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有「潔癖」?
開仁.2011/6/10
有些人的生活不太重視整齊,所到之處,也展示出這類特性。當然,我也聽說過「自然就是美」的當代語言,可是一直想不通為什麼整天埋首於這種環境,也可灑脫快活。其實應該說我有點羡慕這種自在的個性。
我常常在想習慣性的收捨好生活周遭的東西,看到灰塵多了就動手打掃一下,這也算「潔癖」嗎?也許我受了上述「自然就是美」的個性所影響,而產生這番疑惑吧?想想,被人形容為「潔癖」的怪物,何不反駁「垢癖」也是一種怪病呢!哈!
雖則說強人以從己,彼此皆會難過,但這問題意識,從沒有離開過我的腦海,因為我也想了解其中差異的真正原因。在好多年前,經已看過《大毘婆沙論》的這段「天人來生人間的特質」之描繪,然而也沒多少閒暇整理這些思緒,如今找出來再重讀,覺得還是很有意思,節錄之,與大家共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4:「
復次,顯淨解脫[1]非[2]諸有情皆能修起,唯妙勝解樂淨天歿,來生人中乃能修起,故修行者修淨解脫。
曾聞苾芻於日後分[3]來詣佛所求好房舍,佛敕阿難與好房舍,阿難受敕而授與之。
彼苾芻言:「宜淨掃灑,懸繒幡蓋、燒香散花,敷軟床褥安置好枕,我乃受之不爾不用。」
阿難於是具以白佛,佛言:「隨索皆應與之。」
爾時阿難具辦授與,苾芻受已於夜初分[4]起淨解脫,因是次第起餘解脫,諸漏永盡成阿羅漢,[5]復修加行引起神通[6],於晨朝時乘通而去。阿難於後往詣彼房,不見苾芻,但見床座,尋往白佛。
佛告阿難:「汝勿輕彼,彼於昨夜起淨解脫,及餘解脫,成阿羅漢,引起神通,晨朝已去。然彼苾芻從妙勝解樂淨天歿,來生人中,彼若不得淨妙房舍,便不能修第三解脫,乃至不得極果、神通。」
由是故知,此淨解脫非諸有情皆能修起,唯樂淨者,乃能起之。」(CBETA, T27, no. 1545, p. 436, b26-c15)
從論文的「樂淨者」來看,您會發現表面上類似有「潔癖」的人,搞不好是樂淨天人來生人間的習性也,哈。當然,有慚愧心的我們,不該一直給自己的我執找藉口來與人辯駁,理應知曉愛好整齊美觀的人,不必然就是「潔癖」的怪物,換個角度看,若他能於自心滿意的環境中,心安行道,並獲得定慧的提升,而不至於會影響他人的話,何不把他看成是樂淨天人的再來呢?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說得好:「佛法通塞眾生根性,唯佛知之,不應致難。」想想自己和周遭的朋友,自會明了不須為了一些生活上的習慣性,而弄得彼此臉紅脖子粗的,只要他不影響別人或大眾,且加上個人可以用功得力,就隨他去吧。其實,閱藏看起來是讀古書,實際上若您懂得跟生活做結合,跟修行連上線,好多瑣碎的煩惱,則自然不翼而飛了。
【附錄】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4:「
問曰:佛何以不直令弟子得畜長財,而強與結戒設此方便。
答曰:佛法以少欲為本,是故結戒不畜長財。而眾生根性不同,或有眾生,多須[7]畜積,而後行道得證聖法,是故如來先為結戒而後方便。於佛法無礙眾生得益。如昔一時有比丘來白佛言:『與我清淨房舍,幡幢花蓋,繒綵被褥,以香塗地,絲竹音樂,種種莊嚴。』佛勅阿難處處求索即與具之,比丘在中心安行道,佛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即於是處斷結漏盡成阿羅漢三明六通具足聖法。以是因緣,佛法通塞眾生根性,唯佛知之,不應致難。此比丘從第六天上來生人間,隨本所習因而度之。是故既作淨施,得畜長財,而不犯戒。」(CBETA, T23, no. 1440, p. 526, b4-17)
《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5:「『長衣戒』:
百一物者,百者凡也,凡畜助身之物皆一也,非謂百枝也;有人不達,浪為妨難,故《多論》第五:『畜寶戒』云:百一物教,不須作淨;不入百一,皆應說淨。百一物各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長物。
第四人開諸重物者,《婆沙》八十四云:
曾聞苾芻於日後分來詣佛可[8]求好房舍,佛勑阿難與好房舍,阿難受勅而授與之。
彼苾芻言:「宜淨掃灑,懸繒幡蓋,燒香散花,敷耎床褥,安置好枕,我乃受之,不爾不用。」
阿難於是具以白佛,佛言隨索皆應與之,爾時阿難具辦授[9]。
苾芻受已,於夜初分起淨解脫,因是次第起餘解脫,諸漏永盡成阿羅漢 復起神通,於晨朝時乘通而去。
阿難於後不見苾芻,尋往白佛。
佛告阿難:「汝勿輕彼,彼於昨夜起淨解脫,廣說乃至晨朝已去。然苾芻從妙勝解樂淨天沒,來生人中,彼若不得淨妙房,乃至不得極果神通。」
《涅槃》三十六,亦同。
《多論》第四云:「眾生根性,唯佛知之,不應致難。此比丘從第六天來生人間,隨本所習,而度脫之。」
《分別功德論》《佛藏經》,經中說有一面王比丘,初生有衣,隨身長大,受此一衣,變為道服。准此復有一衣比丘,即有五種之差也。」(CBETA, X42, no. 733, p. 133, b20-c15 // Z 1:66, p. 134, a17-b18 // R66, p. 267, a17-b18)
[1] 「淨解脫」乃八解脫之一: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此二,相當於初二禪。三、淨解脫,即是四禪。四、空無邊處解脫,即是空無邊處定。五、識無邊處解脫,即是識無邊處定。六、無所有處解脫,即是無所有處定。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即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八、滅受想解脫,即是滅受想定。
<p>老師:您這篇文章真妙呢~回應的人也很有趣哩!!真好奇這些問題您會怎麼回答?</p>
回覆刪除<p> 僧團如大海,龍蛇混雜,記得老師上課時曾引了常啼菩薩品,對於善知識的一番教示。</p>
<p>同樣的行為,不同的用心,可能會產生不一樣的結果。也許我們不應該做讓人生起譏嫌的行為,但也應適時地機宜而定,畢竟佛陀制戒的本懷,最終還是為了清淨的解脫吧!</p>
<p> 在團體當中,我們處處求同,卻發現難以全同。不一樣的眾生,也該有不一樣的方法教導。</p>
<p>但是誠如那天論文發表會時,厚觀院長說的,如果只是約心而論,是很難認定的。所以相與心的齊頭並進,是需要的。看到別人有特殊的方便,自己也希望有那樣的方便,應試想自己是什麼樣的心情呢?是貪、是求平等對待,還是真心為法?</p>
<p> 讀研所前,也對自己有很多很多的反問...不及格的多一點。對讀研所,有一種莫名的恐慌,可是還是要努力以赴吧!</p>
<p><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font size="3">感恩師父的開示與提醒</font></span></p>
回覆刪除<p><font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讓我知道戒律是自我的要求</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不是審查別人的規範</span></font></p>
<p><font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別人的因果煩惱</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不應拿來困惑自心</span></font></p>
<p><font size="3"><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善知識乃至佛</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菩薩所提供的也只是他力和法的指導</spa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以減少修學者的摸索而已</span></font></p>
<p><span style="FONT-FAMILY:新細明體;"><font size="3">修行解脫終究要靠自己努力</font></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