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8日 星期三

《攝大乘論》聞熏習之作用與世間正見增上之關係(一)



 


 


 


《攝大乘論》聞熏習之作用與世間正見增上之關係(一)


 


釋圓融(寫於大學部)


 


一、前言


 


各經論對於轉凡成聖都有一定的特點,因為修學佛法無非就是要我們解脫生死,由凡入聖。然而這裡所要討論的是《攝大乘論》對於超凡入聖的論點──正聞熏習。


在《攝大乘論》的正聞熏習之作用,就有提到:「又此正聞熏習種子…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嶮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1]也就是說,正聞熏習的種子在世間的時候就能對治諸煩惱、諸惡趣,亦使過去所作的惡業朽壞,也能於未來親近、隨順逢事諸善知識──諸佛菩薩。而這些論點無性論師則舉《雜阿含經》之「世間正見增上者,不墮惡道」來作為佐證。對於無性為何引用《雜阿含經》要來證成──「已能對治諸險惡趣者,如有頌言:諸有成世間上品正見者,雖經歷千生而不墮惡趣」[2],這之間的關係是怎樣?又福嚴佛學院的教師──開仁法師有一篇論文,專門在討論這一部《雜阿含經》(788經)的正見之定位,[3]因此,筆者希望透過世親論師、無性論師、印順導師及開仁法師等的著作,能理出一條由凡入聖的路線來。


 


二、比對各論師之解釋


在《攝大乘論》的注釋中有世親及無性兩位論師,而譯者就有真諦、笈多、玄奘等諸師。不過筆者在此只引用玄奘譯的世親及無性的《攝大乘論釋》來作比較。首先,先舉出《攝大乘論》的原文,如下引文:


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又出世心雖未生時,已能對治諸煩惱纏,已能對治諸嶮惡趣,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雖是世間,應知初修業菩薩所得亦法身攝。聲聞獨覺所得,唯解脫身攝。[4]


上文指出了正聞熏習的種子,不論是上中下品皆是法身種子,且與賴耶是相違,也不屬於賴耶,它是屬於出世間最清淨法界等流。雖然還處於世間有漏的階段,但它的心種子是出世間所攝屬,也就是說出世心還沒生起的時候,它就有它的功能性存在了,此功能性即是1、已能對治諸煩惱纏,2已能對治諸嶮惡趣,3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4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又此出世間的種子性可分為法身攝及解脫身攝,這二身一個代表菩薩,一個代表二乘──聲聞。然這一段的重點是在聞熏習的作用,因此,先就世親(Vasubandhu及無性(AsvabhAva印順導師的註釋來作比對──聞熏習的作用。先以世親的來看,如下所引:


1、已能對治諸煩惱纏者,謂是能斷增上貪等現起轉因。


2、已能對治諸嶮惡趣者,謂若能斷諸煩惱纏,即能對治諸嶮惡趣。


3、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者,謂若雖有順後受業應墮惡趣,而能為彼作朽壞因。舉要言之,此聞熏習能治一切過去、未來、現在惡業。


4、又能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者,謂是當來逢事善友自身得因。[5]


以世親的解釋來說,1、能對治諸煩惱的是斷除能生起諸煩惱──貪、瞋、癡等的因(或可說為是種子),2、若是能斷諸煩惱,是能進一步對治諸險惡趣,不過這裡的險惡趣世親沒有詳解。3、如果過去有造惡業,而下一生應該順著所造的惡業去受生受報,那麼聞熏習的第三個功能即能令此惡業朽壞不生,甚至更寬廣、清楚的說,此聞熏習能使三世所造作的惡業朽壞不生。4、於今後即能以最清淨的心去逢事諸大善知識,則是自身得度的因緣。由此來說,聞熏習有斷煩惱的功能,亦有不墮惡趣的作用。


再者,即是無性的解釋,亦如下所言:


1、出世心雖未生時等已能對治諸煩惱纏者,此同類因展轉相續,剎那勢力能為對治,如火焚燒。


2、已能對治諸險惡趣者,如有頌言:「諸有成世間上品正見者,雖經歷千生而不墮惡趣」。


3、彼先所作惡行勢力,或墮惡趣,故次說言: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無始時來所作惡業,此聞熏習損彼功能,是故說名朽壞對治。[6]


雖然無性的解釋,只有三段,但大致上與世親所說的沒有多大的出入,如一、它的勢力能展轉相續,亦能對治煩惱。二、如《雜阿含經》所說,成就正見增上,能不墮惡趣。三、於無始來所作的惡業,能損壞苦果生起的功能。其中,對於「已能對治諸險惡趣」這一點,無性引用到《雜阿含經》來作為不墮惡趣的佐證,是比較不同於世親的。接著,能為近代的參考依據──印順導師,所著解《攝大乘論講記》的見解是否同古大德,亦將引文如下:


在地前未得出世無漏智的菩薩,「出世心雖」還「未生」現行,但它的聞熏習,已有對治惑業生三雜染和生善的作用:


一、「能對治諸煩惱纏」,纏是煩惱的現行,無漏種有殊勝力,能伏令不起。


二、「能對治諸嶮惡趣」,受聞熏的菩薩,既對治了粗惡的現行煩惱,就不會再新造十惡業,也就不會墮入險惡的三趣了。縱然有時還要墮三惡道,也能很快的脫離,受苦也很輕微。


三、「已作一切所有惡業朽壞對治」,過去所造的惡業,除極重的定業以外,大都能滅壞或者減輕。


四、「隨順逢事一切諸佛菩薩」,他既離三雜染的惡的一分,就能生人間天上,見佛聞法,修集種種的功德善根。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種子也有偉大的作用,它就是不起現行,也有某種力量,內在活動著。[7]


由上縱觀導師的著釋可歸結為四點來說:一、對於煩惱能伏令不起。二、不再造新的惡業,就不會墮惡趣,即使因過去的因緣而墮,也能脫離及輕受。三、除極重業外,餘輕業皆可滅壞或減輕。四、能進一步的見佛聞法,修集種種的善根。


對於以上的比較,筆者對無性論師引用《雜阿含經》的「世間上品正見,不墮惡趣」來證成「已能對治諸險惡趣」這一段文頗感興趣。所以,接下來即以聞熏習之作用──已能對治諸險惡趣」,與《雜阿含經》之「世間上品正見,不墮惡趣」作比較,看是否能從中得到明確的修行方法。


 








[1] 玄奘譯《攝大乘論本》卷1,大正31136c13-19




[2] 玄奘譯《攝大乘論本》卷1,大正31395a22-25




[3] 參見開仁法師著《印順導師對初期大乘菩薩之抉擇探源》〈《雜阿含經》(788經)之正見增上〉。




[4] 玄奘譯《攝大乘論本》卷1,大正31136c13-22




[5] 世親釋《攝大乘論釋》卷3,大正31334b7-14




[6] 無性釋《攝大乘論釋》卷3,大正31395a20-29




[7] 印順導師著《攝大乘論講記》p.142



1 則留言:

  1. <p>哇~很特別的題目耶!</p>
    <p>老師可以寄全文跟學生分享嗎?</p>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