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1日 星期二

袈裟與僧團





 


袈裟與僧團




────給兩位行者的出家勉勵語




/開照長老於阿根廷salta



選擇出家是一生最大的挑戰,非一般人所理解及體會。



一旦披上了袈裟,要有不回頭的決意,走到盡頭依舊袈裟在身,那是因為修行不只是這一生仍是生生世世都要與三寶相遇,續修行至圓滿為止,這是佛弟子的當有的基本情操。



如今渡過了行者的適應期,也意味著,心已決定,堪能與承擔,守住在僧團裡進一步學習。



出家會受到僧伽的祝福,法友們的隨喜,這是肯定的。



家人也因大家對出家意願堅定,也因為在僧伽服務及適應期間,讓大家感受到你們溫和、謙恭及謙虛,而感到心安。



這可說是自安安他的互動下所換來今日隨喜大家出家去。



步上出家之路是少數

回想起來多少因緣都在考驗,挑戰著出家的堅持,今日能跨出一步,是好的起點。

在理論上都知道背後是有眾多的助緣,但我們並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的因緣促成?

在佛法上有了善知識的啟發而找到了心的依歸及相應的老師與道場,如今也為了自已的理想而選擇與一般不同的路--即是出家去。



但能令我們最直接感受的到助緣,莫過是得到父母親的背後祝福與支持吧!



不曾身為父母身的我們,是很難體會父母不捨之心,今日的他們做到「難捨能捨之心」,來成全女兒的心願,願女兒活得快樂!



我們也難體會到古德或僧伽的用心護念我們這此晚輩,讓我們在修行上享有到食住衣藥安住,不必去憂心,及傳授法上的理論與經驗也不吝嗇。

對我們現今出家來說,是何等的幸福。



不可忘記2親因緣的促出家

第1點:要將父母這份「難捨能捨」的心作為日後修行上的增上緣,在未來修行裡要強化這隨喜心,別污上世間的「文人相輕」。在佛門裡更不可有「同道相嫉」的心態。如此才能體會父母的「隨喜故能捨」的心境。



第2點:念恩感恩古德及僧團的悲心護念,一旦能感懷他們的用心,在未來學習過程中,能避免只顧個人所需,不顧他人感受,也減少挑剔他人的不是。為了僧的和合,為了道法增上,便能體會到古人、前人的「能忍安忍」的護念,讓後人受益的悲心也。



能如此思維,日後無論在僧團裡或與眾生互動時,以四無量心來檢視自已,能讓我們的心開展出,如慈經中說:「堪能、誠懇及正直,謙恭、柔和與不慢」,「願一切眾生皆幸福,安穩和快樂」



那是因為,懷著慈愛,心無敵意才能建立友善的關係,維持著與帶給眾生的幸福。






遇到任何阻障,此時悲心生起是關鍵,才能調伏害人之心。不忍眾生苦而建立起利他拔苦本懷,隨喜他人的成就,嫉妒便沒有機會佔據我們的心,因而建立起彼此皆不會失去曾有無苦的快樂。以智相應的捨心,心無癡故,才能離開貪瞋的糾纏建立起自業智的安穩。



無法前來觀禮,祝福的心依舊有。



在此與大家分享及共勉之:

在學習過程中,袈裟與僧團是兩不離,留在僧團裡將會得四大好處:

1
:已有的惡習將會得到對治,不增長,那是因為過著僧團律制的生活,有守護,有調伏, 最後能得到徹底的斷除。

2
:未有惡習不易被污上,那是因為在共住中,過著僧與僧之間的互動,有六和敬信念指引,對治著[我見,我執,我愛、我慢及自我」的生起。

3
:未曾有的善習會令起,那是因為僧團內有眾善知識的雲聚,見聞覺知皆是法的薰習,及易提起相續的正念正知。

4
:己有的善習能增長,圓滿,那是因為在僧團有持教者及持證者給予提醒與護念,心易得善護,自依法依不退失。



因此,身上的袈裟與僧團兩不離,成長過程是建全,僧格才能易建立。猶如嬰孩得到父母親,兄弟姐妹或師長的善護一樣。



讓我們一起來向這方面努力

1:了解及重視,袈裟與僧團的重要,心會樂於接受別人的訓誡,也會邀請別人在未來訓誡我們。

2:能對於現有的能夠知足,又能安於目前所擁有的生活條件。



具足這二種特質來修行。這樣的人將能真正地住於喜悅之中修行,僧之間才和合。



最後請記得:

一旦袈裟身上披,要想到僧伽是我們終身的住處,袈裟不離僧伽,僧伽會因為你多了一份光明。



心欲動念時,要以智相應,才能「修福業不生足想,未斷惡不敢捨離」,二法為依止精進處,能滿現世願、後世願。



心常緣佛德為不變的楷模,便能自護護有情,眾生因見袈裟生信,緣僧團增上信,正法便能多久住在人間。






 





1 則留言:

  1. <p>有空時都會來看看師父的文章,有時剛好都能切入我個人的問題,而進一步學習,謝謝師父^_^~靖淳</p>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