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瞋他有何益,自他增憂苦!



 


瞋他有何益,自他增憂苦


 


自身的失敗,決不單是為了他人的損害破壞,主要還在自身的不健全。換言之,自己才能損害自己。古人說:『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日之患』。眼前的受損害,受冤曲,在自己如法的進修中,沒有不被了解而恢復的。唯有自己不向上,到死而德業無成,才是可憂慮的。


 


依佛法,不要說一日之患,就是一生的冤抑[1],屈辱,犧牲,在無盡的生死過程中,這算得什麼?唯有不能趣向佛道,永遠在生死中頭出頭沒,才是可悲哀呢!所以不應該瞋忿報復,而應該安忍。


 


向怨敵瞋忿報復,並不就是恢復已受的損害。不忍而瞋忿報復,徒然使自己與他人,增長種種的憂苦。向他報復,他當然受到憂苦,而自己瞋心發作,身心煩躁不安,有時會不顧一切,造成更大的錯誤,招致更大的損害。


 


以怨報怨,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所以說:「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2]


 


(摘錄: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297-298)








[1] 冤抑:猶冤屈。 東方朔 《七諫‧怨世》:“獨冤抑而無極兮,傷精神而壽夭。”(《漢語大詞典()》,p.457)




[2]1)《出曜經》卷16(大正4697a:「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不可怨以怨者,是時世尊告諸來會:「吾自追憶無數劫已來,怨能息怨?人身難得,佛世難遇,猶如憂曇缽華時時乃有。難得為人,出家學道亦不可果。汝等已得人身,諸根不缺,堪任受化,何為於正法中共相諍競?」是故說不可怨以怨,終已得休息也。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者,夫人行忍,寂默為首。聽彼已報,聞彼罵已,還以罵報,如是之比怨終不息。弱名忍強,亦名為勝,是故說行忍得息怨,此名如來法也。」


2《大智度論》卷5大正2596a14-16):「復有入音聲陀羅尼,菩薩得此陀羅尼者,聞一切語言音,不喜不瞋;一切眾生如恒河沙等劫惡言罵詈,心不憎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