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開仁.《盡其在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開仁.《盡其在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讀『部派異論』的法喜!



 


讀『部派異論』的法喜!


 


    以前就喜歡讀佛教史,因為我想瞭解佛教百家爭鳴的現象,從出家至今,依舊經常會遇到不同傳統、不同思想、不同方法等的異議論爭,真能做得到無諍之辯,為真理而越辯越明,當然是值得學習的。不過,若非飽學三藏,或是缺乏世界宏觀,等等的情況都有可能引申無形的對立心態,甚至於落入自讚毀他的窠臼而不自知。


    佛教的部派思想,煩雜而不易掌握,然,要是能透過一些大德們的整理及提示,部派義海則仿佛成了一面對照當代佛教的鏡子,讓我們廓清許多歧見的源頭,也可真正明了因學派的傳承與方法不同,導致南北藏傳世界佛教的面貌迥異。想想,有的提倡漸修,有的好愛頓入,有的偏愛靜觀,有的則崇尚動禪。提醒初學者,莫為之苦惱、為之憂愁,用心地、逐字地細讀下述印老的這段文字,你將發現,原來閱讀『部派異論』,也有滿心的法喜!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365-367)


 


與「五識無離染」相對的「五識有離染」說:這一問題,有關修行的方法,意義非常重要!依『異部宗輪論』,有三說不同,如:


 


眼等五識身,有染有離染」──大眾部等四部,又化地部說。


眼等五識身,有染無離染」──說一切有部說。


五識無染,亦非離染」── 犢子部說。


 


染是染汙,這裡指煩惱說。有染,是與染汙(可能)相應的。離染,不是沒有染汙,而是有對治煩惱的能力,能使煩惱遠離(伏或斷)的。佛法以離惡行善為本,但要遠離煩惱,非修道──定慧不可。在六識中,意識是有染汙的,也是能離染汙的;意識修習定慧(道),是古代佛教所公認,所以沒有說到。但論到眼、耳、鼻、舌、身等五識,就有三派不同。


 


犢子部以為:


五識能直接了知色等五塵,沒有瞋、愛等煩惱。引起煩惱,是第六意識的事。修道離染,當然也是意識。依犢子部「五識無染無離染」說,人的起煩惱造業而受生死,離煩惱而得解脫,與五識無關。


 


說一切有部以為:


五識是能與染汙相應的,但五識沒有離染的作用。並舉出「但取自相,唯無分別」的理由,以說明不能離染。離煩惱要修共相作意,如無常、無我等,五識卻只能取自相。離煩惱要由分別抉擇,而五識僅有自性分別,沒有隨念與計度分別。所以離染只是第六意識中事,修道要從意識中用功。


 


大眾部化地部以為:


五識有染,也有離染的能力。『論事』第十品三、四──二章,說大眾部「修道者有五識」,「五識有善惡」(即染與離染),就是這一問題。


 


說一切有部,修道──定慧始終是意識的功用。所以定中意識,沒有見色、聞聲等作用。精勤修道,純屬靜的修行。定力、慧力深了,在行、住、坐、臥中,受定力的餘勢影響,寧靜自在,但還是散心。所以五識不能離染,決定了靜的修道生活


 


可是大眾部、化地部等不同了,五識有離染作用,在見色、聞聲時,眼識等能不取著相,不起煩惱,進而遠離煩惱。這樣,修道不但在五識的見聞時進行,「在等引位有發語言」,定中也能說話,這不是語默、動靜都可以修道嗎?『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下)說:「四部同說……道因聲起;苦能引道,苦言能助」。這是傳說大天Mahādeva「五事」中的「道因聲故起」。傳說:大天夜晚一再說「苦哉!苦哉」!弟子問起,大天說:「謂諸聖道,若不至誠稱苦召命,終不現起,故我昨夜數唱苦哉」。內心精誠的口唱「苦哉」,因耳聽「苦哉」的聲音,能夠引起聖道。這是音聲佛事,與口到、耳到、心到的念佛一樣。大天的「道因聲故起」,只是應用這一原則。五識有離染,也就可在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時修道。所以五識有離染,是修行方法上的理論原則。「苦言引道」,是五識修道的實施方法。這一方法,在大乘佛法中,多方面予以應用。連中國禪宗的修行特色,也可從這一原則而理會出來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修學的過程遇到山窮水盡,怎麼辦才好?



 


 


修學的過程遇到山窮水盡,怎麼辦才好?


 


開仁.2011/10/27


 


    每次授課之前,或當中,或之後,從文義的思惟中,自心的受益真的好多。今天上到印順導師的一段話,感觸深刻,如《成佛之道(增註本)》(p.302)說:


 


在修學的進程中,有時會山窮水盡,無法再進,有的就中止退失了。但是菩薩的精進,現有的(體力、智力、財力、能力)力量,雖是可盡的,而內心的無限精進,卻是永不停止的。古人說:『哀莫大於心死』;承認失敗,放棄努力,是真正的失敗了!…在修菩薩行的歷程中,如由於力量不足而無法進行時,也應這樣的保持那前進的決心。


 


    偶爾都會碰到道友或學生問及一個問題就是:「修學的過程遇到山窮水盡,怎麼辦才好?」我今天分享道:


    不管大家現在是專心於研讀教理的學習,或是未來進入自修或禪修的領域,這個問題總是會碰上的。


曾有念佛學院的學生問我說:「學院這種上課模式,或是編講義、寫論文、找資料等的技巧等,幾年後自然就能熟能生巧。(聰敏者學得更快)再繼續留下來,真不懂還能學到什麼?」


當然也有到緬甸禪修過的道友跟我提及:「若在一個方法上修不上去,或停滯不前時,或看到周邊的朋友大家已經上路了,那該怎麼樣安頓自己才好?」


這兩種情況,就是導師所講的「在修學的進程中,有時會山窮水盡然而若不曉得怎麼去面對與克服它,自會造就「無法再進,有的就中止退失了」。其實,修學的歷程中,時順時逆,時好時壞,是正常的反應,自心不需為此而大起大落,因為它是緣起的緣故。


以讀書的經驗來說,我反問同學們:「大家都知道導師遊心法海幾十年,為什麼他不會覺得佛教的教理,來來去去不是談無常、苦、無我,就是說空說有…,有需要看這麼多嗎?難道導師不會疲倦或厭煩嗎?」不妨想想,三藏的文字當中,潛藏著世尊及聖者們無盡的悲智結晶,在這不會說話的文字當中,看者能否從中內正思惟,乃至如說修行呢?若能把這些正理的文字當成一次又一次的世尊為我在反覆開示與提醒,不斷檢視自己的三業大用,點點滴滴的感動,絕非來自於別人給予的肯定,實是因為確認自心二六時鐘沒有片刻遠離了正法律,如此持之以恆的耐力培養,誰敢說其中沒有功夫在呢?


另一方面,若了解三乘聖者無不由止觀修證而得,那麼對於種種業處的學習,方法的歷練,以及重複跌倒又站起來的精進,請問這難道不是在累積今生的解脫之因,或稱為波羅蜜(北傳稱資糧)嗎?過去沒有下過「種」,今生當然無法獲得「熟」與「脫」的驚喜。不過,想想我們比好多人還要幸運,因為得人身又聞法修行,難道也不值得慶幸而喜悅嗎?


導師說的好:「現有的力量,雖是可盡的,而內心的無限精進,卻是永不停止」,累了或病了,就要躺下來休養,一旦身心恢復過來,又拍一拍胸膛再度出發。內心對於正法樂欲的精進力,是自發性的動能,別人是給不到你,也無法跟你分擔個人內心苦惱的也。因此,修行莫太在意表面,或祈求獲得人家肯定的眼光,因為有求就有失,不是究竟的心態。理應要效法導師所說的「保持那前進的決心」,管它何時會成就,深信「因緣集成時,因果自然成」,就對了!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此人、此地、此時



 


此人、此地、此時


2011/6/12


 


  印順導師曾自述在其探究唯識學的源頭時,因為他追溯到唯識學源自於阿含經,因此一直讀阿含經,就發現《增一阿含》有這樣一句話:「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導師看到這句話非常的感動,所以導師認為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雖然談到十方世界,但是對於「此土」人間的優點、缺點,佛陀都有說;即使建立三世的正見,但還是重視在「現在」的當下;即便有遠高的志願要度化一切有情,一切有情包含鬼道、畜生、天神等等,但實際上根本還是在「人類」。因此導師說釋迦牟尼佛的本教,不像末流圓融者動不動就說:「我要度十方世界的眾生,我觀想都觀想十方世界的眾生。」我們做這樣的練習、觀照,對於調伏心性、心量的擴大是有幫助的,但有時我們在佛堂、在師父面前、在道場做的非常好,但是回到家裡對自己的孩子很兇;他可以對別人、對寵物很好,但是對自己的兄弟姊妹非常刻薄。學佛久了,如果越親的人,你還越能感動他,其實很了不起。不太了解你的人,才容易被你感動,因為他不清楚你,被你的外相迷惑了,然而若有一個人跟你相處在一起那麼多年,一直都欽崇你的這種教法或是思想來實踐的話,這個人不得了。


    就像導師這位不平凡的長者,在諸多長老的生命中,凡是有生之年見到導師,不管什麼時節因緣,都阻止不了他們一定要先向導師禮座問候,試問我們這些新生代,有遇到過一位如此的師長嗎?從另一角度來看,導師的偉大絕非但以佛學研究著作來莊嚴自己罷了,實是與其生活過的歲月當中,為他的三業大用所感動,為他的悲願與智慧所欽慕。


實際上,佛法是宗教,不是學問。佛陀教導我們要重視此人、此地、此時。宗教是什麼?宗教是內心有體證到某種經驗的人。「宗」就是內心體證,「教」就是教化,言說也好、行為也好,這種表現出來的就是教。佛教是宗教,不是學問,所以我們讀佛教史,或是讀其他經論也好,假如讀了不會改善我們自己習氣的話,那我們其實還是把它當成學問來看待而已,這一點我們可以再改進。


  導師看到佛出人間,明白佛陀重視此地、此時、此人的教化,感動到喜極而淚。想想導師當時的心境,若說看到這種資料的時候,他的反應是:「諸佛皆出人間,是我發現的第一手資料,別人都還沒發表過,我要提倡這個,建立我的人間佛教。…」我想如果導師是這樣,他不會流眼淚,因為那只是要展現自己的企圖心而已,並非獲得佛法滋潤後所生的法喜。這種心情,值得我們學習。


(開仁修訂《印度佛教史講記》,壹同寺同學整編)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修訂版】如何安頓自己的情感?



 


如何安頓自己的情感


開仁.2011/6/10


【修訂版】


 


心到底是什麼?最近內心不斷反覆思索這個疑問。


 


一向以來我並未發現原來眼前的生活模式(如看書、寫文章、分享佛法等),竟然已經包括了自己的追求理想,以及生活度日的嗜好。


 


一九九六年我孤身抵達台灣,內心嚮往與欲求的,就是像福嚴的那種生活,當然課業上的壓力難免有排斥的反應,但這影響不了我安住內心的適應,慢慢地,日積月累地,我的生活不管處於何方,固定的生活模式,對我而言,從不感覺想遠離與厭倦的念頭,也許這就是積習成性,抑或是過去生中,我就是曾經這樣度過一生的。


 


近日有一位道友跟我分享走出固有框架後的全新生命時,喜悅地道出主動性的學習,才是自心相應的學習。言下之意,過去無論在常住或是在學院,跟著師長腳步在走的歲月,雖則說既安全又不會遇到挫折感,但是,也正因為這樣,會錯覺長輩的興趣就是自己的興趣,長輩的功夫即是自心的體悟…。直到畢業後,當自己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方明白內心孤寂的可怕,沒有人生方向的無奈。由此不斷摸索與探尋,逐漸地才了解出家人也是人,凡夫也需要正當的嗜好來度日的。


 


聽的當下,我滿心歡喜,原來彼此僧涯經歷頗為雷同,我笑他說:以前我完全不理解為什麼學院所給予的,與學生好樂及想學的,經常會出現南轅北轍的感覺。時至今日,我終於明白了。這是因為我們大家的佛法欲求雖然相同,但安頓自心的正當嗜好,卻有天壤之別。


 


喜歡讀書及佈教的人,閱讀三藏或準備弘法的工作(如找資料、做講義等),自己就無形中感到穩定而踏實,不需要將情感寄予什麼特別的嗜好,日子就可過得相當充實而自覺滿意。不過,一種米養百種人,眾生無量無邊,怎能強人以從己呢?因為佛法雖然好,但尚未到達廢寢忘食的境界時,凡夫情感的寄託,有些世間善法的嗜好,還是很管用的,至少讓這些人內心安定,時間過得充實。往往在潛心佛學與勤修止觀的任務之外,理應允許年輕人有不同的正當嗜好,諸如學習五明、或發揮與生俱來的潛能(當然不能違背性善義),讓他在為佛教為眾生的大前提下,做些自己歡喜的事,讓動盪的凡心獲得安穩。


 


雖說這位道友的經歷我很認同,然而我還是把自己觀察到的部分跟他分享。我說:要讓出家這條路走得長遠,或說自知自己並非古賢再來,生活習慣或嗜好的選擇,自己還是需要一些智慧才行。怎麼說呢?如果說今生我決定要在出家道上累積修道的資糧,那障礙戒定慧的法,我們還是要小心以對的。前提雖則說為佛教為眾生絕無錯失,但必須掌握一要點就是,菩薩道是盡未來際的任務,今生若曉得自己的盲點或弱點在何處,最好還是如履薄冰地邊學邊修,莫因道力不堅而隨習氣在生活還不自知。


 


有些人或許會舉大乘經的菩薩典範來向我反駁,不過,我並非不懂這經中的例子,但要清楚這是特例,不是通例啊!今生有心卻無法完成的願行,沒什麼好遺憾的,因為我們要相信三世業果,要堅定四弘誓願的無窮無盡,一切未能了卻的心願,就待下輩子再繼續吧。只要內心不離三寶的正見,管它生到何處,必然會再跟三寶相逢的,而且還可以延續未了的心願,繼續為佛教為眾生而努力以赴。


 


以前在看印順導師《平凡的一生》時,很難理解他自述的:「說到感情,我不知道應用怎樣的詞句來形容自己。我沒有一般人那種愛,愛得捨不了;也不會恨透了人。起初,將心注在書本上;出家後,將身心安頓在三寶中,不覺得有什麼感情需要安放。我的同參道友、信眾、徒眾,來了見了就聚會,去了就離散,都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現在回想起來,我好像比較可以明白導師的心境了。我自己非常歡喜閱讀經論或住於寂靜,沒事閒來也寫寫文章,或看看有意義的書籍等,當然略有藝術興趣的我,偶爾也會留意相關資訊,但擁有了這些,我真的不會害怕自己的生活沒有方向,也不必與人頻繁交往來打發時間等。不過,我如實地觀察了身邊的眾生,才恍然大悟眾生的根性果然無有窮盡,強人從己,苦了自己、也苦了對方。當然,我沒有導師那種「將心注在書本上」或「將身心安頓在三寶中」的能耐,我也無法做得到「不覺得有什麼感情需要安放」的灑脫,但我可以清楚自己安頓身心的方式,比起沒有方向的人好很多,至少我知道心到底是什麼?知道該如何安頓自己的情感。這些,對我而言,已心滿意足矣!


 


 


為何會有「潔癖」?



 


為何會有「潔癖」?


開仁.2011/6/10


 


有些人的生活不太重視整齊,所到之處,也展示出這類特性。當然,我也聽說過「自然就是美」的當代語言,可是一直想不通為什麼整天埋首於這種環境,也可灑脫快活。其實應該說我有點羡慕這種自在的個性。


 


我常常在想習慣性的收捨好生活周遭的東西,看到灰塵多了就動手打掃一下,這也算「潔癖」嗎?也許我受了上述「自然就是美」的個性所影響,而產生這番疑惑吧?想想,被人形容為「潔癖」的怪物,何不反駁「垢癖」也是一種怪病呢!哈!


 


雖則說強人以從己,彼此皆會難過,但這問題意識,從沒有離開過我的腦海,因為我也想了解其中差異的真正原因。在好多年前,經已看過《大毘婆沙論》的這段「天人來生人間的特質」之描繪,然而也沒多少閒暇整理這些思緒,如今找出來再重讀,覺得還是很有意思,節錄之,與大家共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4:「


復次,顯淨解脫[1][2]諸有情皆能修起,唯妙勝解樂淨天歿,來生人中乃能修起,故修行者修淨解脫


曾聞苾芻於日後分[3]來詣佛所求好房舍,佛敕阿難與好房舍,阿難受敕而授與之。


彼苾芻言:「宜淨掃灑,懸繒幡蓋、燒香散花,敷軟床褥安置好枕,我乃受之不爾不用。


阿難於是具以白佛,佛言:「隨索皆應與之。」


爾時阿難具辦授與,苾芻受已於夜初分[4]淨解脫,因是次第起餘解脫諸漏永盡成阿羅漢[5]復修加行引起神通[6],於晨朝時乘通而去。阿難於後往詣彼房,不見苾芻,但見床座,尋往白佛。


佛告阿難:「汝勿輕彼,彼於昨夜起淨解脫,及餘解脫,成阿羅漢,引起神通,晨朝已去。然彼苾芻從妙勝解樂淨天歿,來生人中,彼若不得淨妙房舍,便不能修第三解脫,乃至不得極果、神通。」


由是故知,此淨解脫非諸有情皆能修起,唯樂淨者,乃能起之。(CBETA, T27, no. 1545, p. 436, b26-c15)


 


    從論文的「樂淨者」來看,您會發現表面上類似有「潔癖」的人,搞不好是樂淨天人來生人間的習性也,哈。當然,有慚愧心的我們,不該一直給自己的我執找藉口來與人辯駁,理應知曉愛好整齊美觀的人,不必然就是「潔癖」的怪物,換個角度看,若他能於自心滿意的環境中,心安行道,並獲得定慧的提升,而不至於會影響他人的話,何不把他看成是樂淨天人的再來呢?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說得好:「佛法通塞眾生根性,唯佛知之,不應致難。」想想自己和周遭的朋友,自會明了不須為了一些生活上的習慣性,而弄得彼此臉紅脖子粗的,只要他不影響別人或大眾,且加上個人可以用功得力,就隨他去吧。其實,閱藏看起來是讀古書,實際上若您懂得跟生活做結合,跟修行連上線,好多瑣碎的煩惱,則自然不翼而飛了。


 


 


【附錄】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4:「


問曰:佛何以不直令弟子得畜長財,而強與結戒設此方便。


答曰:佛法以少欲為本,是故結戒不畜長財。而眾生根性不同,或有眾生,多須[7]畜積,而後行道得證聖法,是故如來先為結戒而後方便。於佛法無礙眾生得益。如昔一時有比丘來白佛言:『與我清淨房舍,幡幢花蓋,繒綵被褥,以香塗地,絲竹音樂,種種莊嚴。』佛勅阿難處處求索即與具之,比丘在中心安行道,佛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即於是處斷結漏盡成阿羅漢三明六通具足聖法。以是因緣,佛法通塞眾生根性,唯佛知之,不應致難。此比丘從第六天上來生人間,隨本所習因而度之。是故既作淨施,得畜長財,而不犯戒。(CBETA, T23, no. 1440, p. 526, b4-17)


 


《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5:「『長衣戒』:


百一物者,百者凡也,凡畜助身之物皆一也,非謂百枝也;有人不達,浪為妨難,故《多論》第五:『畜寶戒』云:百一物教,不須作淨;不入百一,皆應說淨。百一物各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長物。


第四人開諸重物者,《婆沙》八十四云:


曾聞苾芻於日後分來詣佛可[8]求好房舍,佛勑阿難與好房舍,阿難受勅而授與之。


彼苾芻言:「宜淨掃灑,懸繒幡蓋,燒香散花,敷耎床褥,安置好枕,我乃受之,不爾不用。」


阿難於是具以白佛,佛言隨索皆應與之,爾時阿難具辦授[9]


苾芻受已,於夜初分起淨解脫,因是次第起餘解脫,諸漏永盡成阿羅漢 復起神通,於晨朝時乘通而去。


阿難於後不見苾芻,尋往白佛。


佛告阿難:「汝勿輕彼,彼於昨夜起淨解脫,廣說乃至晨朝已去。然苾芻從妙勝解樂淨天沒,來生人中,彼若不得淨妙房,乃至不得極果神通。」


《涅槃》三十六,亦同。


《多論》第四云:「眾生根性,唯佛知之,不應致難。此比丘從第六天來生人間,隨本所習,而度脫之。」


《分別功德論》《佛藏經》,經中說有一面王比丘,初生有衣,隨身長大,受此一衣,變為道服。准此復有一衣比丘,即有五種之差也。(CBETA, X42, no. 733, p. 133, b20-c15 // Z 1:66, p. 134, a17-b18 // R66, p. 267, a17-b18)








[1] 「淨解脫」乃八解脫之一: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此二,相當於初二禪。三、淨解脫,即是四禪。四、空無邊處解脫,即是空無邊處定。五、識無邊處解脫,即是識無邊處定。六、無所有處解脫,即是無所有處定。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即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八、滅受想解脫,即是滅受想定。




[2] 非=生【宋】【元】【明】【宮】。




[3] 若以「晝三分」的十二小時來算,「日後分」約指下午的二時至六時之間。




[4] 「夜初分」約指傍晚的六時至晚上十時之間。




[5] 至第八解脫之「滅受想解脫」,即顯示獲得解脫。




[6] 明有根本定以上的修行人,只要起神通加行,即可獲得神通。




[7]須=預【宋】【元】【明】。




[8]可:疑「所」。




[9]+與。



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一種文字,兩種解讀!



 


 



一種文字,兩種解讀!


 


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163):「依大乘法說:『修空名為不放逸』。了達一切法性空,才能痛惜眾生,於沒有生死中造成生死,沒有苦痛中自招苦痛;才能勇於自利利他,不著一切法,而努力於斷一切惡,集一切善的進修。


 


【解讀一】


菩薩了達一切法性空,就是修得「勝解空性」的正見,那時會基於內心的痛惜眾生,將不須輪迴三界(尤其惡趣)的悲願擴展到極點,以願力在眾生界中造成生死,與自招苦痛(有三界身豈能無苦可言呢?),這類似「結業生身」的菩薩,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啊!


 


【解讀二】


菩薩了達一切法性空,當然就清楚地、如實地了知諸法本自寂靜,何來生死?沒有實在的生死,何來苦痛?也因此,菩薩能超越三界。然而,自了絕非菩薩的心境,因為芸芸眾生還沒有解脫,仍舊於沒有生死中造成生死,沒有苦痛中自招苦痛,基於痛惜眾生沒於苦中,而緣起了大悲心,履行難忍難行的菩薩大道啊!


 


開仁.2011/5/28



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解鈴還須繫鈴人



 


解鈴還須繫鈴人


 


我很喜歡思惟緣起緣滅的道理,


因為它帶給我很多喜悅。


怎麼說?


遇到被煩惱束縛的時候,


不必急著欲求掙脫它,


你越使力,它越繫緊著你,


讓你透不過氣來,


甚至於將你導入放棄自己的境界。


其實,不防靜靜的想想,


煩惱它因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為什麼你不讓它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呢?


真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


把自心挷起來的人是你自己,


當然的,把結解開的人也只有你可以做得到了。


(開仁)



2011年4月6日 星期三

世界的佛教,應彼此尊重與包容



 


世界的佛教,應彼此尊重與包容


 


    現在世界各地所傳的佛法,在修行的目標、儀式、方法上,彼此的落差很大,這是很重要也很現實的問題。例如:我在紐約遇到一個很大的慈善團體,他就問我說:「師父,為什麼佛教要分成那麼多個團體?」而我一時也不知該如何回答他。正信的佛教,是不是只要目的一樣,不管是儀式、服裝、方法等等稍微有點不同都沒有關係?我想這就是印順導師要跟我們說明的。(如《華雨集第四冊》(6):「現在世界各地所傳的佛法,目標與修行、儀式,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大體的說,都是從印度傳來,因時地演化而形成的。」)


 


  雖然世界各地所傳的佛法、佛教差異都很大、形式也很多樣,但是大致上說,都來自於印度,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從此才有傳播出去的各地佛教。佛教傳到不同國度,就會因應當地而有些改變,這些差異也許就是基於時間、地理的演化而形成的。例如:西藏。為什西藏的喇嘛可以穿皮鞋?那是因為他們在海拔很高的地方,容易受涼,所以一定要穿皮鞋。類似這樣的情況,隨時、地而演化所形成的佛教型態,是可以諒解的,但要知道源頭都來自於印度。


 


    說到皮鞋,在阿含經及律典都記載著一個故事。在佛世有一位很精進的比丘-二十億耳,他日夜精進地經行,走到腳底磨破皮,流了很多血,烏鴉都來啄他的腳。後來,很多人去告知佛陀這位比丘的事情,於是佛陀將他叫來跟前問他:「二十億耳,你為什麼要走到這樣血肉模糊?」二十億耳就將他的情形告訴佛陀,佛陀便允許他穿皮鞋(革靴),可是二十億耳卻向佛陀說:「佛陀!除非讓所有的比丘穿,否則我不穿。」


 


  假如說有師父跟你講:「因為你比較用功,今天下課過後你留在這裡,師父要特別為你灌頂。」那你可能會說:「師父,好啊!那你不可以跟人家說,你要給我灌頂,讓我早點成佛。」但是,你看這二十億耳比丘不會這樣,雖然自己受到佛陀的疼愛,但他知道我們在僧團裡面學習佛法的人,心要平等。假如你有這樣的心量,那佛陀更是知道,這個弟子很不得了,沒有私心。我們想知道在佛法裡面有沒有學到東西,即使口才、學問很好,也看不出來的,但是從生活上自然的反應就可以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很會裝,所以看不出來,要那種突發性的,比較準一點,不管是別人突發性的刺激我們起瞋心、還是讓自己貪心、起貢高我慢心等等,如果在這當下我們都能自覺到而沒有一點自私,那就是自己有在成長。


 


    佛陀允許佛法在不同地方,有這樣的隨方毘尼。但在律典上,其根本精神是適應所有的出家眾,還有學習佛法的人;應該要遵守的一些基本條件,大家是共通的,但是因時、地所演化的就可以隨方適應。比如在泰國是托缽,托到什麼就吃什麼,所以當然就有這些不淨肉等等。而北傳佛教因為有菩薩思想的薰陶,在中國或者臺灣,這種情況已經有很多不同,這個部分就不會像南方國家去托缽,乃至吃到三淨肉。


(開仁講述「印度佛教史講記」,壹同寺學生整理)


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


 


  印順導師在《印度之佛教》自序中寫到,釋迦牟尼佛的本教非常簡樸平實,因為適應時代的要求,所以只講聲聞法,大乘法隱沒了沒有說?比如在《法華經》就有人問佛陀說:「釋迦牟尼佛!你為什麼自己成佛,然後教弟子全部成阿羅漢?」因為佛陀的弟子,只有彌勒菩薩一個是菩薩,其他全部都是阿羅漢。


  你們有沒有問過:「老師!為什麼你只是教我們當學生,不教我們當老師?」你們有問過這個問題嗎?沒有!那你就永遠不 能當 老師了,因為你沒有志氣。一個優秀的學生,其實老師在教書的時候,他就是半個老師的角色。惠敏法師說他以前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就會想:「我學這一門課,以後我就是要講這一門課的人,當這一門課的老師。」所以學習的心態跟那種只是接受而已的心態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以後有機會,我也要教育下一代。」假如有這樣的心情,我們在學的時候,縱使老師沒有講到,沒有時間說的很清楚,或者是基於某種情況沒有辦法敘述的很好,那我們自己都要主動的繼續去研究或深入考察,才是一個應有的心態。否則,我們就永遠停留在當學生的時代裡。


  《法華經》中有人這樣問,釋迦牟尼佛解釋說:「其實不是只要度那些人成阿羅漢,而是因為這些人的根性,跟他說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他會覺得要走好遠而無力,所以先跟他說一半的路程,等他休息夠了,再跟他講你要繼續往前走,就可以成佛了。」所以實際上佛的本意,導師有說:因為他自己是修菩薩行成佛的,應該也很希望眾生都能修菩薩道。當然如果有些人沒有辦法修菩薩道,要修二乘道,那也是鼓勵的。


(開仁講述「印度佛教史講記」,壹同寺學生整理)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十)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十)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受抑能忍,忍抑為謙,抑何傷我,是故聖人以屈抑為行門。


 


【感悟】


有苦有樂的感受者,才名為有情世間,既然觸對外境必然會生受,那自然不難明白若非有六入處,我們是甭因觸而有種種的受,甚至於因之而衍生無量的惑與業。佛陀告知我們,因六入的緣故(此有、此生),故(緣)我們會產生觸(彼有、彼生),緣起所生的六根,當然會因條件、元素等的改變而遷動,既然觸由六根而生,顯然地因的改變會直接影響果的改變,無常生的因,那裡會有不變的果,彼此相依相生而現起(生)與存在(有)。然則,如前說因的更動,果也順之散壞,呈現的即是彼此相依相滅而謝落(滅)與消失(無)。這就是緣起觀的第一步驟「因待觀」了。為例要先談這個?因為人世間被冤屈或冤枉者,比比皆是,有的看起來有理、有的則無理,不過,從佛法的角度而論,絕對沒有無因生的問題,端視有沒有具備慧眼或天眼的功夫而已。或許有的人很放不下遭受壓抑委屈和廢黜的迫害,不管是從個人或群體的利益來觀察,這種情況您我可能都曾遇過。從緣起的立場來說,憂憤煩悶實是無濟於事的,或理或事上假如發現自心真的有偏失之處,嘗試用謙遜與謙讓來約束自己的狂妄,遏止無法忍辱負重的弱點,接受緣起無我的提升,請問這種忍辱是怯懦嗎?絕對不是,反而因為瞭解緣生萬法的無有常(不變)性、無有我(主宰)性,效法聖人「以屈抑為行門」,用退讓和屈服來時時降伏我慢與執著,轉枉屈或壓抑為增上緣,把我行我素的錯誤主宰思惟,削減到最低,甚至於連根拔起,是可能及絕對可以實踐的行門啊!古德說:「譬如金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真棒!


(開仁)---圓滿了!


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九)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九)


 


九、見利不求霑分,利霑分則癡心必動,癡心動必惡利毀己;世利本空,欲利生惱,利莫妄求,是故聖人以踈利為富貴。


 


在浮華世俗的人間,於人於己,多為無明貪愛所驅使,從未向利益投降過。自從成年懂得為自己的生活與生命舖設道路的人,誰能躲避這種利害的考驗呢?而且往往當智慧有所開發後,此類俗心更易顯露,有時肉眼看得見,有時良心才可發現。有的向物質低頭,有的則為名聞而屈服。由此得知,有無私無我的人,絕非外表或口才,甚至於堂皇優雅的文字等,所能分辨得出來的。說實在的,有時連自己也無法審查其真正面貌。這就是佛說的無始無明。凡夫俗子只要有利可圖,縱使瞭解染上了它,就是無從擺脫的束縛,而且有的還清楚一旦抉擇了要做,就如潑出去的水一般,心甘情願、義無返顧地做下去。並且自此即由被動轉為主動,由隨緣變成強行,讓微弱的道心,一層又一層地,被這雜塵所蒙蔽。有利於己之私心一蠢動,帶起的就是愚癡心(又稱無明),同類相生的流類心所,會連鎖效應,慢慢地必生鬥爭、諍論等,終究難逃惡利毀己的果報,只是時間有早有晚之別罷了。懂得佛法的人,要視這些利害心為吐唾一般,不須刻意虛偽逢迎,更不必心存討好人家,為人要坦蕩蕩地,該笑時大笑,該靜時沉默。究竟來說,世「利」乃八風之一,如《詞典》說:「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背後排撥為“毀”,背後贊美為“譽”,當前贊美為“稱”,當前排撥為“譏”,逼迫身心名“苦”,悅適心意名“樂”。」北宋.蘇東坡的故事大家應該耳熟能詳,佛印禪師以空去八風讓他一屁打過江,而名垂千史。尚未求得的利,或求得又害怕它失去,或是得到了才發現不滿意卻又驅趕不走,天天讓自己活在求不得苦當中,何苦呢!因此,聖人以踈利為富貴。此處的踈,古字,通疏,即疏利。疏字,有疏遠、淡漠之意,言下之意就是,修行人視世利如毒蛇、如涕唾,然此非排斥或厭惡心情,實是透視了它,如毒蛇即保持距離,如涕唾即已全捨世染的修行人,為什麼還要為之回頭顧惜呢?法頂禪師說:「捨,讓內在發光。」就從這裡起步吧!


(開仁)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八)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八)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則華名欲揚;明德無性,照德非常,德亦非實,是故聖人以市德為棄屣。


 


【感悟】


佛法所談的施有三類,不管有形或無形,皆不該有企圖奢望回報。眾生,總是不希望自己的奉獻,付之東流,因為人不容易做得到無我的付出,所以始終無法遠離苦的感受。我們天天都會經歷施與受的過程,縱使那是不經意地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也會牢記心底,因為曾經記下這筆善事。不過,首次隨手幫忙尚不會有問題,然若累次如此,我想這份施心很快就會成為抱怨,甚至於釀成種種的不善身口意業。凡夫的心從無片刻離開無明,而且無明有時需要同伴共生,有時則單獨自己,因而佛法稱之為不共無明,言下之意,即是因為它如影隨形或行影不離。我要說的是:猶如划船,經過的地方也許會划開一條水道,但湖水很快就回復原狀,船過無痕。無明亦如水那般,雖然凡夫可以中斷不正思惟,可以勉強自己修習三學,不過,試問一下,當正念正知沒有串習不斷時,你是處於什麼狀態的呢?實猶船在划槳那樣,伐開的水痕迅速即可復合,無明被我們的正念正知伐開,看清楚了萬物的真相,但是,尚未得無漏聖道的眾生,或用定力伏住煩惱的人,常樂我淨的無明,不是很快又回到我們的眼前嗎?要做得到施無望報,有時說是簡單做時難啊,作祟的不是外賊,就是這個無明也。因此,修行人要「明德無性,照德非常,德亦非實」──用智慧照見施德「無有自性、無有常性、無有實性」,這不是消弭我執,又是什麼?無我,是覺悟的核心,也是最難到達的境地。當然,要不受其束縛,就得效法聖人「以市德為棄屣」,因為以私惠取悅於人,買好、討好人家,這無非就是希望因施得報的自私自利心,對不對?


(開仁)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七)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七)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內自矜必執我之是;悟人處世,觀人妄為,人但酬報,是故聖人以逆人為園林。


 


【感悟】


學習為人處世的智慧,遠比書本上或職業上所需的知識,還艱難過好幾倍,它無法窮底,更何況超越?既然如此,學佛法又有怎麼樣的改善呢?有的。佛陀告訴我們,凡聖之間,同樣有五蘊身心,共同感受內外的一切,然而,不同的是,聖者能有辦法順適時不喜,違逆時不憂,因為他可以如實的知見一切的本來面目──不過是生滅的過程而已。相反的,凡夫俗子通常受到讚嘆與順適之境,難逃自負與自誇的陷阱,不只得意忘形,而且妄圖永恆守住這份榮耀。當然,在接受不如意的境遇時,又錯覺它是不會消散的一樣,所以,苦了自己,也苦了別人。從學佛的角度而言,順境雖然需要特別守護正念正知,但有時候類似「善法欲」(實是貪的一種),其實也可以完成許多利益眾生的事,因此,雖於斷惑中必然根盡之,但加行的過程,偶爾也有它可愛的地方──只要特別小心與之相處即可。至於處世中的逆緣,在用功的進程中,無論如何,都必須想辦法去承擔它與消化它,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辱負重,不很像氣球被大力擠壓後而大跳起來的景象嗎?忍辱的波羅蜜(功德),就在此時此刻而獲得的啊!吃了虧,就當著吃維他命,世間人處處以我為中心,我則處處以無我為起點,您說誰比較快先體悟到什麼是「以逆人為故鄉」呢?


(開仁)


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六)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六)



 

六、 交情不求益我,情益我則虧失道義,虧道義必見人之非;察情有因,於情難強,情乃依緣,是故聖人以弊交為資糧。


 


【感悟】


有情,顧名思義就是有情識、有感情的眾生,而在眾生界中,人類為五趣升沈之樞紐,古人稱人類為萬物之靈,佛法之梵語意思則為擁有靈敏或發達意智者,我想涵義應該非常合適。「為家忘一人,為村忘一家,為國忘一村,為身忘世間。」──這句話所蘊涵的精神,只有人類可完滿的實現。不過,縱使一心嚮往忘己為人的偉大,然必須先做得到與人際中出入自在,與交情中真情流露。假如一味地奢求交情必益於我,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付出,以現實利益為交換之虛情,能感應到的,難道會是坦誠相處、掏心款待嗎?存活於此世此間,強求所得的情誼不會實在,苦了自他,也傷了疼惜我們的人。虛情假意也是緣起性,有時會心有保留,是因為過現的際遇所致,它絕非不變性,如果我們懂得捨己為人,犧牲自我的尊嚴,那麼「交情不求益我,以弊交為資糧」的佳言,或許這不圓滿的一切,將可能由我的轉變而改善。譬如養魚池中經常皆會出現讓人厭惡的污穢,自放進 一兩 條吃污穢的小魚後,慢慢地魚池自然會變得乾淨。外在的環境,也許我們不一定能改變,但我們的心境卻可以調整,倘若我能先注入一股清流,做為複雜因緣的清淨份子,結果自然能感動人心。


(開仁)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一切集法皆是滅法



 


 


一切集法皆是滅法


 


談緣起,最原則性、最根本、最重要的內容是什麼?所謂緣起,因緣而生起的事物叫緣起,緣所生的法,不管我們怎麼去看待它,它緣生了就會緣滅。所以它的原則性就是:它一定是無常性、無我性的。不管你講「一切集法皆是滅法」也好,講「苦、集、滅、道」、「十二緣起」都好,其實最重要的就是任何緣起法生起都是無常性、無有我性。這個就是導師所說,在研究原始佛教與根本佛教要知道的重點。


 


「一切集法皆是滅法」集和滅,在阿含經中,這個「集」就是苦集的集;這個「滅」就是苦滅的滅,所以凡是談到因緣所集起的法,一定有苦的特質。為什麼?因為它不自在,這個集就是煩惱,煩惱所生的法一定是苦的。那皆是滅法是什麼意思?就是縱使是煩惱所生,但是因緣消散它還是會滅去,凡是因緣所生的法必然會滅去。


 


  我這次暑假在美國同淨蘭若講這個主題,其中有一個同學問我說:「老師!你說一切集法皆是滅法,那所有的法生起就滅的話,這樣子會不會感覺很消極啊?」這個「滅」如果依文解義,就會形成這樣錯誤的認知,以為這個滅就是沒有了。如果所有集法皆是滅法的話,我們就會說:「本來人不是都會死的嗎?那我現在又失業沒有工作,又不高興,早一點死、遲一點死,那就跳樓死就好了嘛!反正一切集法皆是滅法。」這樣子所認識的「滅」就是錯誤的。所以,我就跟這個同學說:「這個『滅』在佛教裡是nibbana涅槃,所以這個『滅』,其實就是空的意思。因緣所生的法,其實它本性是空的,所以才說它是滅法。我舉個例子,比如說這個麥克風,它是不是因緣集起的法?它是地、水、火、風等種種元素所組成,那為什麼說『一切集法皆是滅法』,它還存在,還好好的,你說它是滅法、是空,好奇怪喔?為什麼佛陀會這樣講呢?因為它已經出現,已經形成這個法,就沒有不滅的自在了。就是它只要是被形成的法,生起的法,就是一天一天在往滅前進了。」


 


  那我們在它還是因緣聚起的時候,就知道它這種法本性是空,也是滅的話,請問你在擁有的時候,會染著它嗎?因為你縱使染著它,放不下,它總有一天還是會離開你。那我們是不是現在就全部把它放掉呢?好像又不是。所以我們在擁有的時候,要清楚的知道這是因緣法,在因緣聚起的時候,我們有那樣的智慧,還是會珍惜,但是不會染著,這個是重點。因為我們知道它是無有常性、無有我性,所以還能善用的時候,就好好的善用。比如說這個麥克風我們可以好好善用它,它可以傳播聲音,我們講話就可以不用獅子吼那麼大聲,聲音又可以錄起來。所以你好好的善用它,這個因緣法可以讓我們累積很多福慧資糧。這當中哪有消極,對不對?只是一個觀念的轉換而已。所以比如說我們擁有一個家庭,就有一家人的善緣;或者是我不是畜生,我還有為人的善緣,在我的因緣還沒消散,這個五蘊身還很健康,還能聽聞佛法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有好好的善待它、珍惜它。如果沒有,這個法遲早會滅,等到滅的時候才來婉惜,那就太晚了,在這個過程沒有累積到福慧多可惜。其實大家都是公平的,因為所有集法皆是滅法。


 


        那為什麼說阿若憍陳如,是五比丘裡面最利根的。這個阿若憍陳如他開悟的時候,他講出這句話:「一切從因生法(集法),是滅法」,就是一切集法皆是滅法,阿若憍陳如見法的時候講出這句話,在四聖諦裡面比較偏重在集諦,就是煩惱的因,因為阿含經都偏重在有情的煩惱上說。但是如果獨立的說,一切集法皆是滅法的話,這個「集法」就感覺比較廣一點,好像所有因緣生法都是。這種知見只要我們一建立了,在生活中,在我們的認知上,就能知道所有因緣所生的集法當下就是空性、是滅法,其實在我們的知見上,就會鬆脫了很多常見跟斷見。所以,能夠在知見上建立這種緣起正見,就能斷見煩惱上的無明,無明就是無所明,本來是無常,認為是常,本來是不淨認為是淨,這些都是無明。假如能在這見煩惱上,去除這一種顛倒,我們所獲得的就是正見。有了正見過後,導師說好像一棵樹,你只要把它的根截斷,它的樹葉、果子久了,它自然就會掉落了,在知見上先斷除見煩惱,我們的愛煩惱就會漸漸脫落。所以我們修行到底要在那裡用功?有一種阿羅漢是先斷這種見煩惱的,因此我們聽課、學習佛法的知見,在這個部份上是很有幫助的。如果你的先生或是你的太太問你們:「整天來慧日講堂,來做什麼?」你說:「我要斷見煩惱。」「那愛煩惱呢?你為什麼還那麼喜歡吃咖哩、喜歡吃辣的東西?」你要說:「愛煩惱要慢慢斷,你要給我時間。你看一棵樹,樹根斬斷了才會慢慢的枯萎。」其實導師的譬喻是這麼講的,我們只要知見上建立這種無常、無我的正見,對於五欲,縱使我們還可以享受,但是自然會慢慢淡化的。


(釋開仁講《印度佛教史》,壹同寺同學整編)


 


2011年2月23日 星期三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五)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五)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志輕慢必稱我有能;量事從心,成事隨業,事不由能,是故聖人以事難為安樂。


 


【感悟】


凡夫的習性就是特別會挑簡易的事來做,縱使眾目睽睽,也能不顧一切,我行我素。殊不知,孟子早已有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勞而獲,或坐享其成的事,根本談不上有什麼付出,更不能累積為人為事的經驗,這種溫室裡的小花,不堪風吹雨打,意志天真,輕慢自傲。當然,智者也並非自尋苦吃,或違裝可憐模樣以獲取敬養。世間原來就有順逆之境,當面對逆緣時,是否懂得「以彼逆而為吾之順以彼毀而為吾之成」呢?假如瞭解無我,自能以事難為安樂。為什麼?因為不接受、不面對、不克服它,有什麼用嗎?或者,既然有勇氣面對它,就應該以安忍去做,以歡喜取代抱怨。長期被壓迫在大石頭下的小草,你有試過觀察它那股奮力生長的意志嗎?外在的因緣非我人所能左右,要讓自心安樂,此類思惟豈可不懂?


(開仁)


2011年2月19日 星期六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四)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四)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願不堅必未證謂證;達魔妄有,究魔無根,魔何能嬈,是故聖人以群魔為法侶。


 


【感悟】


魔,在佛法裡頭有四類:一、煩惱魔。二、五蘊魔。三、死魔。四、天魔。前三魔,即眾生自己的有漏身心,後一才是外來的。究竟來說,無論內外的魔,都可用於練心。由惑業而來的苦果(五蘊身心),自然無法避免歷經這四種魔的過程,不過,佛法重視心,所以,只要能引導這顆妄心入於正道,那麼內外的魔要盡除無遺,則非難事了。人生之路,或者是修行道路,假如一路上都沒有這些魔考,行者成就聖道的誓願,必然不堅,願不堅當然會自欺欺人,落入增上慢而不自知。然則是否我們要視魔為怨敵呢?不然,因為身體不能完全受自己主宰的時候,我們會明白什麼叫做苦。也因為透視自心無法掌控這剎那生滅的心識時,自然能了知無有真我(或靈魂)可得的事實。由此觀之,魔不在內、也不在外,更不在中間,魔不也是生滅法嗎?無明生,魔即生;智慧生,魔則空。以群魔為法侶,不是理想反而是現實,為什麼?因為如果沒有魔,智慧該從何處生?蓮花沒有了污泥,能長出芳香的蓮花嗎?像文殊菩薩系統的經典,或是《維摩經》等,即以煩惱為菩提,這並非認賊作父,實是煩惱與菩提不二,所得來的無上慧啊!


(開仁)


2011年2月16日 星期三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三)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三)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學躐等則未得謂得;解障無根,即障自寂,障不為礙,是故聖人以障礙為逍遙。


 


【感悟】


苦聚所成的法,不只色身,其實心法亦然。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心為一切的主導,所以,世尊在說法上關於心的描述與運作,成為出世法的核心思想。由無明與愛所集結的心,不可能沒有障礙,尤其隨順自體與境界愛而活的眾生,獲得與失去皆會讓心受到影響,因為快樂不會永久,痛苦也會消散,得失、成敗…等之起伏,是心必然要承受的壓力,須忍耐這生命過程的一切逆順。雖然人世間習慣奢求一帆風順,但也有逆增上緣的慰藉,沒有人可免除這種歷練心志的障礙,端視我人要怎麼看待這些障礙而已,假如要把長輩的嚴肅註釋為無人情味,把同流合污的投契當著是真情之交的話,那我們的教育內容還有什麼可取的嗎?以障礙為逍遙,絕對不是駝鳥心態,更非被迫地無奈的去接受一切,而是透視無我後重新出發的忍耐──是古典中化悲憤為力量,是佛典中化悲願為志願──的師心師古啊!


(開仁)


2011年2月12日 星期六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二)



 


 


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二)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心起,驕奢起必欺壓一切;了難境界,體難本妄,難亦奚傷,是故聖人以患難為解脫。


 


【感悟】


活在這五濁惡世中,想求無困也難,人際網狀的廣大範圍,顧得了內,就忽略了外;清楚了公,難免又模糊了私…。對有情、無情之共存與互動,給你終身的時間去學習和觀察,再怎麼細膩的心,還是會落入偏頗的陷阱,或是不管你如何的念茲在茲,歧視或異樣的眼光總是會映現。所求不得,得了又怕失去,這都讓我人免不了苦頭,失足之過,任誰也無法全然躲開。缺乏物質,給予物資的滿足,不見得就讓對方去除苦,因為一旦物資用完了,或過剩時,人心自會追求品質與奢華,然而縱使獲得了此,還是填不滿內心的空虛,如此處世,怎麼可能無難?其實,有難雖然苦,但比較容易保住真心(修行人稱為道心),因為有考驗才會明了自己有幾分堪忍力,特別是粉碎我執的堅牢。當然,換來的也許是譏刺和流言,但是自我徹底抽絲剝繭後的人生觀,不會再跟人計較得失與成敗,以患難為解脫,隨緣盡分及提升免疫力,安然自在的活下去。


(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