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中國僧人對訓詁學研究的貢獻〉摘要
──梁曉虹著,《佛教與漢語詞彙》,高雄:佛光,2001,頁5-50。
一、
訓詁學即小學,有文字、音韻、訓詁學三類。但古代界限不定。
訓詁的任務為解釋字義。而訓詁學則賦予系統性整理。從為經學的附庸,演變到為一切古文作解釋。
二、
(一)翻譯佛典
指自從東漢起一直到北宋,約十個世紀,以梵文佛典為主要部分的印度佛典漢譯。
(二)中土撰述
指佛教傳入中土後,漢地佛教徒撰述的佛學著作的總匯。
三、
(一)隨文釋義注疏的勃興
對經籍進行解說,使其義著明而為人所識稱之為「注」「注解」「傳」「章句」「說」等。
(二)辨音釋義「音義」的發展
「音義」亦稱「音訓」「音注」「音釋」「音解」。指既注音又釋義,且兼校勘(文理、句讀、異文、變遷等)。佛教傳入,梵文經典的翻譯,佛經的「轉讀」「轉唱」等對漢語音韻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如四聲的發現、字母的產生、反切的成熟、等韻的萌生及韻書的出現等等,使魏晉迄隋唐漢語音韻學有長足的發展,為「音義」的勃興創造了條件。現存最早佛教音義專著為玄應的《一切經音義》,此書除引佛典外,還廣引古字、古辭、古韻等書,保留了一百多種古籍的片斷。之後,還有慧苑《慧苑音義》、慧琳《一切經音義》等。
(三)梵漢雙語字彙的濫觴
因佛經中存有大量的外來語,助於翻譯工作的梵漢雙語字典、外來語辭典就產生了。如寶唱的《翻梵語》、義淨的《梵語千字文》、全真的《梵語雜名》等。
(四)訓詁核心「雅學」的擴展
《爾雅》為最早的通釋語義的專書,故也影響了後代仿其體例,著作佛教的雅學作品,如周春的《佛爾雅》、楊柳官的《梵雅》等。
(五)《說文》派字書的新視野
在訓詁上取得最大成就的僧人,是遼代僧人,如唐、宋之際編寫成的《龍龕手鏡》,擴展了借形辨義、因形立訓的《說文》派學者們的視野,也為訓詁學的研究開創了新領域。
(六)史典掌故類書的擴展
應翻譯佛典與西土撰述增多,史家即仿效中國史家輯錄佛典,進行分門別類,故出現了類書性的典籍。如道世的《法苑珠林》、道誠的《釋氏要覽》、義楚的《釋氏六帖》等。
四、結論
豐富內涵的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相互影響。訓詁學為傳統「小學」的一個部門,它也必須為作為古籍文獻重要一部分的佛教典籍服務,因此訓詁學也稱為文獻語言學。而受中國固有傳統文化的中國僧人,自會以訓詁來治佛典,其結果乃擴展了訓詁的領域與發展。
(開仁.古漢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