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讀書筆記(二):「分別法相的佛學者」的緣起義



 


 


讀書筆記(二):「分別法相的佛學者」的緣起義


 


《成佛之道(增註本)》:「上面說到過的十二緣起說,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這不過是煩惱起業,業感苦果的說明;說明了生死的無限延續,並非神造而已。就是部分的分別法相的佛學者,也每每如此。如真的這樣,這不過是緣起的世間正見,怎麼能解脫生死呢?」(p207)


 


上述所謂的「分別法相的佛學者」,就筆者的解讀,也許即指《解深密經》對「依他起相」及「生無自性性」的定義來做論究的。如經云:


 


《解深密經》卷24 一切法相品〉:「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CBETA, T16, no. 676, p. 693, a19-21)


《解深密經》卷25 無自性相品〉:「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CBETA, T16, no. 676, p. 694, a18-20)


 


自己沒有唯識的專長,但對其歡喜信受。由《阿含經》所認知的緣起理則,是得法住智的鐵則,然以此基礎來閱讀《解深密經》的「依他起相」(即緣起)時,不斷思索為何其但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流轉說,缺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描述?[1]而「圓成實相」即指離偏計執所顯的真如,更不可能涉及此還滅相的說明。所以,當憶起《成佛之道(增註本)》(p207)的說明時,才明了《空之探究》所說的「大都著重依緣而生起,忽略依緣而滅無」的說明。[2]


 








[1]《空之探究》:「依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闡明生死的集起;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顯示生死的寂滅──涅槃。緣起是有為,是世間,是空,所以修空(離卻煩惱)以實現涅槃;涅槃是無為,是出世間,也是空──出世間空性。」(p8)




[2]《空之探究》:「佛教在部派分化中,雖一致的宣說緣起,卻不免著相推求,緣起的定義,也就異說紛紜了。大都著重依緣而生起,忽略依緣而滅無。不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固然是緣起;而「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還是緣起。」(p224~225)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佛書,應​該要這樣讀,才對!」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76-78)


 


我研究的重點是重在根本,假使你們請我講唯識學,我是講不好,但若講唯識的「基本」思想,我倒是知道一些。我讀書還有中國人的習性;讀書貴識大體。我現在寫作,也要引證,那是適應這個時代罷了!


 


我們研究佛法,當然要看古代的書,印度翻譯的經論,中國古代的註解。第一步,要讀懂他講些什麼,但這是不夠的,孔子說:「溫故知新」,我們不是看古典的書,不只懂了就好,那就停止了,永遠不進步,你要從「溫故」中、從古典中,要有一種新的了解。當然不一定每一個人看書,就能寫出心得,而且寫出來的心得,不一定是正確的,也不一定要去發表,你放在心裡,只是你看書的感受。這樣研究,我們佛法才能進步,才能發揚起來。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從前怎麼講,我還是這麼講,一點不錯,一點不錯算得了什麼?「沒有進步了」。這個世界永遠在變,諸行無常,你停止了,就等於退步,學問也是這樣。


 


諸位讀書,有的人不會讀,死讀,死記,老師這麼講我也把他記下來,將來我好照著講。假如研究學問的話,這樣連入門都談不上,豈止沒有進步而已。我們讀書的時候,要有點新的領會,最初看書的時候,有一點自己的想法,後來知道自己想錯了,知道錯,就是進步了。假使三年以前以為這樣,到現在還是這樣,說明你沒有進步。我們一定要自己時常想,使理由更充份,這個地方錯誤在那裡?我們在不斷的糾正過程當中,不斷的糾正我們認識上的錯誤,那麼對佛法的認識就越來越正確,越來越有好的貢獻大家。所以,我們要培養溫故知新的精神,不僅是看懂,記住,會背會講。


 


另一點,佛法是宗教的,我們學了以後,你覺得這個理論在你的心裡起些什麼作用?有沒有一點用處?佛法總是要我們減少煩惱,叫我們增長慈悲心,叫我們對佛教有熱心,來護持聖教;覺得眾生非常苦惱,應該如何救度……。假使我們學了這些,學了以後,自己不起這些觀念,那是你純粹在書本子看見些「概念」,沒有變成自己的。


 


不必談真正的修證,即使我們在研究學問,或是幫助佛教,從事福德事務,我們也要時常用佛法來指導自己,把佛法的基本原理時常放在心裡,時常拿來指導自己,警策自己,那末雖然深的沒有,至少對自己仍有點好處。如果你越學越煩惱,一天到晚苦苦惱惱的。或者你學了自己覺得了不得,瞧不起人,看看師父、師兄、師弟都不如我,那你這個人就越來越增加困惱。真正學佛的人,要諒解人家的苦痛,要用佛法來熏陶自己,應該時常在佛法裡改變氣質,向來時常發脾氣,脾氣慢慢少發了,向來懶懶的不肯做事,慢慢肯發心了,這至少就有一點好處了!佛法究竟是宗教,不是世間的知識,希望諸位在學習當中,不要忘了這點,忘了這點,就與研究世間的學問一樣,變成非佛教的。即使你研究得很好,寫了幾大部書擺在圖書館裡,仍不得用處。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生活小品(六):善知識



 


 


生活小品(六):善知識


開仁2012/3/26


甲:如何辨識善知識?


 


乙:經論或書上已分析過的條件今不重說。在此想分享的是,佛是自覺覺他的圓滿者,若我親近的善知識(無論是人或是文字等),能不斷提高我的自覺力──自覺那些習氣尚未對治,那類煩惱還沒修正,那種行為偏離了三學…,幫助我覺性提升者,應是善知識。其次,在覺他方面,也讓自心萌起無我分享的主動性,讓眾生也獲得相同的甘露法雨。相反的,若發現所親近的人,讓自我膨脹越深重,排他性越強的話,應當遠離。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鴻鵠比孔雀自在



 


鴻鵠比孔雀自在


 


《別譯雜阿含.2經》卷1:「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孔雀雖以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外形雖有美儀容,未若斷漏功德尊。(CBETA, T02, no. 100, p. 374, b2-5)


 


 《大智度論》卷31 序品〉:「如偈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鴈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CBETA, T25, no. 1509, p. 84, b7-9)


 


想想,出了家的人,真的有獲得這般自在了嗎?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生活小品(五):直質



 


生活小品(五):直質


 


最近上課預習到《解深密經》之五事具不具足的內容時,


受益很大。


溫故知新有關「直質」一詞,


想想自己──


 


在道理方面:


對於看不懂的教義,


釐不清的思路…


自心有沒有淨信如來所言的實語…


還是滿懷自取見而尚沾沾自喜以為是理性的思辨嗎?


 


在生活方面:


對於人際之間的虛偽,


分不清誰對誰錯的是非際遇…


依舊滿懷自取見而尚自視過高以為是超然的清白嗎?


 


…慢慢發現,


學佛修行難怪如此重視「直質」的人性。


因為若心中存有絲毫想獲取人家的肯定與掌聲,


往往這類人無法覺照自心的生滅現象,


口說、身行、意念所泛起的盡是與三毒相應,


外表看起是何等的精進與賣力,


實質上求不得苦不曾遠離過自心半步。


 


患得患失的心境更是讓自心偏離了三學,


這種生命有什麼快樂可言?


少了掌聲的夜晚,


孤寂時我還能法喜充滿嗎?


 


「直質」的心,


絕不會在文字中隱藏著染著與不捨,(有也瞬間驚覺)


更不會在言說中期盼眾生在自己身上產生愛染…


那天看到文殊經典有個淫女對文殊說:


正見煩惱本淨,於煩惱得脫,所以眾生於我身不再起欲念。[1]


這才明白原來古德言「相由心生」的意義,在此。


無我的道理,在「直質」人的心中,


肯定會主動歡喜承擔能消磨自取見等的付出。


至今我才感悟到「直質」的根性,


對於修學聖道原來如此的重要。








[1]《大莊嚴法門經》卷2:「是時城中一切王子。大臣長者居士子等。見金色女心住寂滅。皆捨染心五根清淨。具諸慚愧無復煩惱。時文殊師利。見此大眾於金色女無染心已。問金色女言。汝今煩惱置在何處。令諸王子乃至居士子等不生染心。金色女言。一切煩惱及眾生煩惱。皆住智慧解脫之岸。如如法界平等法中。彼諸煩惱非有生非有滅亦不安置。我如是知如是正見煩惱體性。」(CBETA, T17, no. 818, p. 829, a26-b5)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生活小品(四):善巧




 


 


 


生活小品(四):善巧


開仁2012/3/17


看經論時常會看到「善巧」這個用語,


而這又與度生有密切關係…


在學院報告,或在說法當中,


我該怎麼樣學到聖者的「善巧」?


於是有的人,各顯神通,


用投影啦,用表格囉,


也有用生活妙喻、冷笑話喔…


上週在講課時,靈感突來,


直覺得:


能啟信眾生,能讓對方生起信、解、行…(證?)


才是說法及報告的「善巧」吧?


要啟動人心的話語,


當然基本要求就是對我所說的內容,


自己內心得願意先信受之(奉行或如所說行在後…)


或肯定這如來與聖者的開示施設,


必有其深遠的隱藏意義…


如此,


因為我們淨信它、思惟它…


讓這法界等流的語言施設,


穿透進我們無始堅牢的無明窟居,


讓正法聞熏習的良性細胞,


滋潤密藏心底的三善根,


給這些善根茁莊的因緣,


相信「習成性」、「性成習」,


轉凡性為聖性,改凡習為聖習[1]


自然地,點滴地…由於直心的流露──敬向三寶,


心智的湧泉會泛起漣漪,會受到鼓動…


再深的道理,再平凡無味的比喻,


再豈淡如水的一席話…


其實也有辦法感動人心。(至少已感動了自己)


反則,一心但求趕快解除報告的束縛,


說法有敷衍心態,或不真誠的話,


我想,縱使妙語如珠,觀眾也笑倒在地,


但不懂有什麼聞法功德可言也?








[1] 部派論師有所謂的「白法習氣」哦!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讀書筆記(一):「含渾」是何義?



 


 


讀書筆記(一):「含渾」是何義?


 


開仁2012/3/15


 


一向以來,我很珍惜自己眼前的善緣,所以皆盡我所能的付出,而且無怨無悔。有的人很不喜歡嚴格的師長,說管東管西,沒有自在…。其他的不說,若在我好樂的法義上,有嚴格的師長在給我不斷指引,我絕不會覺得繁鎖或麻煩,為真理而求,怕什麼?也因此,我常說十來年一直能在福嚴修學,跟著超級偶像印公導師的座下在學習,有什麼比此更幸福的呢?


 


此外,由於全世界研讀導師著作的人非常多,所以大家都說「導師怎麼說」,好像其本身就是導師的化身似的…,說的臉不紅地…。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呢?因為我身處福嚴這十來年,由於問題很多,因此院長曾親自帶過我好幾次親見導師請示著作中的真義,縱使到目前教書為止,舉凡遇到值得研考的用語或內容,我都會請問院長,畢竟院長1985年就隨導師出家,親近導師的時間長,也深入導師的著作,不向院長確認定義,不就虧很大嗎?能從疑問中釐清導師的心意,我覺得就是身在福嚴最珍貴的福報啊!


 


我上週又請示了院長一個用語,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成佛之道(增註本)》(p360):「今依龍樹論而抉擇貫通。『小乘弟子鈍根故,為說眾生空。……大乘弟子利根故,為說法空』。『不大利根眾生,為說無我;利根深智眾生,說諸法本來空』。大小乘經,確是明顯如此的。但這不能說聲聞弟子沒有法空,因為,『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是二種說法,皆入般若波羅蜜相中。以是故佛經中說:趣涅槃道,皆同一向,無有異道』。這明白說破了:眾生空的無我與法空,只是說明的顯了一些,或含渾一些,其實都是般若正觀,一乘一味的解脫道。」


 


《成佛之道(增註本)》(p361):「依《中論‧觀法品》的開示,雖廣觀一切法空,不生不滅,而由博返約的正觀,還是從無我我所悟入。這正是生死的癥結所在,出世的解脫道,決不會有差別的。不過根機不同,說得明了或含渾些,廣大或精要些而已。」


 


當我在上課讀到這兩段文時,我腦海立即就對應起來,整理如下:


無我:含渾。精要。


  :顯了,明了。廣大。


 


大體上對於這些內容在理解上沒問題,就是對「含渾」有些不解。後來當看到《思想史》時,也有類似的分法,如下:


 


《印度佛教思想史》(p132~133):「對於這,龍樹也有良好的通釋,如『智度論』說:「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佛法」並不是不說法空,如『智度論』所說,三種法門中的「空門」。「佛法」只是「多說眾生空」而已,如『大智度論』卷二六(大正二五‧二五四上)說:「不大利根眾生,為說無我;利根深智眾生,說諸法本末空。何以故?若無我則捨諸法」。「佛法有二種說:若了了說,則言一切法空;若方便說,則言無我」。依龍樹論意,說無我,說一切法空,只是應機不同;說得含渾些,說得徹底些。」


 


繼之就再查明《漢語》的意思:


 


【含渾】籠統;不明確。 魯迅 《書信集‧致周茨石》:“報上的記載,也無非是‘慘不忍睹’一類的含渾文字,所以倘有切實的紀錄或描寫出版,是極好的。” 茅盾 《虹》五:“這是脫口而出的爽爽快快的回答;是含渾的,然而塞絕了一切追詢之路的回答。”


 


問題就來了,聲聞的無我,怎麼會「籠統;不明確」呢?想想,其實內心有個底了,但還是請班長拿書去向院長確定怎麼解較好?因藉故讓學生親近院長,否則大家不敢去問法…。院長請班長代話給我說:「如果將『含渾』與『精要』擺在一起,中文語意有點矛盾」,最好莫擺在一起談。我想了想,可能學生沒表達好問題之所在,所以再寫mail給院長,於是院長就慈悲答覆如下:


 


略答如下:【如果將「含渾」與「精要」擺在一起,中文語意有點矛盾】


 


※含渾,有籠統、不明確的意思。


 


(一)如依《成佛之道(增註本)》:眾生空的無我與法空,只是說明的顯了一些,或含渾一些,其實都是般若正觀,一乘一味的解脫道。


1、說眾生空的無我:說得含渾些。---其實不能說聲聞弟子沒有法空。


2、說法空:說明的顯了一些。---------若了了說,則言一切諸法空。


 


(二)如依《成佛之道(增註本)》:廣觀一切法空,不生不滅,而由博返約的正觀,還是從無我我所悟入。不過根機不同,說得明了含渾些,廣大精要些而已。


1、無我、無我所:說明含渾些。-------說明精要。【其他都沒問題,但此處如果將「含渾」與「精要」擺在一起,中文語意有點矛盾】


2、一切法空:說明明了些。--------------說明廣大


 


 (三)如依《印度佛教思想史》:「依龍樹論意,說無我,說一切法空,只是應機不同;說得含渾些,說得徹底些。」


1、無我、無我所:說明含渾些。


2、一切法空:說得徹底些。


 


我當然明了院長的意思,所以也敬答如下:


 


非常謝謝院長的詳細辨明,學生同意院長的解釋。

無我、無我所:說明含渾些。-------說明精要

其實,學生有個想法就是:

1
、說得含渾些。--其實不能說聲聞弟子沒有法空。
2
、不過若約菩薩由博返約的入實相而言,無我、無我所,--其實是精要的部分。(共般若)

這樣院長覺得還是不通嗎?或盡量不要這樣解釋?


 


此時院長就撥內線跟學生討論,若如我所言就沒問題,只是若要做類似表格而擺在一起的話,較不易讓人理解。


 


我就是每次如此,不管自己在預習當中發現問題,或授課中有不確定的部分,就不恥下問,我覺真理要明確,目前有師長能請益為何要害怕面子問題,擔心被念呢?眾生皆依我們(出家眾)的言行舉止在修學,我們對於所理解的佛法,或所體悟的經驗,有師長給我們審核,是很有福報的善緣啊!我珍惜在福嚴的日子,也期望對導師著作中的「任何一句話」,都能從師長的確認下而弘化出去,莫重蹈「望文生義」之過失…。(還一直強調這是導師的原意,真是的…)


 


我覺得讀書要讀得懂,然後也要能確認作者的原義,或佛說的真義,我想讀書是件很快樂的事才對。…日後有空再分享其他的討論。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拿到了藥方,別忘了按照指示服藥!



 


拿到了藥方,別忘了按照指示服藥!


 


 


據佛陀的傳記中記載,佛陀在世的時候,竹園林(古印度地名)有一位比丘得了天花,全身長滿了膿皰,朋友們都不願和他在一起,他只好住在寺院外面的一間破舊房裡。這時,佛陀沒有向任何人聲張,自己一人悄悄來到他的住處。比丘非常地感動,他想起身給佛陀頂禮,但因非常虛弱,動彈不得。


 


佛陀用他那具福之手,親自把比丘滿身的膿瘡洗得乾乾淨淨,然後從自己的頂髻上發出一束白光,照射在病人身上。刹那間,他所有的疼痛和病根都消失了。


 


佛陀問比丘道:現在你肉體的痛苦感覺消失了嗎?比丘一邊向佛陀頂禮一邊說道:向佛陀醫王頂禮!我肉體的苦痛和病根全都沒有了,可是我心裡的病根卻還沒有去掉,為了治療這個心病,請您給我傳授佛法吧!


 


佛陀聽了比丘的話,非常高興。就給他傳授了佛法,使比丘獲得了永恆的幸福和安樂……


 


雖然佛陀早已離開了我們,再也不能親自為我們講授佛法,但是,只要有堅定的信心,他所講授的佛法就永遠不會離開我們 因為佛法已經成為醫治我們內心痛苦的良藥。佛法的每一個詞語,都能夠使我們的心境得以改觀,應該相信,它對消除我們所遭遇的痛苦和不幸是極為有利的。(網路流傳)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印順導師心目中有兩本書是『特別談修行』的!



 


 


印順導師心目中有兩本書是『特別談修行』的!


 


厚觀院長《印順導師佛學著作述要》 p.235


 


有的人認為導師只重學問,不講修行。有一天我就請教導師:「有人這樣說,您老人家有沒有什麼表示?」


導師說:「他們不看我的書啊!我的書都不看,或者有看沒有懂,當然誤解了。」


 


我再請教導師:「在您的心目中,有哪幾本是特別談修行的?」


導師說了兩本,一本是《成佛之道》,第二本就是這本《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在本書中,不論你是要修般若,或者是修淨土,或是修《華嚴》、《寶積》種種,這本書都有非常精闢的解說。


當然,在其他的,比如《妙雲集》也有很多,很多地方都有。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生活小品(三):欠缺了什麼?



 


 


欠缺了什麼?


 


在無盡的生死中


今生有幸忍耐地用心修學佛法七年、十來年


這算得什麼長久之苦啊


我每次預習講義若沒閱足三遍,實在無法找到不足及補充的地方,


只怪自心散亂與專注力淺但,眼酸也要勉力繼續看,


因為我在字裡行間,看到導師為「辨正」而賣力的考究


我連看懂都沒耐心,又怎麼建立起這累積福慧的耐力呢?


以前我求來的佛學院修學的日子,我過得很法喜,


因為有長輩花心思、耗體力地給予我們成長的助緣,


天天雖然壓力不曾中斷,但內心踏實無比,


想想,無盡的輪迴已不厭其煩了,這幾年的被K、被迫著學,


算得了什麼啊?更何況我想成為人天師範


現代人欠缺忍耐的自覺,嚴重少了求法的大願,


更不懂得反省無始輪迴的可怕,再順著習氣來生活,


你會有解脫的一天,真是「沒有天理」啊!


我到現在依然赤誠地、認真地閱讀佛法的內容,


我知道這對我的法身慧命有意義,


為何稍微累了,眼酸了,就要喊苦呢


提起精神來,管它眼瞎了,管它累了,


誓不把「辨正」的能耐學會,死不罷休


上路吧。


要中途放棄的,祝你一路「好走」。


若干年後,希望彼此再見時,


看誰比較有「佛門龍象」的樣子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