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智慧如苦藥



 


智慧如苦藥


釋開仁2010/11/24


 


《大智度論》卷271 序品〉:「復次,是大慈、大悲,一切眾生所愛樂;譬如美藥,人所樂服。智慧如服苦藥,人多不樂;人多樂故,稱慈悲為大。(CBETA, T25, no. 1509, p. 257, a23-25)


 


    那天在講課時,當預習《大智度論》卷27的這段文時,不禁讓我停頓了一下,思索為何龍樹菩薩會說「慈悲如美藥,智慧如苦藥」?論言「人所樂服」的慈悲藥不難理解,因為人人皆喜歡人家對我們有悲愍的慈心,不過,有智慧不是也很快樂嗎?為何會用「人多不樂的苦藥」來形容智慧呢?


 


    在還未找其他卷數的資料時,我自心即想到:要獲得佛說的智慧,需要放下與捨棄人間所愛的五欲五蓋,否則貪染與無明還相伴左右,怎能讓智慧萌生呢?也因此,忍耐世間的欲樂、師長的磨練等,歷經種種,方才能多少對治內心的煩惱,這是修行者欲獲得智慧的原則與條件,否則將與智慧絕緣。


 


    後來,隨手搜尋了一下本論,果然發現論主在幾處同樣以「苦藥」為譬喻,來說明不同層次的教理,現節錄如下,文後敘述心得:


 


《大智度論》卷61 序品〉:「有外道法,雖度眾生,不如實度,何以故?種種邪見結使殘故。二乘雖有所度,不如所應度,何以故?無一切智,方便心薄故。唯有菩薩能如實巧度。譬如渡師,一人以浮囊草筏渡之,一人以方舟而渡,二渡之中相降懸殊;菩薩巧渡眾生亦如是。復次,譬如治病,苦藥針炙,痛而得差;如有妙藥名蘇陀扇陀,病人眼見,眾病皆愈。除病雖同,優劣法異(CBETA, T25, no. 1509, p. 107, a17-25)


 


    在討論到度生的善巧時,菩薩以睿智與方便的優點,超勝了二乘聖眾(外道當然不須比的),並舉了兩種譬喻,其二即為病喻,而說到治病若要用「苦藥針炙」才能讓痛苦得癒的話,則遠輸於一種用眼看即可讓病痊癒的「蘇陀扇陀妙藥,所以按此而言,這裡的苦藥應喻為二乘的度生方法。


 


《大智度論》卷131 序品〉:「問曰:今說尸羅波羅蜜,當以成佛,何以故乃讚天福?答曰:佛言三事必得報果不虛:布施得大富,持戒生好處,修定得解脫。若單行尸羅,得生好處;若修定、智慧、慈悲和合,得三乘道。今但讚持戒現世功德,名聞、安樂後世得報,如偈所讚。譬如小兒,蜜塗苦藥,然後能服;今先讚戒福,然後人能持戒,能持戒已,立大誓願,得至佛道——是為尸羅生尸羅波羅蜜。(CBETA, T25, no. 1509, p. 159, b2-10)


 


    此段說明我們對修學應先讚嘆戒福業,等他對此福業有了信心,因緣成熟他就會發心持戒,若持戒之後,接著就會發大宏願,勇往前進,直至功德圓滿而成佛。這個對初學先讚嘆戒福業的說明,宛若餵小孩吃苦藥時,得先以蜜塗上,因蜜糖而消除對苦味的害怕,所以也就放心安心地服食,當然吃藥病就會好了。此處的苦藥,乃用於誘導初學向上之意。


 


《大智度論》卷353 習相應品〉:「復次,一切眾生著世間樂,聞道得涅槃則不信不樂;以是故以眼見事,喻所不見。譬如苦藥,服之甚難;假之以蜜,服之則易。(CBETA, T25, no. 1509, p. 320, a20-23)


這段文闡述眾生著世間的快樂,對於離欲寂靜的涅槃安穩,無法起信樂之心,不過,諸佛菩薩不會因此而捨棄眾生,反而會用現實與親眼能看見的現象,來比喻肉眼看不到的境界。就好像吃苦藥時,很難下口,於是聰明的人會借用蜜的甜味,讓服藥者不生害怕,而順利將藥給服食下去。此處的苦藥,指的是現實界你我都很容易接受的事實。就好比如《般若經》說:「為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為久學者,說生滅、不生滅如化。」[1]



《大智度論》卷6645 歎信行品〉:「「安穩」者,眾生著常教無常,著樂者教苦,著實者教空,著我者教無我,如是等名安穩。凡夫人聞是,當時雖不喜樂,久久滅諸煩惱,得安穩樂。如服苦藥,當時雖苦,後得除患(CBETA, T25, no. 1509, p. 526, c16-20)


 


「常、樂、實、我」是眾生歡喜的執著,為了讓眾生獲得究竟的安穩涅槃,佛開示了「無常、苦、空、無我」的方法,讓眾生類皆有契入聖道的機會。當然,由於佛的教法與眾生固有的好樂完全相反,所以開始時都會出現不喜不樂的反應,不過,日子久了,對治有點力道後,內心的煩惱慢慢會逐漸消弱,嘗到法的安穩之樂。這猶如口服苦藥,含在口中當然會不好受,但只要忍耐吐下去,病就會慢慢除去。這裡的苦藥,說明的是眾生固有的「愛、樂、欣、熹」阿賴耶,與正法是背道而馳的,剛開始接觸時會很難適應,但時間久了,藥生效後,病自然會痊癒。



《大智度論》卷7152 善知識品〉:「「安穩」者,能破一切煩惱,究竟不變失。譬如良藥能破病,不問甘苦,以能究竟除病安穩故。佛能使眾生常安穩,不期一世、二世。世間樂者,有法雖安穩而不樂;有法今世苦、後世樂,如服苦藥腹中安穩、口中不美。是故說佛能與今世、後世樂。(CBETA, T25, no. 1509, p. 559, a15-21)


    這段闡明佛法的樂有三類:今世樂、後世樂與涅槃樂。前兩種屬於世間樂,其中分析到有一種是「今世苦、後世樂」的情況,就好像為了實踐正命的理想,而不惜辛苦地更換原本與正法律不相應的工作,這得具有堅決的毅力,或是為了追求更遠更美好的後世樂,所以縱使今生苦一點也心甘情願。[2]論中舉了如服苦藥來說明,因為藥尚在口中時雖然不美味可口,然而一旦到了腹中時,藥效產生的話,就會病癒而獲得安穩。由此可知,這裡以苦藥比喻「今世苦」的情況,當然目的也許更遠及涅槃樂,也說不定。


 


《大智度論》卷8775 次第學品〉:「復次,念佛等六念是初次第行,以易行易得故。問曰:六念中亦言「不以色念佛」,云何言「易」?答曰:有法共行,故名為「易」;譬如服苦藥,以蜜下之則易。(CBETA, T25, no. 1509, p. 670, a28-b2)


 


    這段文主要在介紹六隨念法門,其中標宗說此法門為初學者所設,容易行持的緣故。不過,外人反問說:念佛也有無相念佛,為什麼六念是易行之法門呢?論主答說:有法為伴共行,即名為易,如念佛,剛開始時須以念佛的種種功德為憶念方便,待心至定,再轉入無相觀,成就念佛三昧。而這些有「功德法相隨為伴」的法門,比起直入無相無緣的法門,或難行難忍的法門,當然也就是易行道了。舉喻說如服苦藥,加上蜂蜜的話就容易下口。所以這裡的苦藥,說為易行道。


 


【後記】


    好久以前就聽聞聖嚴法師曾云「慈悲沒敵人,智慧沒煩惱」的銘句,現在再讀到龍樹「慈悲如美藥,智慧如苦藥」的絕配,讓人心開意解,歡喜雀躍!當然要獲得這種無煩惱的安穩究竟樂,智慧學習的過程雖然很苦,但甘甜的美味(甘露味)卻與我們的距離越來越接近──苦盡甘來,難道,我們不值得歡喜嗎?記得《大智度論》曾說:「生死輪轉,往來五道,無親可恃,唯有布施。[3]──我想,若把布施換為智慧,亦更契應真正安穩之法:生死輪轉,往來五道,無親可恃,唯有智慧!──如此思惟,苦口良藥,就會欣然嚥下了。


    在上述《大智度論》的「苦藥喻」中,歸結起來,不外乎「優與劣、難與易、遠與近、究竟與方便」等的比較說明,舉易解喻,誘導眾生以契入難行之法,令之實現安穩的究竟樂。








[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687 如化品〉:「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諸法平等,非聲聞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發意菩薩聞是一切法畢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則驚怖。為是新發意菩薩故,分別生滅者如化,不生不滅者不如化。」」(大正8416a9-14)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828 幻聽品〉:「須菩提語諸天子:「我說佛道如幻如夢,我說涅槃亦如幻如夢。若當有法勝於涅槃者,我說亦復如幻如夢。何以故?諸天子!是幻夢、涅槃不二不別。」」(大正8276b6-9)




[2] 印順法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65~66):「什麼是正命?命是生存,生活。無論是在家出家,都不能不生活;衣食住行等一切經濟生活,合法的得來受用,就名為正命。正常的經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大部分的罪惡,都從經濟生活的不正常而來。學佛的在家眾,不但要是國法所許可的,而且還要不違於佛法的。如以殺生(如屠戶,獵戶等),盜,淫(如賣淫,設妓院等),妄語(以欺騙為生,走江湖的,多有這一類),酒(如釀酒,設酒家等)為職業的,佛法中名為『不律儀』,是邪命,障礙佛法的進修。出家眾,凡依信眾布施而生存的,是正命。如兼營醫(完全義務,不犯)、卜、星、相等為生,或設法騙取信施,就是邪命。如法的經濟來源,不奢侈不吝嗇的消費態度,是正命。要這樣,才能與佛法相應,否則人身也許不保,還說得上了生死嗎?在抗日戰爭初期,香港某居士,念佛極虔誠,有一所廣大而幽靜的別墅,他函請印光大師,離開戰區,來香港安住。印老問他,才知他世代以釀酒起家。印老說:你把酒業歇了,我才能來香港。可是這位老居士,捨不得。學佛而不修正命,也許就是中國佛教衰落的原因。學佛法,一定要職業合法,寧可短期內因職業改變而受到苦痛,決不能長此邪命下去,自害害人!




[3] 《大智度論》卷111 序品〉(CBETA, T25, no. 1509, p. 140, c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