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己快樂的方式
兩週前,我在學院自己監督期中考的進行。偶爾走到同學的身旁看看,不到十來分鐘,走過一位同學的座位時,他小聲說:「老師,我要交卷。」我問說:「怎麼那麼快?」他雙眼帶著激動的情緒,把考卷就直接遞給我並說道:「老師,您看看就會了解。」然後他就走出教室了。
我知道同學間有事發生了,所以慢慢走回講台,沒說什麼就看同學寫了什麼,果然是跟後座的同學有些誤會,寫道「我要證明給某位同學知道,在這裡修學,分數不是那麼重要的,人品才是僧教育的核心…。」當然不想影響大家,我就靜靜坐著。
再過十分鐘左右,後座的同學就接著把已作答的小部分也交給我,並說:「老師,我寫完了。」我不清楚來龍去脈,當然也就不動聲色地繼續關心在場的其他同學的情況了。
時至晚課過後,首位一點都沒作答的那位同學來找我,進房就頂禮懺悔,眼淚流於眼角邊,我請他坐下來,並問說:「同學,怎麼了。」於是,他就把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我,並說出這一年多來對另一同學的關懷,希望幫助他度過這幾年的修學,更重要是幫他把習氣改掉。下午在考場的舉動,實際上也讓後座的同學慚愧了自己的習氣影響了這位道友,所以兩位下午原來在考場外已把煩惱解決了。只是很對不起老師,特地來求懺悔。
我笑說:「好啦,沒事就好。這次期中考,兩位都不算分數,當請假。期末考好一點即可。」他也安心地拜謝而離開了我的視線了…。約一小時後,另一位也來懺悔,此事我也就此擱下了。
在人性的立場而言,我這種同理心肯定是會獲得認同與嘉許的,不過,我內心實有許多感觸不想全告知這兩位同學的…。
我們已經是出家人,思想與行為一定要革新過去的習慣性,言行舉止,代表的就是僧眾,所以一切皆須謹言慎行,否則讓人對僧寶失去信心,影響了三寶的住世形象而不自知。如果我要念這兩位同學,我大可告知他們:「家有家規,考試就是你選擇來念書的責任,縱使有任何的情緒與起伏,不能帶到考場來,個人的舉動,不能隨意影響大眾,這是『任重道遠』的表現,是『以身作則』的試範。彼此雖然考前有些狀況,但要清楚一旦進入考場,就要盡全力把所學的表達讓師長了解,把情感擺一邊,正法擺中間。…」
經典上有說,我們出家人就是要念念思惟:「我所作所為,是否是聖者所歡喜的行為?」若不是,就該制止不該讓它任意左右我們的生活,把自己無始的習俗,勇敢地一一改變,慢慢地我們才可能進入聖者行列的啊。出家是一種教導你看清人生的教育,是存有自發性追求真理為目標的生活,當然,如果當初選擇出家的決定並非出於自願,那就得面對許多內心俗染與佛法矛盾的煎熬了。
以前我不懂出家的生活中有什麼快樂可言?但院長曾透露:「雖然學生進出來去自由,倘若我在法中得不到喜悅,怎麼能辦學下去,怎麼可以提起心力再研究下去呢?…」另一位師長則言:「我的觀念或報告,僅是讓別人了解我在想什麼,而不是讓別人認同我,這變成很輕鬆。…也許課程內容吸引不了你,或你的興趣未開展,所以確認自己的興趣,以此作為入口處,將相關的課程納入成為興趣的資源。…」雖則說我甚少有天天歡笑的快樂(其實笑太多也滿累人的,微笑就夠啦),但我每天躺臥準備入眠時,我還是很感念自己有福報又過了充實的一天,每次有不如理的思惟生起時,都一定自責地說:「對不起佛陀,對不起菩薩。…」我想,這也算是自己快樂的方式吧?(問心無愧?)
無怨無悔這句話可以通感性面,也通理性面。說來容易做時難啊!不過,我想,只要所做的一切,能照顧好自己的身份與責任,形式偶爾有些不同,其實也無傷大雅的,你說對嗎?
(開仁,2011/11/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