的結論了。當然,何謂福德?誠如《大智度論》卷61所言:「三善根所起身、心、口業,和合是法,名為福德。[1]三善根就是無貪、無瞋與無癡善根了──十善中的意三。換句話說,一切福德皆由心做起吧!








[1] 《大智度論》卷6139 隨喜迴向品〉(大正25488b18-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