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
---開仁法師開示錄音及講義
此為100/06/15於高雄佛青會所開示之「三十七道品」課堂錄音及講義!歡迎下載聆聽。
http://www.kyba.org.tw/download.asp
三十七道品
---開仁法師開示錄音及講義
此為100/06/15於高雄佛青會所開示之「三十七道品」課堂錄音及講義!歡迎下載聆聽。
http://www.kyba.org.tw/download.asp
此人、此地、此時
2011/6/12
印順導師曾自述在其探究唯識學的源頭時,因為他追溯到唯識學源自於阿含經,因此一直讀阿含經,就發現《增一阿含》有這樣一句話:「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導師看到這句話非常的感動,所以導師認為釋迦牟尼佛的教法,雖然談到十方世界,但是對於「此土」人間的優點、缺點,佛陀都有說;即使建立三世的正見,但還是重視在「現在」的當下;即便有遠高的志願要度化一切有情,一切有情包含鬼道、畜生、天神等等,但實際上根本還是在「人類」。因此導師說釋迦牟尼佛的本教,不像末流圓融者動不動就說:「我要度十方世界的眾生,我觀想都觀想十方世界的眾生。」我們做這樣的練習、觀照,對於調伏心性、心量的擴大是有幫助的,但有時我們在佛堂、在師父面前、在道場做的非常好,但是回到家裡對自己的孩子很兇;他可以對別人、對寵物很好,但是對自己的兄弟姊妹非常刻薄。學佛久了,如果越親的人,你還越能感動他,其實很了不起。不太了解你的人,才容易被你感動,因為他不清楚你,被你的外相迷惑了,然而若有一個人跟你相處在一起那麼多年,一直都欽崇你的這種教法或是思想來實踐的話,這個人不得了。
就像導師這位不平凡的長者,在諸多長老的生命中,凡是有生之年見到導師,不管什麼時節因緣,都阻止不了他們一定要先向導師禮座問候,試問我們這些新生代,有遇到過一位如此的師長嗎?從另一角度來看,導師的偉大絕非但以佛學研究著作來莊嚴自己罷了,實是與其生活過的歲月當中,為他的三業大用所感動,為他的悲願與智慧所欽慕。
實際上,佛法是宗教,不是學問。佛陀教導我們要重視此人、此地、此時。宗教是什麼?宗教是內心有體證到某種經驗的人。「宗」就是內心體證,「教」就是教化,言說也好、行為也好,這種表現出來的就是教。佛教是宗教,不是學問,所以我們讀佛教史,或是讀其他經論也好,假如讀了不會改善我們自己習氣的話,那我們其實還是把它當成學問來看待而已,這一點我們可以再改進。
導師看到佛出人間,明白佛陀重視此地、此時、此人的教化,感動到喜極而淚。想想導師當時的心境,若說看到這種資料的時候,他的反應是:「諸佛皆出人間,是我發現的第一手資料,別人都還沒發表過,我要提倡這個,建立我的人間佛教。…」我想如果導師是這樣,他不會流眼淚,因為那只是要展現自己的企圖心而已,並非獲得佛法滋潤後所生的法喜。這種心情,值得我們學習。
(開仁修訂《印度佛教史講記》,壹同寺同學整編)
如何安頓自己的情感?
開仁.2011/6/10
【修訂版】
心到底是什麼?最近內心不斷反覆思索這個疑問。
一向以來我並未發現原來眼前的生活模式(如看書、寫文章、分享佛法等),竟然已經包括了自己的追求理想,以及生活度日的嗜好。
一九九六年我孤身抵達台灣,內心嚮往與欲求的,就是像福嚴的那種生活,當然課業上的壓力難免有排斥的反應,但這影響不了我安住內心的適應,慢慢地,日積月累地,我的生活不管處於何方,固定的生活模式,對我而言,從不感覺想遠離與厭倦的念頭,也許這就是積習成性,抑或是過去生中,我就是曾經這樣度過一生的。
近日有一位道友跟我分享走出固有框架後的全新生命時,喜悅地道出主動性的學習,才是自心相應的學習。言下之意,過去無論在常住或是在學院,跟著師長腳步在走的歲月,雖則說既安全又不會遇到挫折感,但是,也正因為這樣,會錯覺長輩的興趣就是自己的興趣,長輩的功夫即是自心的體悟…。直到畢業後,當自己面對自己的內心時,方明白內心孤寂的可怕,沒有人生方向的無奈。由此不斷摸索與探尋,逐漸地才了解出家人也是人,凡夫也需要正當的嗜好來度日的。
聽的當下,我滿心歡喜,原來彼此僧涯經歷頗為雷同,我笑他說:以前我完全不理解為什麼學院所給予的,與學生好樂及想學的,經常會出現南轅北轍的感覺。時至今日,我終於明白了。這是因為我們大家的佛法欲求雖然相同,但安頓自心的正當嗜好,卻有天壤之別。
喜歡讀書及佈教的人,閱讀三藏或準備弘法的工作(如找資料、做講義等),自己就無形中感到穩定而踏實,不需要將情感寄予什麼特別的嗜好,日子就可過得相當充實而自覺滿意。不過,一種米養百種人,眾生無量無邊,怎能強人以從己呢?因為佛法雖然好,但尚未到達廢寢忘食的境界時,凡夫情感的寄託,有些世間善法的嗜好,還是很管用的,至少讓這些人內心安定,時間過得充實。往往在潛心佛學與勤修止觀的任務之外,理應允許年輕人有不同的正當嗜好,諸如學習五明、或發揮與生俱來的潛能(當然不能違背性善義),讓他在為佛教為眾生的大前提下,做些自己歡喜的事,讓動盪的凡心獲得安穩。
雖說這位道友的經歷我很認同,然而我還是把自己觀察到的部分跟他分享。我說:要讓出家這條路走得長遠,或說自知自己並非古賢再來,生活習慣或嗜好的選擇,自己還是需要一些智慧才行。怎麼說呢?如果說今生我決定要在出家道上累積修道的資糧,那障礙戒定慧的法,我們還是要小心以對的。前提雖則說為佛教為眾生絕無錯失,但必須掌握一要點就是,菩薩道是盡未來際的任務,今生若曉得自己的盲點或弱點在何處,最好還是如履薄冰地邊學邊修,莫因道力不堅而隨習氣在生活還不自知。
有些人或許會舉大乘經的菩薩典範來向我反駁,不過,我並非不懂這經中的例子,但要清楚這是特例,不是通例啊!今生有心卻無法完成的願行,沒什麼好遺憾的,因為我們要相信三世業果,要堅定四弘誓願的無窮無盡,一切未能了卻的心願,就待下輩子再繼續吧。只要內心不離三寶的正見,管它生到何處,必然會再跟三寶相逢的,而且還可以延續未了的心願,繼續為佛教為眾生而努力以赴。
以前在看印順導師《平凡的一生》時,很難理解他自述的:「說到感情,我不知道應用怎樣的詞句來形容自己。我沒有一般人那種愛,愛得捨不了;也不會恨透了人。起初,將心注在書本上;出家後,將身心安頓在三寶中,不覺得有什麼感情需要安放。我的同參道友、信眾、徒眾,來了見了就聚會,去了就離散,都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現在回想起來,我好像比較可以明白導師的心境了。我自己非常歡喜閱讀經論或住於寂靜,沒事閒來也寫寫文章,或看看有意義的書籍等,當然略有藝術興趣的我,偶爾也會留意相關資訊,但擁有了這些,我真的不會害怕自己的生活沒有方向,也不必與人頻繁交往來打發時間等。不過,我如實地觀察了身邊的眾生,才恍然大悟眾生的根性果然無有窮盡,強人從己,苦了自己、也苦了對方。當然,我沒有導師那種「將心注在書本上」或「將身心安頓在三寶中」的能耐,我也無法做得到「不覺得有什麼感情需要安放」的灑脫,但我可以清楚自己安頓身心的方式,比起沒有方向的人好很多,至少我知道心到底是什麼?知道該如何安頓自己的情感。這些,對我而言,已心滿意足矣!
為何會有「潔癖」?
開仁.2011/6/10
有些人的生活不太重視整齊,所到之處,也展示出這類特性。當然,我也聽說過「自然就是美」的當代語言,可是一直想不通為什麼整天埋首於這種環境,也可灑脫快活。其實應該說我有點羡慕這種自在的個性。
我常常在想習慣性的收捨好生活周遭的東西,看到灰塵多了就動手打掃一下,這也算「潔癖」嗎?也許我受了上述「自然就是美」的個性所影響,而產生這番疑惑吧?想想,被人形容為「潔癖」的怪物,何不反駁「垢癖」也是一種怪病呢!哈!
雖則說強人以從己,彼此皆會難過,但這問題意識,從沒有離開過我的腦海,因為我也想了解其中差異的真正原因。在好多年前,經已看過《大毘婆沙論》的這段「天人來生人間的特質」之描繪,然而也沒多少閒暇整理這些思緒,如今找出來再重讀,覺得還是很有意思,節錄之,與大家共勉!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4:「
復次,顯淨解脫[1]非[2]諸有情皆能修起,唯妙勝解樂淨天歿,來生人中乃能修起,故修行者修淨解脫。
曾聞苾芻於日後分[3]來詣佛所求好房舍,佛敕阿難與好房舍,阿難受敕而授與之。
彼苾芻言:「宜淨掃灑,懸繒幡蓋、燒香散花,敷軟床褥安置好枕,我乃受之不爾不用。」
阿難於是具以白佛,佛言:「隨索皆應與之。」
爾時阿難具辦授與,苾芻受已於夜初分[4]起淨解脫,因是次第起餘解脫,諸漏永盡成阿羅漢,[5]復修加行引起神通[6],於晨朝時乘通而去。阿難於後往詣彼房,不見苾芻,但見床座,尋往白佛。
佛告阿難:「汝勿輕彼,彼於昨夜起淨解脫,及餘解脫,成阿羅漢,引起神通,晨朝已去。然彼苾芻從妙勝解樂淨天歿,來生人中,彼若不得淨妙房舍,便不能修第三解脫,乃至不得極果、神通。」
由是故知,此淨解脫非諸有情皆能修起,唯樂淨者,乃能起之。」(CBETA, T27, no. 1545, p. 436, b26-c15)
從論文的「樂淨者」來看,您會發現表面上類似有「潔癖」的人,搞不好是樂淨天人來生人間的習性也,哈。當然,有慚愧心的我們,不該一直給自己的我執找藉口來與人辯駁,理應知曉愛好整齊美觀的人,不必然就是「潔癖」的怪物,換個角度看,若他能於自心滿意的環境中,心安行道,並獲得定慧的提升,而不至於會影響他人的話,何不把他看成是樂淨天人的再來呢?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說得好:「佛法通塞眾生根性,唯佛知之,不應致難。」想想自己和周遭的朋友,自會明了不須為了一些生活上的習慣性,而弄得彼此臉紅脖子粗的,只要他不影響別人或大眾,且加上個人可以用功得力,就隨他去吧。其實,閱藏看起來是讀古書,實際上若您懂得跟生活做結合,跟修行連上線,好多瑣碎的煩惱,則自然不翼而飛了。
【附錄】
《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4:「
問曰:佛何以不直令弟子得畜長財,而強與結戒設此方便。
答曰:佛法以少欲為本,是故結戒不畜長財。而眾生根性不同,或有眾生,多須[7]畜積,而後行道得證聖法,是故如來先為結戒而後方便。於佛法無礙眾生得益。如昔一時有比丘來白佛言:『與我清淨房舍,幡幢花蓋,繒綵被褥,以香塗地,絲竹音樂,種種莊嚴。』佛勅阿難處處求索即與具之,比丘在中心安行道,佛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即於是處斷結漏盡成阿羅漢三明六通具足聖法。以是因緣,佛法通塞眾生根性,唯佛知之,不應致難。此比丘從第六天上來生人間,隨本所習因而度之。是故既作淨施,得畜長財,而不犯戒。」(CBETA, T23, no. 1440, p. 526, b4-17)
《四分律疏飾宗義記》卷5:「『長衣戒』:
百一物者,百者凡也,凡畜助身之物皆一也,非謂百枝也;有人不達,浪為妨難,故《多論》第五:『畜寶戒』云:百一物教,不須作淨;不入百一,皆應說淨。百一物各得畜一,百一之外,皆是長物。
第四人開諸重物者,《婆沙》八十四云:
曾聞苾芻於日後分來詣佛可[8]求好房舍,佛勑阿難與好房舍,阿難受勅而授與之。
彼苾芻言:「宜淨掃灑,懸繒幡蓋,燒香散花,敷耎床褥,安置好枕,我乃受之,不爾不用。」
阿難於是具以白佛,佛言隨索皆應與之,爾時阿難具辦授[9]。
苾芻受已,於夜初分起淨解脫,因是次第起餘解脫,諸漏永盡成阿羅漢 復起神通,於晨朝時乘通而去。
阿難於後不見苾芻,尋往白佛。
佛告阿難:「汝勿輕彼,彼於昨夜起淨解脫,廣說乃至晨朝已去。然苾芻從妙勝解樂淨天沒,來生人中,彼若不得淨妙房,乃至不得極果神通。」
《涅槃》三十六,亦同。
《多論》第四云:「眾生根性,唯佛知之,不應致難。此比丘從第六天來生人間,隨本所習,而度脫之。」
《分別功德論》《佛藏經》,經中說有一面王比丘,初生有衣,隨身長大,受此一衣,變為道服。准此復有一衣比丘,即有五種之差也。」(CBETA, X42, no. 733, p. 133, b20-c15 // Z 1:66, p. 134, a17-b18 // R66, p. 267, a17-b18)
[1] 「淨解脫」乃八解脫之一: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此二,相當於初二禪。三、淨解脫,即是四禪。四、空無邊處解脫,即是空無邊處定。五、識無邊處解脫,即是識無邊處定。六、無所有處解脫,即是無所有處定。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即是非想非非想處定。八、滅受想解脫,即是滅受想定。
「認真」的祝福
──參加壹同寺第四屆同學的畢業典禮有感
開仁.2011/6/4
畢業對學習來說
是一種必經的階段
因為誰叫你要讓它開始
它就不得不步上結尾的境地
當然
有增上意義的緣起緣滅
任你說是一種休息乃為走更長遠的路
或是一種集聚消散的無奈考驗也好
總之
它依舊按照自己該離開的時間逝去
在教學相長的歲月中
我明白了教育的用意何在
除了像過去寫過「教育別人及教育自己」那般之外
我更為了解今天的角色是老師
認真地調教過學生的學法心態
也許有些人會因之而萌生厭惡與排斥
但我深深覺得
我有責任把學生錯解經論
或是不認真學習的習氣
給糾正過來
我以前曾經講過
今生我有因緣成為你的師長
但我不敢保證未來無盡的生死輪迴中
我還能不能擁有如現前的因緣一般
做「為佛教、為眾生」的事業
假如無始煩惱的隨縛性,勝於自己
或許就有伴隨不善業的果報了
我由衷期望的是
今日我為你的師長
他日希望你能拉我一把
三世因緣的不可思不可議
經論說:在未得授記前,誰都有可能承受過去業力的影響
既然如此
我們為何不好好地在今生累積更多的增上善緣
為自己無量劫的修行道上
做更多更好更妥善的準備呢?
想到這
我有無窮盡的感慨
因為我很清楚有的人能相應
有的人卻如隔千山萬水般的距離
然我不會影響自心
理由是我相信三寶的功德
我牢記助人建立正知見的重要性
如果學生能在磨練中養成了正見
有獨立作業的能耐的話
我想縱使我突然暴斃在講台上
我也會懷著微笑而走的
學法的心境
歸結起來,只有「認真」兩個字
因為雙方面認真的學與教
必然可以為自或為他
留下清淨而完美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