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力的培養
釋開仁.2010/5/4
一個短短的上午,我把自心觀察的感悟,簡略地筆錄下來。
最近精舍進駐一位準備到福嚴報考的孩子,雖然他已超過三十歲,但在佛法的領域猶如幼兒般稚氣,所以我還是習慣稱其為孩子。
早上我八點多去喝水時,想把中午要用的菜單盤算一下,因為鄰居送來的葉菜類有點多,不得不先處理掉。於是,我跟這孩子交代說,今天開始要你學習煮菜囉。他回應說好。於是我找了兩種要盡快解決的葉菜類,一包因顏色已有點變黑了,所以我先拿去泡水,並跟這孩子說:待會你再來撿菜即可。另一包葉菜類我隨手抓了幾把,就放在一邊,也交代待會一并處理即可。
轉眼即十點十分左右了,於是我把電腦待命,就去看看孩子的工作。當進廚房時,看他有點緊張的模樣,把地瓜葉一支一支的撿,我看情形知道他必然忙不過來,所以我便主動拿起另一包菜到旁邊去洗,並知會他說:地瓜葉還蠻嫩,只要去掉尾部即可清洗。他照著我的話去做,因此咱們洗完菜的時間不相上下。他也去準備其他佐料。
約十點四十五分時,他便開始煮菜了。因為站在身旁的另一師父感覺他不明白用水煮的簡單方式,於是隨手就拿起地瓜葉用水煮的方式進行了。剩下來的另一種菜,則由他負責燙熟之。在身旁的那位師父問這孩子說:你的那樣菜會不會太多?孩子說菜會縮水,不會太多。當然我也只管切水果,而不理他自己料理的方式。
當他把菜燙好了之後,放在盤上才覺得太多,並需要分兩盤來盛才行。原本四道菜色,就因為這突如其來的狀況,而多出一盤來了。老師父偏愛這孩子,所以就跟他說沒關係,吃不完下一餐吃。於是我就打板用餐了。
或許是基於我們有透露出「太多」的措詞,於是他幾乎把一整盤自己燙的菜給吃完,另一盤則約由我們三人來分擔。當然的,雖然這樣好像是把這多餘的菜解決了,但相對的其他的素料類,有一盤就幾乎沒動過了。結果也很簡單,就是把這盤素料類的菜留到隔日吃,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飯後經行時,我與道友分享了自己的些微觀察。首先,我在洗菜時其實已知道在量上會太多的,但只要還沒有下鍋子之前即可機動地調動之。不過,這孩子聽說要煮好這些菜──我分配給他的工作,於是他找了菜也會縮水的答覆,來完成他全部菜都放下去煮的任務。這件事並非有對錯的問題,我分析說這孩子的應變能力不強,一個盤子能盛多少份量的菜,心裡應該有數,且不放下鍋子的菜其實歸位冰箱,並無不可。
其次,我覺得這就是教育的機會,因為他不了解,其實他雖然能把任務執行的很好──所有洗的菜都下鍋煮熟,但還沒學會觀察量過多可以置之一旁的機動能力。另一方面,縱使他的肚皮可以支撐一整盤的青菜,看似平息了菜太多的怨言,然而,他卻忽視另外兩盤不是由他負責的菜餚。我要說的意思是,每個人雖然可以處理好各別的角色──他可以把他煮太多的部分自行處理,但這並非從中得到什麼佛法的教育。就如併圖一般,全部的圖片都沒有遺失,但放不對地方,或雜亂疊在一起有時就不會顯得圓滿,因為有些出了格,有些又無法彼此相容。所以我覺得,一件事情的圓滿──皆大歡喜,所應具的條件,談何容易啊。其實,有時善於觀察人家已做出幾分,我們站在配合把事情圓滿的角度即可,只要併圖能完整呈現,我負責小小的方塊又何妨!說白一點,若是人家已使盡力做了八分滿,我雖然也可與其平等,乃至更多,但視全體而調整為我但出二分,讓全局恰到好處,成人之美,或許也有捨棄我執的一分意義吧。
觀察力的培養,是人際關係,或說是體悟佛法點滴最重要的元素。猶記得在福嚴念完初級部三年後,高級部一開學就要負責帶新人,身為組長要做的好並不容易。有一天早餐後,院長走來問我說:你也會煮菜嗎?因為我初級部三年裡,只懂得躲在自修室看書,如書呆子而已──所以才會名列前茅,當然重點還是院長覺得菜色料理的很滿意吧?於是我微笑對院長說:雖然我不太會熟,但我很會觀察人家怎麼善用人才,怎麼樣調配與料理菜單。不會煮有不會煮的菜單,何必去挑戰自己的弱點呢。所以,很多人其實不知道我不只不會熟,而且是不太會品嘗食物的人──舌根遲鈍故。
我在這孩子的身上看見很多教育的機會,佛法談緣起,吃飯這件事可以談嗎?可以的,假如他把菜放到鍋子時有警覺太多──雖然我有指命,但可視因緣而改變,他開口請問一下:這些菜應該超過一盤的量了,我看剩下來的就用於下一餐。那時我會給他掌聲鼓勵,因為他學習到觀察當下的因緣,這一切絕對不是死的法,是「此有」(手下留情的因),故「彼起」(菜量控制恰到好處),那麼午餐四人四盤菜,就皆大歡喜囉。
其實,包括他洗菜的動作需要的時間,除了煮這道菜以外應該還可以觀照的工作,這些等等的因緣,他實是難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說真的,我也沒怪他--因為既然是緣起緣滅的法而已,何來常恒不變的固執己見呢--只是我很慶幸自己從學佛以來,由於觀察力的養成--我身處何境該有怎麼樣的角色,自己要掌握好,這樣天天都可有法喜了--生活中的語默動靜,無非皆可揮筆成文,奈何生命有限,且加上佛法的觀察力多用於自心的覺照,所以外在的風吹草動,但須如過眼雲煙,即罷。
生命的醒覺,生活的感動,就請從觀察力的培養做起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