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思慧.如理作意.正思惟」之討論




 


「思慧.如理作意.正思惟」之討論


 


問一:


近參考了您之大作《如理作意》,想請教您:「作意」屬於「造業」的階段了嗎(它是屬於「思心所」嗎)?它涉及「作意」係屬「想蘊」?「行蘊」?或?


 


答一:


沒時間重寫此主題,是一未了的心願也!現依老師所問,簡略回答: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p254):「經論所說作意,略有三類意義:一是注意,如作意心所。二、作意是修定時,內心的觀想繫念。三、這裏的作意,是思惟,思考抉擇的意思。平常說,學佛法有四條件:一、親近善友(善知識);二、多聞正法(多多的聽法);三、如理思惟(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就是依法修行大乘經法,經如理思惟,然後依著作止觀的修行,就是一切加行道。
印順導師《中國禪宗史》(p366):「「作意」為經論常見的名詞。如心所中的「作意」,是動心而使向於境界的心理作用。「如理作意」的作
意,是思惟。修習定慧,如「了相作意」等,是注意於內心所起的境界。一般來說,修定──「繫心一處」,「攝心」,「住心」,都是要「作意」修的。



*  *  *  *  *
1
、若是五遍行之中的作意,它只是念頭的注意轉向,按南傳來看,其一:五門(前五識生之前)有一轉向心(阿含就稱為作意),讓心轉向所緣去注意。其二:純意門的轉向即名確定心(阿含就稱為想蘊)。不管是那一門的轉向心---作意心所,都尚未至「造業」的思心所(也就是行蘊(或稱速行),或稱與愛俱思) 的階段,所以第一類作意心所,非造業心。

2
、至於導師所言的第二類:修定時內心的觀想繫念,也稱為作意,如大念處經有「不淨作意」(就是我們熟悉的不淨想),這類修定的作意,應該到達了「思心所」或造作禪定業的階段(導師說「注意於內心所起的境界」),因為它相續性很也很長。

3
、第三類的四預流支的如理思惟(如理作意),思惟與抉擇了義教理,可成就思所成慧,這種刻意的專注心,應該也到達了「思心所」或造作正見業的階段,因為它相續性很也很長。


 


問二:


(一)另請問:第三類的「如理思惟(如理作意),思惟與抉擇了義教理,可成就思所成慧」,它是不是應該屬於「八正道」的思心所發動的)「正思惟」?若不是,差別在何處?


 (二)請問您:雜阿含2經(莊春江的註解)的正思惟(如理作意)若與「八正道」的(思心所發動的)「正思惟」不同,差別在何處?雜阿含2經(如理作意)是否也已經到達「思心所」造作正見業的階段?


 ※莊春江的註解: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02.htm


 


答二:


「思慧」、「如理作意」與八正道的「正思惟」,在巴利文是明顯不同的。然而在意義上,不容易清楚辨明三者的差異,像菩提長老在《八正道》一書即在解釋「正思惟」,也將「如理作意」納入來談,如下引述。導師的著作也難找到很確切三者之間差異的說明。(不懂是否有漏失?)不過,在我一直留意的過程中大約的心得是:


(1)八正道的「正思惟」,是有正見前提下而說的內容,因此範圍會受限。


(2)「如理作意」與「外聞他音」二因緣可成就「正見」(相對的,因為形成的因緣不同,正見也就有許多類了)。所以,如帕奧禪師所談的內容,「如理作意」的範圍就非常廣泛,範疇也比八正道的「正思惟」深廣多了。


(3)漢譯的「正思惟」,是否全部必然是「如理作意」,語氣應該稍微嚴謹一點,就是有巴利的對照本的部分,才說明此翻譯的問題。


(4)《雜阿含2經》的如理作意,雷同《雜阿含366經》說:「如是正思惟觀察,得如實無間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緣生故有老死。」[1]其對應的《相應部》為:yoniso manasikArA ahu paJJAya abhisamayo...[2]。這裡的如理作意,就是帕奧禪師所言的「高層次的如理作意」,它是「如實知見」生起的近因,也接近我們常看到的「簡擇、極簡擇、周遍尋伺、周遍觀察」的毘缽舍那觀,導師說思慧與修慧的所緣相同,前者無定或不在定中,後者則於定中起觀,又名止觀雙運。


但這裡談的「如理作意」,非僅止於此而已。像《轉法輪經》義淨的譯本每一轉皆有「如理作意」,「高層次的如理作意」,範圍也很廣的。


*  *  *  *  *
【資料】


從上文的說明雖則說已稍微表示了「思慧」、「如理作意」或是八正道的「正思惟(sammA saGkappa)」有意義重疊的部分,但彼此也存有微妙的差異。據《成實論》卷217 四諦品〉對八正道的「正思惟」定義如下:


是慧若從思生,名正思惟;以正思惟,斷諸不善,修集諸善,發行精進,從此漸次,出家受戒,得三道分:正語、正業、正命。(T32, p. 251c 18-21)


由上得知,正思惟的工作重點在於斷惡修善,以正語、業及命──戒行,為行善的開端。至於正念與定,則為後之項目。


 


菩提長老曾說:如理作理被注解作「作為正確方法的注意、在正確道路上的注意」。它被解釋作「與真理相符的心之轉向、思惟或專注」,也就是,注意無常為無常等等,……如理作意是解脫輪迴的根本原因,因為它會導向八聖道的修習。[3]


此外,菩提長老在八正道的開示中,亦將如理作意的意義納入正思惟(sammA saGkappa; right intention)的內容中,如說:要改變認知,需要的是所謂的「如理作意」。就像認知會影響思想,同樣地,思想也會影響認知。我們一般的認知,帶有「非理作意」的成份。我們通常只看事情的表面,從眼前的利益與需要來看事情,很少深入事情的根本或去探究其長遠的後果。要改正這些,需要如理作意——看到我們行為背後的意涵,探索它們的後果,評估我們的目的之價值何在。在探究時,我們關心的,不應是什麼是快樂,而應是什麼是真實。我們必須準備好且願意去發現真相,即便要以失去舒適為代價。這是因為,真正的安穩總是與真相在同一邊,而非與舒適同一邊。[4]


 


帕奧禪師


視諸行法為無常、苦、無我、不淨是觀禪的如理作意,這是高層次的如理作意。也有一些較低層次的如理作意,例如佈施、持戒與止禪的如理作意。相信業力果報也擁有如理作意。」[5]


在這裡,我要解釋如理作意(明智的注意)與不如理作意。當禪修者修行安般念時,若專注於自然呼吸的氣息,則他的作意是如理作意。當取相或似相生起時,若禪修者專注於它們,則他的作意也是如理作意。在觀禪中,若禪修者見到:「這是色」、「這是名」、「這是因」、「這是果」、「這是無常」、「這是苦」、「這是無我」,則他的作意是如理作意。然而,如果他見到:「這是男人、女人、兒子、女兒、父親、母親、天神、梵天、動物等。」那麼他的作意是不如理作意。一般而言,我們可以說:因為如理作意而使善法生起;因為不如理作意而使不善法生起。禪修之時,如果不如理作意生起,則五蓋或煩惱也必然會生起。它們是不善法,這些不善法會削弱定力或造成定力掉落與退失。」[6]


《阿毘達摩》中說,若無作意則心路過程不能產生;若無作意則沒有任何對象能在心中現起。……事實上是他們先有作意然後對象才出現於心中,然而因為作意太迅速,致使他們誤以為對象自動生起。[7]


然而多數禪修者不了解作意,唯有修行到名業處時他們才能了解作意。[8]


藉著『正念』與『正知』來說明適合於一切情況的修行方法,因為透過這兩種素質的力量,禪修者得以守護禪修的目標以及保持不間斷的如理作意。」[9]


 


印順法師《初期大乘》第五章,第二節,第三項:


《中部》《根本法門經》中,是分為四類的(南傳91-6):



依這部經說,


凡夫是於法起想,依想而起思惟。


有學沒有取相想,所以能知,但還有思惟。


阿羅漢與如來,如實知一切法,不但不起想,也不依思惟而知。阿羅漢與如來,是真能知一切法的。


在認識上,分別了凡夫、有學、無學聖者的差別。


 


 


(開仁整理)








[1] 《雜阿含經》卷15(366)(大正2101a)




[2] S.II, p.5




[3] Bhikkhu BANamoli and Bhikkhu Bodhi(1995), The Middle Length Discourse of the Buddha, p.1169.




[4] Bhikkhu Bodhi(2000),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pp.34-35. (香光中譯本,頁44-45)




[5] 《正念之道》,p.407




[6] 《如實知見》,p.94




[7] 《如實知見》,p.95




[8] 《如實知見》,p.96




[9] 《正念之道》,p.83。另外參考《清淨道論》,p.143(1)正念:念以憶念為相,不忘失為味,守護為現起。(2)正知:正知以不痴為相,推度為味,選擇為現起。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祝福別人快樂,沒想到…快樂先在我內心點亮!



 


祝福別人快樂,沒想到…快樂先在我內心點亮!


 


今天是111


看到一位道友在一同哼唱生日歌笑逐顏開時


才明白出家人也是人


也需要大家的關懷與祝福


因為這條出家的路很孤獨、也很孤寂


內心在修學的道上遇到了瓶頸或狀況時


也不懂該向誰透露與分享


所以往往都是用時間與毅力來度過這一切的


今日我有幸給道友寄上祝福


除了希望對方一切平安快樂之外


何嘗不奢望當自己需要關懷時


也相同的獲得對方的祝福呢?


然而,今天我看到道友開懷的心情


我竟然可以全忘了這種求以回報之心


反而感悟了原來祝福別人快樂


快樂卻先在我內心點亮


這不就足夠了嗎?


哈…


難怪有人會說


我們將手上的燈點亮時


照亮的反而先是自己…


不過


我還是由衷的期望


連自己的這一點光輝


都能全送給對方


讓任何與我有緣的眾生


快樂比我多


法喜也比我滿…


(開仁)


 


2011年10月30日 星期日

學習古漢語:〈試論中國僧人對訓詁學研究的貢獻〉摘要



 


〈試論中國僧人對訓詁學研究的貢獻〉摘要


──梁曉虹著,《佛教與漢語詞彙》,高雄:佛光,2001,頁5-50


 


 


一、


訓詁學即小學,有文字、音韻、訓詁學三類。但古代界限不定。


訓詁的任務為解釋字義。而訓詁學則賦予系統性整理。從為經學的附庸,演變到為一切古文作解釋。


 


二、


(一)翻譯佛典


指自從東漢起一直到北宋,約十個世紀,以梵文佛典為主要部分的印度佛典漢譯。


(二)中土撰述


指佛教傳入中土後,漢地佛教徒撰述的佛學著作的總匯。


 


三、


(一)隨文釋義注疏的勃興


對經籍進行解說,使其義著明而為人所識稱之為「注」「注解」「傳」「章句」「說」等。


(二)辨音釋義「音義」的發展


「音義」亦稱「音訓」「音注」「音釋」「音解」。指既注音又釋義,且兼校勘(文理、句讀、異文、變遷等)。佛教傳入,梵文經典的翻譯,佛經的「轉讀」「轉唱」等對漢語音韻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如四聲的發現、字母的產生、反切的成熟、等韻的萌生及韻書的出現等等,使魏晉迄隋唐漢語音韻學有長足的發展,為「音義」的勃興創造了條件。現存最早佛教音義專著為玄應的《一切經音義》,此書除引佛典外,還廣引古字、古辭、古韻等書,保留了一百多種古籍的片斷。之後,還有慧苑《慧苑音義》、慧琳《一切經音義》等。


(三)梵漢雙語字彙的濫觴


因佛經中存有大量的外來語,助於翻譯工作的梵漢雙語字典、外來語辭典就產生了。如寶唱的《翻梵語》、義淨的《梵語千字文》、全真的《梵語雜名》等。


(四)訓詁核心「雅學」的擴展


《爾雅》為最早的通釋語義的專書,故也影響了後代仿其體例,著作佛教的雅學作品,如周春的《佛爾雅》、楊柳官的《梵雅》等。


(五)《說文》派字書的新視野


在訓詁上取得最大成就的僧人,是遼代僧人,如唐、宋之際編寫成的《龍龕手鏡》,擴展了借形辨義、因形立訓的《說文》派學者們的視野,也為訓詁學的研究開創了新領域。


(六)史典掌故類書的擴展


應翻譯佛典與西土撰述增多,史家即仿效中國史家輯錄佛典,進行分門別類,故出現了類書性的典籍。如道世的《法苑珠林》、道誠的《釋氏要覽》、義楚的《釋氏六帖》等。


 


四、結論


豐富內涵的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相互影響。訓詁學為傳統「小學」的一個部門,它也必須為作為古籍文獻重要一部分的佛教典籍服務,因此訓詁學也稱為文獻語言學。而受中國固有傳統文化的中國僧人,自會以訓詁來治佛典,其結果乃擴展了訓詁的領域與發展。


(開仁.古漢語)


2011年10月27日 星期四

修學的過程遇到山窮水盡,怎麼辦才好?



 


 


修學的過程遇到山窮水盡,怎麼辦才好?


 


開仁.2011/10/27


 


    每次授課之前,或當中,或之後,從文義的思惟中,自心的受益真的好多。今天上到印順導師的一段話,感觸深刻,如《成佛之道(增註本)》(p.302)說:


 


在修學的進程中,有時會山窮水盡,無法再進,有的就中止退失了。但是菩薩的精進,現有的(體力、智力、財力、能力)力量,雖是可盡的,而內心的無限精進,卻是永不停止的。古人說:『哀莫大於心死』;承認失敗,放棄努力,是真正的失敗了!…在修菩薩行的歷程中,如由於力量不足而無法進行時,也應這樣的保持那前進的決心。


 


    偶爾都會碰到道友或學生問及一個問題就是:「修學的過程遇到山窮水盡,怎麼辦才好?」我今天分享道:


    不管大家現在是專心於研讀教理的學習,或是未來進入自修或禪修的領域,這個問題總是會碰上的。


曾有念佛學院的學生問我說:「學院這種上課模式,或是編講義、寫論文、找資料等的技巧等,幾年後自然就能熟能生巧。(聰敏者學得更快)再繼續留下來,真不懂還能學到什麼?」


當然也有到緬甸禪修過的道友跟我提及:「若在一個方法上修不上去,或停滯不前時,或看到周邊的朋友大家已經上路了,那該怎麼樣安頓自己才好?」


這兩種情況,就是導師所講的「在修學的進程中,有時會山窮水盡然而若不曉得怎麼去面對與克服它,自會造就「無法再進,有的就中止退失了」。其實,修學的歷程中,時順時逆,時好時壞,是正常的反應,自心不需為此而大起大落,因為它是緣起的緣故。


以讀書的經驗來說,我反問同學們:「大家都知道導師遊心法海幾十年,為什麼他不會覺得佛教的教理,來來去去不是談無常、苦、無我,就是說空說有…,有需要看這麼多嗎?難道導師不會疲倦或厭煩嗎?」不妨想想,三藏的文字當中,潛藏著世尊及聖者們無盡的悲智結晶,在這不會說話的文字當中,看者能否從中內正思惟,乃至如說修行呢?若能把這些正理的文字當成一次又一次的世尊為我在反覆開示與提醒,不斷檢視自己的三業大用,點點滴滴的感動,絕非來自於別人給予的肯定,實是因為確認自心二六時鐘沒有片刻遠離了正法律,如此持之以恆的耐力培養,誰敢說其中沒有功夫在呢?


另一方面,若了解三乘聖者無不由止觀修證而得,那麼對於種種業處的學習,方法的歷練,以及重複跌倒又站起來的精進,請問這難道不是在累積今生的解脫之因,或稱為波羅蜜(北傳稱資糧)嗎?過去沒有下過「種」,今生當然無法獲得「熟」與「脫」的驚喜。不過,想想我們比好多人還要幸運,因為得人身又聞法修行,難道也不值得慶幸而喜悅嗎?


導師說的好:「現有的力量,雖是可盡的,而內心的無限精進,卻是永不停止」,累了或病了,就要躺下來休養,一旦身心恢復過來,又拍一拍胸膛再度出發。內心對於正法樂欲的精進力,是自發性的動能,別人是給不到你,也無法跟你分擔個人內心苦惱的也。因此,修行莫太在意表面,或祈求獲得人家肯定的眼光,因為有求就有失,不是究竟的心態。理應要效法導師所說的「保持那前進的決心」,管它何時會成就,深信「因緣集成時,因果自然成」,就對了!


 


 


2011年10月26日 星期三

在家眾如何看待佛教的現象?



 


在家眾如何看待佛教的現象?


 


 


1:何謂加行?


 


1:是「加功用行」的簡寫。意思是「勤加修習」。


 


2:八關齋戒中,不坐臥高廣大床。對於樂淨天人下凡人間修行,佛陀了知而具悉供應。但我們凡夫不知,會出現他可以為何我不行的現象。該如何因應這種方便?現在天氣高溫炎熱不似以往,需吹電扇和冷氣消暑,才能靜心思惟。已受戒者吹電扇和冷氣屬不屬於犯戒呢?


 


2:除非我們有神通,才會知曉眾生是否是由天而來。凡夫無法辨別也無過失,只是若情況特殊而開緣,理應在適當的時機與在座的人說明,避免你所言的疑心產生。用於修行的設備,非純心享受觸樂而生放逸,應該是允許的。


 


3:佛法以少欲為本。比丘因私心蓄長財--犯戒;為眾生蓄長財--不犯戒,是這樣嗎?


 


3:佛教律制的傳統是「僧事僧決」,在家眾不宜以自己的角度來衡量出家者的違犯與清淨。(若有心出家,或已經出家,請私下再討論)


不過,無論在家或出家,持戒的精神,皆以「止惡行善」為原則。


光從表相很難確認行為的染或淨,俗人用固有文化的眼光來評鑑出家人,已見怪不怪,但若已成正信佛教徒,應具因果正見,繼續做我們身份該做的事即可。


您自己應很清楚,您所舉例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要完全了解出家領域的規範,還是及早剃頭來體會一下吧。


(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與《佛法概論》皆有談及在家與出家身份的責任歸屬,請詳閱。)


 


4:若有住持比丘以開展寺院弘揚佛法之名,販售紀念品蓄財擴增寺產,不僅救濟眾生也增建寺院,讓信眾往來參拜。出入也以進口車代步。這算不算犯戒呢?


 


4:聲聞戒縱使有開緣,按律藏來說,皆須「作淨」,就是要先對一位淨人說白,不得作「私藏想」。(出家內部的事情,因你是居士請暫且放下。)


菩薩戒雖重心(比較不重形式的說淨),受施的範圍也更為廣泛。但同樣的不能作「私有想」,或「滿足個人貪欲」為標準。


這種審定光靠表相是很困難分辨的事,所以有心兼顧律制者,自己應該要了解佛制規定,不能以我執(煩惱)主導在行事,造下雜染輪迴之因。


回答如上,從外表我們無法審核修行者是凡是聖,是淨是染。但觀察其身口意之行業,可略知其內涵之一二,然有正見的在家學佛者,不宜批評造口業,除非犯重戒者(應遠離之),否則深信因果絲毫不爽,不須讓自心煩擾,繼續做我們身份該做的事即可。(縱使施主知道某人不盡如法,但若能「染作淨想」,虔敬三寶,施捨功德一樣殊勝。)


當代佛教界的現象形形色色,難以一一辨明,然而出家基本的原則,應如《佛遺教經》所言,而在家基本的立場,可參考拙作《護僧的基本認知》。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小故事(二)



 


小故事(二)


 


我再講一個笑話給大家聽。


 


在印度,有一位教授在佛教大學裡教佛學。家裡請一位女傭人打掃家裡。這位女傭人,非常聰明伶利。有一天,教授沒有去上班,待在家裡。他就看到這位女傭人,怎麼用抹了地板的抹布,又用來抹桌子;抹了桌子後,又去抹佛桌,就是一布用到底。教授就跟她說:「妳應該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的布。」這位女傭人,就回答說:「教授,您不是瞭解佛法很深嗎?難道,您不知道無分別的道理嗎?」這位教授聽後,支吾以對。


 


其實,無論我們講無分別,或是講解脫,同樣的道理,是淺者見淺,深者見深。有人從字義上去著眼,有人會反求諸己,有的則用於檢視別人,…各取所需,也各自通達的。※開仁的開示錄


2011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學習「古漢語」(一)




 


辛嶋靜志(Karashima)《妙法蓮華經詞典》之〈前言〉


──東京: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2001


 


本書特色:


【附錄】


(一)不知名翻譯編入羅什譯的部分詞典,


(二)《薩曇芬陀利經》詞典,


(三)羅什改譯《添品妙法蓮華經》詞典;若再結合作者之前《正法華經詞典》,即將漢譯所有《法華經》詞典就完整了。


 


【方針】


選用(一)口語表現,(二)佛教詞,(三)音寫詞;並註解。


每個詞條均對應Kern-Nanjio校刊梵本與竺法護《正法華經》之相關詞彙;並加英譯──以Leon Hurvitz “Scripture of the Lotus Blossom of the Fine Dharma為主。且若有不同於Kern-Nanjio處會作標記。


 


【參考】


重視中古漢語研究成果。並參考古今各種譯註,但現代譯註均受到日本傳統解釋之影響。


 


【遺憾】


作者覺得本書還有做到更嚴謹的空間。


 


【目的】


此書非機械所作的索引,而是包含了眾多筆者對《法華經》的解釋的書。


 


【動機】


Oskar von Hinuber教授的啟發,萌起編輯專部專經的專用詞典。


 


(開仁.古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