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十種吉祥行的感悟(八)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意有圖則華名欲揚;明德無性,照德非常,德亦非實,是故聖人以市德為棄屣。
【感悟】
佛法所談的施有三類,不管有形或無形,皆不該有企圖奢望回報。眾生,總是不希望自己的奉獻,付之東流,因為人不容易做得到無我的付出,所以始終無法遠離苦的感受。我們天天都會經歷施與受的過程,縱使那是不經意地把地上的垃圾撿起來,也會牢記心底,因為曾經記下這筆善事。不過,首次隨手幫忙尚不會有問題,然若累次如此,我想這份施心很快就會成為抱怨,甚至於釀成種種的不善身口意業。凡夫的心從無片刻離開無明,而且無明有時需要同伴共生,有時則單獨自己,因而佛法稱之為不共無明,言下之意,即是因為它如影隨形或行影不離。我要說的是:猶如划船,經過的地方也許會划開一條水道,但湖水很快就回復原狀,船過無痕。無明亦如水那般,雖然凡夫可以中斷不正思惟,可以勉強自己修習三學,不過,試問一下,當正念正知沒有串習不斷時,你是處於什麼狀態的呢?實猶船在划槳那樣,伐開的水痕迅速即可復合,無明被我們的正念正知伐開,看清楚了萬物的真相,但是,尚未得無漏聖道的眾生,或用定力伏住煩惱的人,常樂我淨的無明,不是很快又回到我們的眼前嗎?要做得到施無望報,有時說是簡單做時難啊,作祟的不是外賊,就是這個無明也。因此,修行人要「明德無性,照德非常,德亦非實」──用智慧照見施德「無有自性、無有常性、無有實性」,這不是消弭我執,又是什麼?無我,是覺悟的核心,也是最難到達的境地。當然,要不受其束縛,就得效法聖人「以市德為棄屣」,因為以私惠取悅於人,買好、討好人家,這無非就是希望因施得報的自私自利心,對不對?
(開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