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7日 星期五

一種文字,兩種解讀!



 


 



一種文字,兩種解讀!


 


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163):「依大乘法說:『修空名為不放逸』。了達一切法性空,才能痛惜眾生,於沒有生死中造成生死,沒有苦痛中自招苦痛;才能勇於自利利他,不著一切法,而努力於斷一切惡,集一切善的進修。


 


【解讀一】


菩薩了達一切法性空,就是修得「勝解空性」的正見,那時會基於內心的痛惜眾生,將不須輪迴三界(尤其惡趣)的悲願擴展到極點,以願力在眾生界中造成生死,與自招苦痛(有三界身豈能無苦可言呢?),這類似「結業生身」的菩薩,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啊!


 


【解讀二】


菩薩了達一切法性空,當然就清楚地、如實地了知諸法本自寂靜,何來生死?沒有實在的生死,何來苦痛?也因此,菩薩能超越三界。然而,自了絕非菩薩的心境,因為芸芸眾生還沒有解脫,仍舊於沒有生死中造成生死,沒有苦痛中自招苦痛,基於痛惜眾生沒於苦中,而緣起了大悲心,履行難忍難行的菩薩大道啊!


 


開仁.2011/5/28



7 則留言:

  1. <p>老師:</p>
    <p>學生一開始看到的時候,以為是:「了達一切法性空,才能痛惜眾生『於沒有生死中自造生死,沒有苦痛中造成苦痛。』」...就是以為後面括起來那段是在說眾生,而不是菩薩。</p>
    <p>不解法性空之前,對我們來說,世間的一切,還有這輪迴生死,都認為是真實可得的。可是當醒來的時候,就像永嘉大師說的:「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是在沒有生死之中自造生死。</p>
    <p>菩薩痛惜眾生這般愚痴,所以勇於自利利他。</p>
    <p>這是學生的解讀。算第三種嗎?</p>
    [版主回覆05/29/2011 21:40:20]<p>同學:</p>
    <p>您的解讀跟【解讀二】是相同的,這也是圓融法師的解讀,ok的。</p>
    <p>我提供第一種給他參考。</p>

    回覆刪除
  2. <p>今早得知有這段經意,非常歡喜,願與大家分享:</p>
    <p>《維摩詰所說經》卷2〈5 文殊師利問疾品〉:「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7]眾生病[8]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9]病者,以大悲起。」」(CBETA, T14, no. 475, p. 544, b20-28)<br>[7]眾生+(得不)【宋】【元】【明】。[8]滅=者【明】。[9]病=疾【宋】【元】【明】。</p>

    回覆刪除
  3. <span style="FONT-SIZE:12pt;COLOR:red;FONT-FAMILY:新細明體;">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七十七〈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八〉:雖觀不淨而不證離貪法亦不與貪欲俱。雖修於慈而不證離瞋法亦不與瞋垢俱。雖觀緣起而不證離癡法亦不與癡惑俱者之所住處。是雖住四禪而不隨禪生。雖行四無量。為化眾生故而不生色界。雖修四無色定以大悲故而不住無色界者之所住處。是雖勤修止觀為化眾生<span style="BORDER-RIGH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TOP: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LEFT:windowtext 1pt solid;BORDER-BOTTOM:windowtext 1pt solid;">故而不證</span>明脫。雖行於捨而不捨化眾生事者之所住處。是雖觀於空而不起空見。雖行無相而常化著相眾生。雖行無願而不捨菩提行願者之所住處。是雖於一切業煩惱中而得自在。<u>為化眾生故而現隨順諸業煩惱。雖無生死為化眾生故示受生死雖已離一切趣為化眾生故示入諸趣者之所住處</u>。</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t;COLOR:red;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lt;&lt;</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t;COLOR:red;FONT-FAMILY:新細明體;">華嚴部</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t;COLOR:red;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T10&gt;&gt;p.423.3)</span>

    回覆刪除
  4. 請問法師, 學生以前的觀念是菩薩應該是要有解脫的能力卻不取涅槃, 並非是有經典的依據, 而是一個簡單的世俗道理:一位想行醫濟世的人在沒有拿到醫生執照就到處幫人看病開藥給人吃,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即使他有偉大的願力與情操.上述華嚴經經文的每一段描述其實都可以解釋為菩薩有行無相行無願等能力,唯獨&quot;是雖勤修止觀為化眾生故而不證明脫&quot;這一句學生不甚瞭解, 不知&quot;不證明脫&quot;是何意思? 感覺像是為了救眾生而不證入涅槃境界, 可是這種解讀又怪怪的, 因為不先證入涅槃境界怎麼知道這條路是走對的也修的對?
    [版主回覆09/20/2011 21:49:54]<p>明脫,</p>
    <p>可能猶如阿含之「明」與「解脫」。</p>
    <p>菩薩「忍而不證」共二乘聖者的「明」與「解脫」。</p>
    <p>就是要「留惑潤生」,或許是指 得無生忍之前的菩薩階位。</p>
    <p>參考一下。</p>

    回覆刪除
  5. 感謝法師的回覆!

    回覆刪除
  6. <p>補充一下:</p>
    <p>菩薩確實應該先知道怎麼解脫,才能幫助眾生解脫。</p>
    <p>無生法忍的忍,有知的意思。</p>
    <p>老師提到忍而不證,在經論中有提到,</p>
    <p>無生法忍的菩薩是知甚深法空,而不證入。</p>
    <p>圓波老師曾舉一個譬喻,他說無生法忍跟阿羅漢的差別,</p>
    <p>就在於無生法忍進到這間美麗的屋子,他很清楚這裡面有什麼,可是他知道這不是他的目標,所以他不住在這裡。</p>
    <p>阿羅漢就等同進到這間屋子就住了下來。</p>

    回覆刪除
  7. <span style="font-size:12pt;font-family:新細明體;">哦!原來導師別的書也有提及此句,而導師的意思即是「眾生</span>『於沒有生死中自造生死,沒有苦痛中造成苦痛。』<span style="font-size:12.0pt;font-family:新細明體;">」,然經論中也有指的是菩薩,真妙,端視您怎麼解…。<br><br>《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pt;">(p1237)</span><span style="font-size:12.0pt;font-family:新細明體;">:「「大悲」:經上說三十二種大悲,扼要的說,佛見<span style="color:rgb(255, 0, 0);">眾生於沒有生死中生死不息,沒有苦痛中苦惱無邊</span>,引起無限悲心,為眾生說法,只為了利濟眾生。」</span>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