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慈鑒:
師父好,知道您忙,仍不得不叨擾您.
您在上佛教史時說:"提婆達多已修得暖位"
請問:
1、四順抉擇分善根的暖位定義是什麼?功用是什麼?現起何種相?特徵是什麼?什麼是他生起的近因?
2、另一個納悶的疑問是:
有"觀"的法門,教我們觀色聚及心的剎那生滅,認為這樣可得壞隨觀智----等,那麽現代的科學家醫學家他們也可以透過儀器的精密,見到細胞染色體,夸特----等極細微的物質剎那生滅變化,和合,為何他們不能有智慧的體證呢?主要的"key point"在哪裏呢?
請師父釋疑,謝謝!
答:
1、提婆達多已修得暖位,如《大毘婆沙論》中所說:
在《大毘婆沙論》中稱說「順解脫分善根者,謂種決定解脫種子。」意謂著修行者若能順利的獲得此善根,則決定種下解脫的菩提種子。然而,這「解脫種子」的意義到底又是什麼呢?《大毘婆沙論》卷7說:
問:誰決定能種此順解脫分善根?答:若有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隨起少分施、戒、聞善,即能決定種此善根。若無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雖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能種此善根。
由此觀之,其要求此順解脫分善根者要先具備「欣求涅槃,厭背生死」的「增上意樂」,否則縱使多分修善法亦無法種植此解脫種子,換句話說,增上意樂的意義其實就是出離心。
在《大毘婆沙論》卷176稱謂已種順解脫善根名為「逆流者」,同時說明若無此善根,雖然勤修「布施、持戒、修定」三福業,亦無法跳脫五趣流轉之苦。反而強調說:
若諸有情或但惠施一摶之食,或唯受持一日夜戒,或乃至誦四句伽他,或須臾間修定加行而能種殖(植)順解脫分善根。由此後時,雖因煩惱造作種種身語意惡行,或作無間業,或復斷滅一切善根,乃至身中無有少許白法種子,墮無間獄受種種苦,而得名為住涅槃岸,以彼必得般涅槃故。
在有部論師的看法得悉,種植此順解脫善根是必得涅槃的保證,因為若擁有此善根,縱使因煩惱造惡業──甚至於無間業,斷滅一切善根──甚至於身中無有少許白法種子,墮惡趣受苦,可是卻因為具備此善根,所以依然可以名為住涅槃岸。論師為了讓人更能體會其內涵,還舉了兩個譬喻:
第一喻,如說:「如釣魚人以食為餌,置於鉤上,著深水中。有魚吞之,彼魚爾時雖復遊戲,或入穴中,當知已名在彼人手,不久定當至岸上故。」論師以此來說明:「寧作提婆達多(Devadatta)墮無間獄,不作嗢達洛迦遏邏摩子(Udraka RAmaputra)生非想非非想天。」因為提婆達多雖然造了三無間業,斷諸善根,墮無間獄受苦,可是因為他曾修得順決擇分(四善根)的煖善根,因貪著名利而退墮,如卷6說:「依未得退說頂墮言。提婆達多已修得煖,不久得頂,著名利故還退失煖;復斷善根,於頂應得而不得故,說名頂墮,非已得退。」也因此,提婆達多雖從因煩惱退失順決擇分,卻因為還有「順解脫善根」的緣故,所以依然會在人壽四萬歲時得獨覺菩提。至於嗢達洛迦遏邏摩子雖修種種禪定,死後得長壽的天樂報,卻因缺乏「順解脫善根」,因此佛不記說他何時他才會得解脫。論師由此總結說:「雖住苦行林中而名順流者,雖處五欲境界而名逆流者。」成為修行解脫的理想標誌。
第二喻,主要比喻有人遣送或攜帶著「金器」與「瓦器」時,因不謹慎而跌破二器,外人因他但婉惜「瓦器」而覺得納悶,此人卻回答說「金器」破了可以修復,可是「瓦器」則無法修補,所以才會對「瓦器」覺得可惜。論師以此來說明猛喜子(或嗢達洛迦遏邏摩子)因「不種順解脫分善根故,雖離八地染生有頂天,而終墮惡趣,未期解脫,如彼瓦器破已不收。」所以,由此得知「未種順解脫分善根者名為順流,已種順解脫分善根者名為逆流」的緣故。
外人接著追問說順解脫分善根在有情身中的相狀微細,修行者如何辨識已種或未種此善根呢?論師回答說「以相故知。」並繼續說明「若聞善友說正法時,身毛為豎,悲泣流淚,厭離生死,欣樂涅槃,於法、法師深生愛敬,當知決定已種順解脫分善根;若不能如是,當知未種。」換句話說,若已植順解脫分善根的有情一旦聽聞到正法時,身心會引起震撼,毛豎流淚,堅定「厭離生死,欣樂涅槃」,對正法與善知識深生愛敬,由此可以確定此有情已種順解脫分善根。並舉出有人播種生疑的例子,來反證已種善根者得相決定,不再猶豫。這裡的相貌,與《大毘婆沙論》卷7所說「有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為決定種此善根相呼應。
又關於暖位的種種內涵,若約修觀後所起功德來說:「得煖者,如吞鉤魚,已得決定涅槃法故。…(得頂者)能畢竟不斷善根」,這即是《俱舍》後學等所言的:「煖必至涅槃,頂終不斷善」之說。其次,上文還提到除了觀四諦外,行者於煖位特別好樂觀「五蘊」,於頂位則樂觀「三寶」。
對煖位,有部論典曾說:「諸煖法雖緣四諦,而從多分說厭行俱,以起彼時,蘊相多故」,所以觀五蘊的目的,是於三界多起厭離心。這似乎表示了初入修慧中的習學,厭離作意的常常串修是行者首要的一門功課。如何?因從契經常言「依厭離染,依離染解脫,依解脫涅槃」的聖道修行次序過程來看,位居先行的厭離──於諸有起厭逆想的作意若不生起(或不能保持),則煩惱常起現行,處處染著,即無法確保行者順利的在聖道中行進。因此在生死大海中,有情初得了「能燒煩惱薪」,逆於生死流的煖智之時,必常以勝智觀察唯有過患,無一欣樂的五蘊身,修起出離之心。
以聞、思慧修習自、共相觀,審察五蘊的過患而培養出厭離心,在解脫道進習中有什麼重要性呢?這從有部論師的問答即可得知,如《婆沙》中說:
「問:何等作意無間引起煖耶?答:色界定,修所成行相攝,有厭離,有渴仰,有惡賤,有思慕,作意無間引起煖。」《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 (大正27,31c20-22)
同樣的觀點毘婆沙師還有說:
「問:誰決定能種此順解脫分善根?答:若有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隨起少分施、戒、聞善,即能決定種此善根。若無增上意樂,欣求涅槃,厭背生死者,雖起多分施、戒、聞善,而亦不能種此善根。」《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7 (大正27,35b4-8)
從二引文的內容可以看出,說一切有部論師們認為要以強而有力的厭離作意為加行,才能讓煖善根(修所成慧)生起。對此《婆沙》中的說法,同為有部的眾賢論師亦相當重視,故對這兒所傳承下來的論義整理後說:
「次於生死深生厭患,欣樂涅槃寂靜功德。此後多引厭觀現前,方便勤修,漸增漸勝,引起如是能順決擇,思所成攝最勝善根,即所修總緣共相法念住。……從順決擇,勝思所成,總緣共相法念住後,有修所成順決擇分初善根起,名為煖法,是總緣共相法念住差別。」《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61 (大正279,677c28 -678a 12)
2、名色的觀察內容與科學家、醫學家之儀器所見當然類似,分破空---本來外道也可以的。(如我在福嚴網站的論文集中之「分破空探討」所言) 不同的是,佛家的修行者有「出離心」,見名色之動機不同,而且是觀自身的補特伽羅,這才能見五蘊的和合法,是無常無我及空性,斷薩迦邪見。
科學家、醫學家之儀器所獲得的見解,縱使是自身的細胞,然他們不會有「因緣起的分析而順入空性」的可能,主要是他們發心不同,不為斷煩惱而見名色,這與外道定中所見,有何不同呢?
我記得上課也多次談過:解剖醫生整天開刀,見不淨,為何不能引出離;飛機師專注開飛機,為何有念而不是正念…,因為發心不同、知見的養成也不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