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5日 星期日

佛法於世間,不只是修持者內心的證驗!



 


 


佛法於世間,不只是修持者內心的證驗!


 


開仁2011/9/23


 


讀書最怕讀到生煩惱,除了無法從文字中了解佛法的道理之外,在這世俗教法的施設中,也找不到無盡的法喜,更失去讓刻板的文字,啟迪由凡性轉向聖性的因緣。


 


這學年院長原本要我單挑《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這一門課的教學,我基於了解自己的體力,力邀同學一同合作開班,地毯式地閱讀一遍此書,並與學生共同來研討相關大乘起源的精彩史料。


 


很多人光看到這本書就一個頭兩個大了,因全書有一千多頁,一年要上完,簡直是猶如趕鴨子上樹,不過大四剩下一年就畢業(大三程度又怕不夠),也就只好連同研所的學生,大家合作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任務了。


 


印老的佛學研究功力,不親自重做講義,不埋首苦讀五六遍以上,根本摸不著其思想的脈絡,更不須討論其思想依據的可貴性了。當然,自己苦了些,但法喜的文字,總是讓自心提起道念,這就值回票價啦。


 


上週閱讀到第二章的一段話,印老寫到:


 


佛法的教化,是實際活動於現實社會的,不只是修持者內心的證驗。如從這一觀點來說,那末部派時代的佛教,無論是教界的實際活動,信佛奉佛者的宗教意識,不能不認為已進入新的境界。(《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98)


 


「佛法的教化,是實際活動於現實社會的,不只是修持者內心的證驗。」這句話寫的真好,確實很多人以為佛法只談修證,其他與我無關也。想想,世尊除了修證的核心之外,還交代弟子們要讓正法久住世間,把佛法代代的相承下去,給後世的眾生種下這些得度的因緣。


 


誠如印老於第四章也寫到:


 


釋尊救世的大悲願,依原始佛教說,佛法不能依賴佛與弟子們個人的修證,而唯有依於和樂清淨的僧伽。這是制律的意義所在,毘奈耶的價值所在,顯出了佛的大悲願與大智慧!(《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79)


 


今天世尊入滅已兩千五百多年,佛教的現象已非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的了,那些不理解的人,對佛教產生種種的疑惑,身為宗教師的我們,有發過這樣的心去好好的了解一番,並為這種種現象給予合理的詮釋嗎?


 


我們有緣進入佛法大海,這種不忍聖教衰的情懷,不該輕易忽略,有因緣不妨也來想想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