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道在日常生活間



法頂法師在《美麗的結尾》中說了一段話:


  「什麼叫做出家?和尚一天二十四小時裡做的事情就是在出家。


   從所做的事情中領悟道理,再循著這個道理去過活。


   每一瞬間所做的事情,即是自己的人生,是修行,是精進。


 


修行人走到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忘了自己的心。


越是稀鬆平常、每天都在做的事,要更加的「用心」


修行不能放逸。


不是合掌的時候才不放逸,放掌的時候也不能放逸;


不是上課才需要認真,做早晚課的時候也要認真。


不是佛三、禪五才要把道心、道念提起來,


每天的早晚二課、過堂用齋、誦經拜佛、與人相處、上課、寫作業、沐浴、洗衣服,無一不是心工作的地方。只要是心工作的地方,那個地方就要有道、有法。


 


生命沒有過渡、不能等待,


三年、四年、七年、十年,只是我們蜉蝣生命的短暫停留,


在這一段停留的時間,我們想要學到什麼?我們該學什麼?


時間分分秒秒過了,


我們一直讓它流過,過了的時間永遠不會回頭。


 


學佛的人都知道無常、都知道佛法難聞


可是有的時候,


我們常常不記得那些沒有機會讀書的人、不能來學佛的人、跟佛法擦身而過的人…


有時候我們不知不覺,就成了沒有機會讀書、跟佛法擦身而過的人


那時,我們不能嘆息


因為我們就是讓機會流逝、讓佛法的珍寶在我們心中沒落的人。


 


有沒有發現自己是年輕人?


有沒有發現長老接續著在離我們而去?


有一天,


當擔子壓在我們身上的時候,我們能否承擔的起如來的家業、眾生的慧命?


還是只能當一個扶不起的阿斗?


 


想到這裡,


我就好希望,在規律生活、功課以外的我們,能在庸碌繁忙的日子裡,好好用心的生活!


                                                                                                 釋真傳寫


2 則留言:

  1. <p>大家好!</p>
    <p>看到自己的學生有這類出家生命的感悟,內心分外喜悅,這不必將功都歸於師長,但這成長的環境與學習中,能讓學生開發潛在的善(如四正勤的未生善令生之意義),而且已看清楚自己選擇的路,勇於的走下去,這該是為人師長值得安慰的事吧。</p>
    <p><span style="FONT-FAMILY:'serif';">前些日子,有位學生內心充滿情緒的寫了封好長的函件給我,其中表明『當作業名單公佈後,</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erif';">私下</span><span style="FONT-FAMILY:'serif';"> 便引起情緒。』而且認為我對某些學生有偏袒的現象,或歧視某些程度較差的學生。後來我想想,我沒有給他回信,我很慚愧自己教育失敗,在他的文字中我見不到他在佛法中的成長…。</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serif';">當然,想歸想,我默然以對,也不須向誰澄清什麼,我繼續做我該做的事,讓這段美國弘法的路,法喜遍佈有緣的眾生。</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serif';">同樣的讀經論,有的人不斷自省而能自增上、法增上,有的人卻在不滿中停滯成長,我不能說我不知道誰優秀、誰不長進,但我的心情,確實的說該是希望效法世尊在《雜阿含915經》的教誨,這並非要故意地分別眾生有上中下三種差異,其中蘊藏的深義,希望有心人可以找此經來讀一讀。</span></p>
    <p><span style="FONT-FAMILY:'serif';">對眾生保持不喜不憂,是世尊的功德法之一,為道日損,我們一同用心地觀察自心損減了多少煩惱吧!加油!</span></p>

    回覆刪除
  2. <p>&nbsp; 這一路走來,在學院及眾多師長的保護與提攜中成長,自己能做的,只是盡己所能的去學習,不要讓師長們覺得苦心付諸流水,還要繼續的努力與成長。</p>
    <p> 田雖然有良田、劣田,可是學生一直記得法華經的譬喻。佛陀說自己如雨,普雨大地,大樹大根者多受,小草則小受,但都皆得利益。也許一樣的時間,只能把自己的體力精神,先花在良田上,但是何妨大雨普潤?有一些田,雖然看起來不容易長出作物,可是在農夫的鼓勵、用心之下,還是能開出豐盛的花果。也許農夫很累了,可是如果農夫做的只是不放棄、不失望、給予鼓勵,也許也許,劣田也能自己肥沃起來。一直記得導師在冰天雪地裡撒種的癡漢那種精神,真的很不容易。但值得我們一直努力下去,對嗎?</p>
    [版主回覆07/20/2011 04:16:32]<p>這裡頭的道理,其實大家是有共識的,要不要虛心接受農夫的苦心,就不是農夫該擔心的事啦。假如我們對教學會生放棄念頭,也不會繼續留在此處了。對吧。</p>
    <p>成長,就是這樣!</p>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