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開仁.「睡眠」之探討.一、前言

「睡眠」之探討


釋開仁( 2009/12/1 )


 


目次:


一、前言


二、睡眠的語義


三、世尊對睡眠的看法


四、睡眠對修道的意義


五、結語


 


 


一、前言


 


佛法中的道理既深又廣,若要從基礎學習,也得要按部就班,才能井然有序地體會出佛法由淺入深的堂奧,也唯有次第學、次第行,才有辦法次第證。


本文欲探討的主題,不是深奧的義理或哲學性思辨的問題,它是平實而且是每天都要面對與接受的考驗──睡眠(middha),不管修行人如何意志堅定,睡眠是五蘊身心無法避免的調適狀態,這項生理與心理必須克服的問題,端視我們如何依循世尊的教誨來實踐與對治。


佛法真的一點都不玄妙,它可以由認知到親身體證,因此每個想修行解脫的人,都可依著自己的能力逐步地實踐與完成整個過程。所以,筆者欲透過世尊在經律論中有關「睡眠」[1]的開示,呈現出世尊對「睡眠」的看法,以及如何有效地對治這項習慣,使修行人二六時中都能保持正念正知,不待時的如實體證正法之內涵與精髓。


眾所周知,古徳曾說:「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這到底要表達什麼深義呢?是不是說在大廟住就可以大大方方的睡覺呢?這問題筆者曾在閱讀《阿含經》時,看過一則相似的說法,如《雜阿含》(241經)世尊有說:[2]


 


諸比丘!睡眠者是愚癡活,是癡命,無利、無福,然諸比丘寧當睡眠,不於彼色而起覺想。若起覺想者,必生纏縛、諍訟,能令多眾起於非義,不能饒益安樂天人。(大正258a


 


引文明顯的看出,世尊雖則說明睡眠有種種過患,卻也鼓勵比丘「寧願睡眠,也不要於外在的色等五蘊起種種的覺想」,因為這會帶來更多的世間煩惱,對人天安樂無所裨益。照這裡看來,世尊似乎也沒有反對睡眠。


不過,在《佛遺教經》中,世尊卻說:


 


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大正121111a


 


  在這裡世尊又為何要說「莫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呢?而且,世尊於《雜阿含》(271經)對比丘說的更明白,如說:


 


是低舍比丘是愚癡人,不守根門,飲食不知量,初夜、後夜心不覺悟,懈怠嬾惰,不勤精進,不善觀察思惟善法。彼於分別法,心樂修梵行,離諸睡眠,於正法中離諸疑惑,無有是處大正271a


 


  經義重點就是要勸發懈怠的比丘精進用功,修諸梵行。那麼,這與上述「寧當睡眠」的意義,就出現差異了!其中的理由,我想透過經律論對「睡眠」的看法中,多少釐清這些觀點,並提供世尊對睡眠的應對態度。






[1]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增註本)》(p.201-p.202):「五蓋,是欲貪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都是覆蓋淨心善法而不得發生,對修習定慧的障礙極大,所以叫蓋。欲貪,從五欲的淨妙相而來。瞋恚,從可憎境而起。惛沈的心情昧劣下沈,與睡眠鄰近,這是從闇昧相而來的。掉舉與惛沈相反,是心性的向上飛揚。惡作是追悔,是從想到親屬、國土、不死,及追憶起過去的事情,或亂想三世而引起的。疑從三世起,不能正思惟三世的諸行流轉,就會著我我所,推論過去世中的我是怎樣的,……這一類的疑惑。這要修不淨想來治欲貪;修慈悲想來治瞋恚;修緣起想來治疑;修光明想(法義的觀察)來治惛沈睡眠;修止息想來治掉舉惡作。這五蓋能除遣了,定也就要成就了。」




[2]《瑜伽師地論》卷6(大正30305c)有相關「於五蘊起我覺」之分析,可供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