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慈心修(之三)



 


慈心修(之三)


 


利益


修習慈心,總共能夠獲得十一種利益:[1]


*        睡眠安穩 (sukhaṃ supati)


*        醒寤安樂 (sukhaṃ paṭibujjhati)


*        不見惡夢 (na pāpakaṃ supinaṃ passati)


*        受人愛敬  (manussānaṃ piyo hoti)


*        受非人愛敬 (amanussānaṃ piyo hoti)


*        諸天守護 (devatā rakkhanti)


*        不受火、毒、刀劍所傷 (nāssa aggi vā visaṃ vā satthaṃ vā kamati)


*        心迅速得定 (tuvaṭaṃ cittaṃ samādhiyati)


*        容貌明淨 (mukhavaṇṇo pasīdati)


*        臨終不昏亂 (asammūḷho kālaṅkaroti)


*        未證阿羅漢果,則往生梵天 (uttarim appaṭivi- jjhanto brahmalokūpago hoti)


這十一項乃修習作為「安止業處」的「慈心解脫」(mettā cetovimuttibhāvāna)所帶來的利益。我們將進一步解釋它們的涵義。


第一項利益是「睡眠安穩」。有些人能夠右脇而臥地輕易地入睡;有些人則在床上輾轉難眠或者打鼾。修習慈心,則可以睡得安穩,宛如入定。在某些國家,夫妻會因睡覺打鼾而離婚;有些人則會塞住孩子的嘴,避免他們打鼾。


第二項利益是「醒寤安樂」。睡醒時感到全身舒暢,精力充沛,像是剛出定似的。


第三項利益是「不見惡夢」。修習慈心的人,只會夢見諸如禮敬佛塔,供佛或聞法等吉祥的夢,沒有諸如被盜賊、野獸追趕,或掉入深淵等的惡夢。佛典提到四種夢:


*        預兆 (pubbanimitta)


*        過去經驗的回想 (anubhūta)


*        天人所作 (devātūpasaṃhāra)


*        四大不調 (dhātukkhobha )[2]


修習慈心者即使生病,睡眠也不會受到干擾。因為,他所修得的「心生色」(cittajarūpa)支持著「食生色」(āhārajarūpa)和「時節生色」(utujarūpa),防止它們發生任何的異常。[3]


第四項利益是「受人愛敬」。你們將透過實踐親身體驗到這個利益。


第五項利益是「受非人愛敬」。過去,在印度華氏城(Pāṭaliputta)有一位名叫衛塞卡(Visākha)地主。他聽說錫蘭島有許多佛寺,佛法很興盛,氣候、住所和居民等環境皆適合人居。因此,他把財產留給家人,僅帶著一個硬幣,便朝錫蘭出發。他在等船渡海時,以合法的生意,賺了一千個硬幣。後來到達錫蘭,便在大寺(Mahāvihāra)出家。戒臘五年之後,他外出雲遊行腳,所到的寺院皆只停留四個月。在前往雞達拉帕巴塔寺(cittalapabbatavihāra)的途中,一位天神現身在交叉路口為他指路。


他住在雞達拉帕巴塔寺四個月後,正準備離開時,見到一位天人坐在階梯上哭泣。長老詢問原因後,天人回答說,長老的出現讓當地的天人變得互信且和睦,一旦長老離開,天人可能會再起紛爭。因此,長老便在該寺又住了四個月。當長老再度想要離開時,那天人又像往前一樣哭泣。因為如此,長老一直住在那裡,直到他般涅槃。所以,一個人的慈心,便能使其人們和睦相處,如同一句緬甸俗語所說的:「一棵好樹可以容納一萬隻鳥。」


在佛陀時代,五百位比丘在森林禪修,他們的心靈力量使得森林裡的天人無法繼續住在樹上。當天人知道比丘下回雨安居將再回到森林來時,便製造出可怕的景象、聲音和氣味,企圖嚇阻那些比丘。因此,比丘們後來都生了病。


比丘們討論這個情形,並請示了佛陀。佛陀教導他們帶著慈心的武器回到森林。比丘們依循佛陀的教導,向森林的天人修習慈心,因而受到天人的歡迎與幫助。[4]


這將我們帶到第六項利益:「諸天守護」。必須記住,禪修者不應該只是為了獲得天人的守護而修習慈心,因為這麼做等於是自私自利。


第七項利益是「不受火、毒藥、刀劍所傷」。一位名叫烏塔蘿(Uttara)的優婆夷,身上被惡意地淋上滾燙的熱奶油,但由於她的慈心,熱油無法傷害她。[5]另一個例子是一位比丘(cūḷassivatthera)由於慈心而未受有毒的食物所害。另外,一位名叫僧祇劫(Sakicca)的沙彌,也由於慈心而不受刀、劍所傷。[6]


我自己中毒的經驗,也是一個例子。有一次,我被一隻魚鰭有毒的魚所傷。雖然手流血、腫脹,但我並未感到任何疼痛。另外,約三十年前,當我試著把一條掉到井底的小狗救出時,被那條狗給咬傷了。但我並未感覺到任何疼痛,也未因此而生病,只是手上多了個傷疤。另一次在錫蘭,晚上睡覺時被蜈蚣咬傷,但我同樣未覺得疼痛。那時候,寺院裡也常有眼鏡蛇出沒,但牠們未造成任何傷害。


第八項利益是「迅速入定」。經常修慈心的禪修者,會發現毗婆舍那修行並不困難。


第九項利益是「容貌明淨」。修習慈心的行者,其臉上的膚色像是剛從樹上掉下不久的扇椰子或香吉士柳橙,散發著金黃色的光澤。


第十項利益是「臨終不昏亂」。修慈者不會在昏亂中死去。相反的,他的死亡就如睡著一般。


最後一項利益是「未證阿羅漢果,則往生梵天」。慈心修習者若未證得阿羅漢果,命終後將投生到梵天,猶如從睡眠中醒覺一般。


有些人想繼續深入修行,他們可能會修習慈心以便投生到梵天界繼續修行。梵天界裡沒有「欲貪」(kāma-rāga),也沒有男女之分。


 


與非人的關係


我想引用《相應部.因緣品》的〈家族經〉(Kulasuttaṃ)[7]以進一步說明慈心修習的利益:


諸比丘!就像女子多而男子少的家族容易受到盜賊侵擾一樣,未修習、多修習慈心解脫(mettācetovimutti)的比丘,容易受非人侵擾。再者!就像男子多而女子少的家族不易遭盜賊侵擾一樣,修習、多修習慈心解脫(mettācetovimutti)的比丘,不易受非人所侵擾。


注釋書提到,力量不大的「地界妖精」(paṃsupisācaka,泥鬼)便能侵擾未修慈心的人們,更何況是力量更大的非人眾生。[8]佛陀告訴我們世上存在著這類眾生。雖然他們的存在,不易被證實,但憑著對佛陀的「信任」(saddhā)(見第十三章),我們相信這些眾生的存在。這種「信」並不是「盲信」(muddhapasanna),而是合理的信,從自我抉擇而產生。此自我抉擇的能力則是奠基於過去所累積的智慧波羅蜜。


這一類的非人眾生可能是被騷擾者宿世的怨敵。或者,他們只是愛作弄人而已。佛典有不少這類的例子。例如,舍利弗尊者曾被壞夜叉(duṭṭhayakkha)敲頭。[9]如此,我們可以想像,眾生有多麼的調皮,連舍利弗尊者如此偉大的聖者,仍被夜叉所騷擾,更不用說未修習慈心的一般人。對修習「念處」的禪修者而言,慈心修習非常重要,因此,它被稱作「護衛修習(ārakkhabhāvanā)。《相應部.因緣相應》的〈百鍋經〉(okkhāsuttaṃ)說:


諸比丘!有一人清晨布施一百鍋(的食物),中午與夜晚亦各布施一百鍋。另一人則在清晨、中午或夜晚修習慈心解脫,每次只用如擠牛奶那樣短暫的時間。後者的修習會獲得較大的果報(mahpphalatara)( S II 264)


 


人的種類


最初修習慈心的時,不應以四種人為對象:


*        不喜愛的人 (appiya-puggala)


*        極喜愛的人 (atippiyasahāyaka-puggala)


*        中等的人 (majjhatta-puggala)


*        敵人 (verīpuggala)


另外,禪修者不應專門針對某位異性修習慈心。以群組為單位對異性修習慈心,則是可以的。已死的人也不應成為慈心修習的對象。


將「不喜愛的人」放到可愛的位置,容易讓人感到疲累。把非常喜愛的朋友放在無關係者的位置也是累人的,因為看見「極喜愛的人」有少許的痛苦,便會讓人感到悲傷。把「中等的人」放到可愛的位置,也易令人疲倦。憶念「敵人」則可能會激起忿怒。專以某一位異性為對象,貪愛可能會生起。有一回,某位居士問一位長老應該對誰修習慈心。長老回答:「對你愛的人」。該居士很愛他的妻子,因此便以妻子為對象修習慈心。結果,他整夜都想撞破牆去找她妻子——門關著,他卻沒注意,一直想要破牆而入。


若以亡者為慈心的對象,則無法證得「安止定」和「近行定」。曾有位年輕比丘,向來善於進入慈心禪那,有一次對自己的老師修習慈心時,卻無法入定。後來他才發現, 那位 老師已經死亡。於是,他改以其他活人為對象修習慈心,再度證得「安止定」。我們應該按照下列的順序修習慈心。


*        自己 (atta)


*        喜愛的人(piya-puggala)


*        非常喜愛的人(atippiya-sahāyaka-puggala)


*        中等的人(majjhattapuggala)


*        敵人(anatthakāraka verī)


 


對自己修慈


禪修者對自己修慈時,可重複地默念下列的句子:


願我無危險(ahaṃ avero homi)


願我無心理上的痛苦(ahaṃ abyāpajjo homi)


願我無身體上的痛苦(ahaṃ anīgho homi)


願我安樂地照顧自己(sukhī attānaṃ pariharāmi)


或者簡單說:


願我快樂,沒有痛苦(ahaṃ sukhito homi niddukkho)


這些句子雖然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即自己的幸福。


對自己修慈和經論裡的教導相符或抵觸呢?《分別論》、《無礙解道》[10]、《慈經》(Mettasutta)並未提到對自己修習慈心。的確是如此。但是,這並無抵觸。因為那些經論乃就「安止定」而說;一開始便以自己為對象修習慈心,只是要以自身為例子而已,並不能證得「安止定」。然而,倘若這樣修習:


我很快樂。就像我趨樂避苦,欲生不欲死一樣,


其他眾生也是如此。


以自己為例後,祝願他人幸福快樂的心會油然而生。這就像是在啟動汔車的引擎一樣。


有一個問題是「誰是世上最可愛的人」?答案當然是「自己」。這算自私嗎?——有一回,憍薩羅國王問皇 后茉莉 夫人(Mallikā)[11]:誰是她最愛的人。皇后回答:「我自己」。「大王!那你呢?」國王回答說「一樣也是我自己」。國王提這問題時,其實希望聽到不一樣的答案,因為是他把茉莉夫人從窮園丁家的人變成一國的皇后。然而,茉莉夫人很聰明且勇敢,不因此而偏袒(pakkhapātita)。憍薩羅國王後來請問佛陀的意見。佛陀回答說:


我用心遍尋一切處,


也沒找到比我自己更可愛者,


同樣地,每個人也認為自己是最可愛的


因此,愛自己的人不應傷害他人。[12]


你們覺得呢?佛陀的話有道理嗎?


(出自《解脫道上》)








[1] 可參考《增支部》(AN V 342)、《清淨道論》(Vism 311-314)




[2] 參考《分別論注》(Vibh-a 407)




[3] 《清淨道論大疏鈔》:「即使他有因四大不調所起的夢,這也大多會是好的〔夢〕,因為食節生色與食生色常隨順心生色」(Vism-mhṭ I 369: Dhātukkhobhahetukampi cassa bahulaṃ bhaddakameva siyā cittajarūpānuguṇatāya utu-āhārajarūpānaṃ)




[4] 見《小誦注》(Khp-a 232-235)、《經集注》(Sn-a I 193)




[5] 《清淨道論》(Vism 381)




[6] 《清淨道論》(Vism 379)




[7] 《相應部》(SN II 264)




[8] 《相應部注》(Spk II 206): suppadhaṃsiyo hoti amanussehīti mettābhāvanārahitaṃ paṃsupisācakā vidhaṃsayanti, pageva uḷārā amanussā




[9] 見《清淨道論》(Vism 380)、《雜阿含.1330經》。




[10] 《無礙解道》(Paṭis II 129-139)




[11] 古譯為「摩利夫人」或「末利夫人」。




[12] 《相應部》(SN I 7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