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3日 星期二

象牙塔外的世界



 


 


 


象牙塔外的世界


──對季羡林幾段話的反思──


 


 


    很久沒有看書了,真的。近來欣聞同學從大陸請回來(大陸)近代有大師級人物之稱(中華佛研所李志夫的稱譽)的《季羡林文集》二十四卷,喜出望外,借出了其中有關「佛教」的一本著作來翻閱。通常自己有個習慣,就是要讀某作者的思想時,都欲先了解其根本思想,及其研究與寫作的目的,因為這是他撰文背後欲傳遞的精神,即根本又重要。


    拜讀了他第七卷〈我和佛教研究(寫於1986年)〉及〈研究佛教史的意義和方法(寫於1987年)〉的兩篇短文後,有被狠狠括了一巴掌的感覺,臾那間清醒了一番!起初有些情緒波動,後來回想一下,何不將之作為借鑒,激勵自心更勇往直前呢?活在象牙塔內已經六年了,真的極少有因緣看到如此翻動心情的文字,這或許是因緣成熟吧,讓我重新思索象牙塔外的世界,畢竟總有一天我們還得要真實面對的!


    我們是佛教的宗教師,用現代的術語稱為有佛教專業氣質(professionalism)的人士,所以我們要有能力回答像季羡林學者所提出的疑問,如果發現自己還不是把握十足的話,就該自己加油了!記住,象牙塔外的世界,不是我們可以用「推論」可以完全了解的,你一定要走出象牙塔,才有辦法真正與外界的人接觸與對話。


    季羡林文中的要點,現歸類節錄如下:


 


*〔資深的學歷〕


1、我接觸到佛教的研究,已經有五十年的歷史了。


21935年,我到了德國哥廷根,開始學習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羅文,算是我研究佛教的濫觴。


3、研究方法…必須掌握多種外國語言。有一點梵文和巴利文的知識也是必要的。…此外,英文、德文、法文、日文、俄文,最好多會幾種。「韓信將兵,多多益善」,不懂外文,無法進行佛教史的研究。另外,對於中國思想史和歐洲思想史必須具備一定的水平。過去唯心主義哲學家那一套思維方式,也必須熟悉。(按:他本身就是具備這些學問的大學者。)


 


*〔研究的心態〕


1、我從來沒有信過任何宗教,對佛教也不例外。


2、對世界上任何的宗教,只要認真地用科學方法加以探討,則會發現它的教義與儀規都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都有其產生的根源,都是人製造成的,都是破綻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簡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則信仰越淡薄如果一個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種宗教,這件事情本身就說明,他的研究不實事求是,不夠深入,自欺欺人


3、馬克思主義對宗教的評價是眾所周知的,從本質上來看,也是正確的。


4、我記得,馬克思講過一句話,大意是:宗教是有宗教需要的人們所創造的


5、我們信仰馬克思主義,我們是唯物主義者。宣傳、堅持唯物主義是我們的天職,這一點決不能動搖。


6、我認為,對任何宗教,佛教當然也包括在內,我們一方面決不能去提倡;另一方面,我們也用不著故意去「消滅」。唯一原因就是,這樣做,毫無用處。


7、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階段產生出來的,它也會在人類社會發展到某一個階段時消滅。


8、宗教會適應社會的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而隨時改造自己,改變自己。(他舉日本和尚可以結婚為例!)


9、人類的思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真正的內行視而不見的東西,一個外行人反而一眼就能夠看出來


10、據我個人的看法,在今天的中國,研究佛教首先必須懂得馬克思主義。我并不是說,照抄馬克思主義的詞句,生吞活剝,生搬硬套,斷章取義,捕風捉影。那種做法本身就是違反馬克思主義的。我只是說,我們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特質,缺少這一點,必將陷入迷途而不能自拔


 


*〔研究的方向〕


1、我們一定要屏除一切先人之見,細致地、客觀地、平心靜氣地對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進行分析,然後再做出結論。只有這樣的結論才真正有說服力,因為它符合客觀事實


2、佛教原產生於印度和尼泊爾,現在在印度它實際上幾乎不存在了。現在的一些佛教組織是人為地創辦起來的。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現象呢?印度史家、思想史家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什麼伊斯蘭的侵入呀,什麼印度教的復活呀。但是根據馬克思的意見,我們只能說,真正原因在於印度人民已經不再需要它,他們已經有了代用品。佛教在印度的消逝決不是由於什麼人,什麼組織大力宣傳,大力打擊的結果。在人類歷史上,靠行政命令的辦法消滅宗教,即使不是絕無僅有,也是十分罕見。


3、我個人研究佛教是從語言現象出發的。我對佛教教義,一無興趣,二無認識。


4、弄不清印度文化,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們自己的家底。


5、不弄清印度佛教思想的發展,中國的思想史的研究是無從著手的。


 


    早前對季羡林的名字很陌生,然而讀到《中華論叢第四輯》之《季羡林佛教學術論文集》時,對於他剖析〈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共三篇)的功力,默而讚賞。在台灣出版這一本論文集,並未收錄上述對佛教批判的兩篇短文,我想若果此二文在書中出現的話,想必也會受到台胞的杯葛吧!


    這兩篇短文寫了將近二十年了,孤陋寡聞的我未聽聞過有誰批判過這位有五十年研究素養的大學者。今天我們讀到了此文,極可能依舊保持默然,一來我們沒有那種素養與他來作討論,二來我們不了解象牙塔外的狀況,您說我們除了默然以對,還能怎麼樣呢?


    活在沒有外來刺激的象牙塔裡,其實是弱不禁風的。說教史,誰者敢挑戰Lamotte的印度佛教史呢?說戒律,誰人能寫出像平川彰的律藏之研究呢?……這不是放馬後炮的心態,而實是感慨自己的不夠用功。


    原來我很想將對季羡林的觀點作些評論,後來想一想,倒不如讓大家腦力激盪一下。不過,千萬莫止於「這根本是誤解了佛教的思想」、「這只是唯物主義的觀點而已」、「他的研究動機不正確」、「無理取鬧的門外漢」……,要「具體一點」,要「有說服力」,要「有根據」,要「吻合現代學術標準」,要「寫出來」…!


    我們目前接受的是佛教的『專業訓練』(而且還特別強調有「慧學」的特色!),請問大家讀了當代大師級季羡林的內心話,有什麼想說的嗎?


   


 


* 李志夫 教授對季羡林的稱譽,完整的文字如下:


  季羡林先生是我政府在抗日戰爭前,從清華大學保送到德國哥廷根大學之交換留學生,政府撤離大陸前返國在北大任教。季氏因醉心印度、佛教文獻及中印文化交通史之研究,加之他對印度、乃至中亞古典文字之精湛素養,其著述往往發人之所未發,實為我國當代大師級人物之一。


─寫於《季羡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封底─


 


 


/開仁.寫於2001-12-23


2 則留言:

  1. <p>如果欲超越傳统宗教的思维, 或先存”現有宗教“而不論, </p>
    <p>應研讀德國哲學家----康德的理論, 而後&nbsp;”思“。。。。。。</p>
    <p><a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C%8A%E6%9B%BC%E5%8A%AA%E5%B0%94%C2%B7%E5%BA%B7%E5%BE%B7">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C%8A%E6%9B%BC%E5%8A%AA%E5%B0%94%C2%B7%E5%BA%B7%E5%BE%B7</a></p>
    <p>&nbsp;</p>

    回覆刪除
  2. <p><span style="FONT-SIZE: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16pt;FONT-FAMILY:新細明體;">、語言的具備雖是有對於教史的研究與理解,但它總是一種工具。我不說沒有它我們照樣可以研究,但確實不須全部很精通。就像吃飯,你可以用筷子,也可以用湯匙,甚至用手抓;但不須要用精美的筷子或湯匙吧!再者,完整的佛教思想流變,若只以巴利文或梵文乃至藏文都是不夠完備的,因巴利文所記載的文獻只局限於早期的經典,又它只代表南傳銅鍱部的思想。梵文則是只有部份的殘本。這些第一手的資料都已缺乏完整性,而第二手的資料,如藏文它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已不知原本的流脈了;現在只剩漢譯的經典對整個佛教的流脈有完整性的文獻。所以精通漢文是有必要的,再以梵巴藏為輔,加之其它語言的研究成果也就行了,不須成為語言的大通家才可研究佛教教史。</span><span style="FONT-SIZE:16pt;"></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16pt;FONT-FAMILY:新細明體;">、作者又說:「據我個人的看法,在今天的中國,研究佛教首先必須懂得馬克思主義。」但是在研究的方向時又說:「我們一定要屏除一切先人之見,細致地、客觀地、平心靜氣地對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進行分析,然後再做出結論。只有這樣的結論才真正有說服力,因為它符合客觀事實。」所以一開始就懷著某種思想(馬克思主義)來研究就顯得很不夠客觀了,如同帶個有色的眼鏡在看世界一樣,這叫我如何認同呢?</span><span style="FONT-SIZE:16pt;"></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16pt;FONT-FAMILY:新細明體;">、又作者說:「研究越深,則信仰越淡薄。如果一個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種宗教,這件事情本身就說明,他的研究不實事求是,不夠深入,自欺欺人。」以他的觀點,研究者則不應該有信仰,也不該相信宗教。如我們細細的想一下,什麼是宗教?宗教它包含的內容是什麼?這不外乎有信仰、有組織、有他們特有的思想主義。若以他在文中所說:「我們信仰馬克思主義,我們是唯物主義者。宣傳、堅持唯物主義是我們的天職,這一點決不能動搖。」這一番說明不就正好指出他正是馬克思主義的信徒。這種信仰馬克思主義而排斥他人信仰的說法,真是正如他所說的:「不實事求是,不夠深入,自欺欺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16pt;"></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16pt;FONT-FAMILY:新細明體;">我個人覺得,默然並不代表默許,如同在路上遇到一位精神失常的人他在那念念有詞,說飛機應是在水中游的,船是在天上飛的,然你從他身旁走過不去理他,是否就代表你默許他的說法。又我們研究的動機與方向是不同的當然就無法與他做討論,難道做飛機的人可以找做船的人來討論說領航的控制器要怎樣制造與安裝嗎?</span><span style="FONT-SIZE:16pt;"></span></p>
    <span style="FONT-SIZE:16pt;FONT-FAMILY:新細明體;">但說了這麼多,我們也應該反省一下,佛教出了這麼多經典是要我們用來研究的嗎?我們不該有因指失月的過失才好!</span>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