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平等心,何其精彩!



 


 


平等心,何其精彩!


開仁.2012/1/24


 


    好久以前就聽聞過「以無所得,得無所礙」的經句,此法句蘊含著無法掏盡的智慧。前陣子重溫《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相關經義,讓自心彷彿體會到什麼似乎,說不上來,雖然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這經句的意義,但總覺得意猶未盡,今趁新春的前夕,把一些感想記下來供養大家。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2170 三慧品〉:


「世尊!若不行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初發意菩薩云何行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菩薩從初發意以來,應學空無所得法。是菩薩用無所得法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用無所得法故修智慧,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有所得?云何名無所得?」


佛告須菩提:「諸有二者,是有所得;無有二者,是無所得。」


「世尊!何等是二有所得?何等是不二無所得?」


佛言:「眼、色為二,乃至意、法為二,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為二。是名為二。」


「世尊!從有所得中無所得?從無所得中無所得?」


佛言:「不從有所得中無所得,不從無所得中無所得。須菩提!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是名無所得。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於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法中應學。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是名無所得者,無有過失。」(T08, p. 373, c19-p. 374, a7)


 


若按照經文來說,佛指示初發心的菩薩,就是學習以無所得的智慧來行菩薩道了。換句話說,這就是菩薩應首先建立的般若正見,與佛在契經說學八正道以正見為導的意義相同。


 


接著即說到有所得與無所得的定義,於「根與境」乃至「佛與菩提」的二法施設中,也就是人法二緣當中,不能在知見上存著實有或實無的概念,不可將人法的相待施設看成是實存或實非。就實而言,人法為二,不過是佛言詮世俗諦的假名安立,目的還是以趨向勝義諦才為真了義。


 


在六處法門中,佛處處指導於根境相觸的當中,要讓心轉起「明觸」(與正見相應),或說於可意觸、不可意觸之中了然正知,對異熟所生起的心念導向於正念正知──六觸、六受,莫使六愛等生,讓六根保持在清明的領域中。當然,若約圓滿無上菩提而言,自初發心的六根守護,直至成佛的整個歷程,菩薩皆以此無所得的正見,讓自心對人法的無智無得,提升到無所對待、超越絕待。


 


緊接著經文即顯示大家都關注的正見內容,到底「無所得」的正見,它是相待「有所得」而存在的正見?還是需要假名的「無所得」正見,來證得真實的「無所得」正見?佛的答覆是,不能從相待為二的世俗心來安立「無所得」的正見,因為用實有二法對立的知見在修,只能猶如離世覓菩提的愚昧而已。用現在的比喻來說,菩提並非相待世俗諦而實存的真諦,既然如此,那該是怎麼樣的呢?


 


佛接著說「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是名無所得」,原來菩薩起步要樹立的正見,基礎一定要明瞭一切平等的緣起正見。簡單說就是,名言施設而有的一切教說,它們只是導引修行者契入真實的方便,雖則說有其普遍真實的意義,但這種方便是手段而非目的,必須假借這些道具才能渡河一般。若約阿含的用語,就是因緣起而萬法生,也因緣起而萬法滅,流轉與還滅皆緣起,所以生滅與不生不滅並不是對立的二法,而只是方便說教的施設而已。雖然是假名,但其二者又是不即不離的關係,不能以為某些修行儀式形態才是修行,其他人皆不入流,這自會讓內心無形中豎起執我執法的知見,這怎麼可能讓自己隨順空義而修呢?相反的,又並非說無有實存的方便,就是不必積極的修習,在未證悟勝義之前,種種引入真實的加行皆需如實來實踐,因沒有天生的釋迦。也因此,所屬的平等正見,就是緣起正見,對法對人皆無有實性,依它卻不執它也不棄它,運用它對治無始的無明,內心只管「無我在修、無法在證」的分明,讓心不會落入任何一邊。


 


這段經文讓我聯想起《般若經》另一經句「為初學說生死如幻,涅槃不如幻」,以及「為久學說生死與涅槃皆如幻」的教誨,佛說法的善巧,處處可見。


 


 


1 則留言:

  1. <p>老師:</p>
    <p> 學生本來也想用這句寫篇短文的,可惜文思枯竭。老師曾分享仁老說的"以無所得,得無所礙",這句話一直是學生心情不好時的良藥!這幾句是那時上課聽了這句法語寫下的,也正好是那時的心情:</p>
    <p><span style="FONT-FAMILY:'serif';FONT-SIZE:12pt;">什麼樣的無所得可以無所礙?什麼樣的付出可以無怨無悔?什麼樣的吃虧可以心甘情願?我想這句法語真是說得明白不過了。沒有得到或失去的想法,有所得跟無所得都是一樣的,才能真正的無所掛礙,這樣的人必然是謙和而自然,做什麼事都自然的不留痕跡,對人好也自然的輕鬆無礙,讓身邊的人跟你相處沒有負擔。付出的時候沒有付出的想法,也就不會想求得回報。但何其難啊~</span></p>
    [版主回覆02/01/2012 22:05:13]<p>因為難,我們才要學習</p>
    <p>而且越困難的付出 (始則勉強嘛) </p>
    <p>獲得的體會--當然也就非怕難的人所能感受到的</p>
    <p>難的有價值、有法喜</p>
    <p>再難都要堅持下去</p>
    <p>做錯事我改</p>
    <p>做對事我放下</p>
    <p>該做要盡全力</p>
    <p>該捨不必等待</p>
    <p>生命極為有限</p>
    <p>真誠的相待有緣之人</p>
    <p>了無掛礙、心無痕跡</p>
    <p>也就無悔學佛之幸也</p>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