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相逢
釋開仁
在佛法裡頭,無常、無我的觀念,其實就是提醒我們對任何人、事、物都要保持「隨緣」的知見,這種知見不是消極的漠不關心,反而是積極的隨緣盡份。就我來說,人──是最難捨棄的執著。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富裕情感、想像、動態,他不是靜物,而是一活生生的生命,充滿憧憬、理想、欲望的生物。
人與人之間一旦建立的情執,不容易,也不太可能說割捨就割捨,因為人是由於「我見」,才會開展出「我愛、我慢、我取」等,認知上容易明白,但是事實上卻一點也不容易擺脫,特別是放縱欲望、習慣享受情執的眾生,真要其莫藕斷絲連,想必也有點妙想天開。
學佛以來,我都很珍惜同參道友相互增上、切磋的因緣,這不是因為我的俗習太重,而實是從經論所得來的一些啟示與感動。舍利弗和目犍連的道情、法情,看得讓人震撼,自幼年到入了僧團,乃至捨報入滅之前,兩位尊者都表現出「為法珍重、相互砥礪」的畫面,甚至還成為佛陀座下的雙賢弟子,和佛陀共同扛起救世護生的任務,為苦難的眾生作依怙、航導。這份「以法會友」的感情,沒有一絲的執著、染污,它純粹是一則向善、向上、向解脫的清淨助緣,彼此同為解脫而邁進,浩浩蕩蕩攜手同心共闖生死門、同擺輪迴鏈。
辟支弗獨立自覺的個性,不見得是一般人所擁有,尤其在末世之中,正法不盛,善友難逢,在茫茫人海中,倘若可以覓得志同道合、同為解脫而用心、努力以赴者,實已是難能可貴之事了。
眾生本來就是因為有情執才生此世間,要學習放下執取的心難,真要做到提得起、放得下更難;善知識的可貴,佛陀在經論中也贊歎為滿梵行,然而,佛陀也清楚眾生「我執」的根深柢固,所以也同時提醒「依法不依人」的準繩,想一想,這兩者之間確實不易拿捏與平衡,可是這又是唯一的方法,除了用心去體會,還是用心去體會。
我認為若要以現代的語言來形容結交善友的可貴的話,我會選擇「萍水相逢」這四個字,理由是如果我人內心肯認與接受「親近善知識」和「依法不依人」的教誨,想必也一定可以體會「萍水相逢」和「隨緣盡份」的深層意義。
「萍水相逢」,意味著彼此間擁有一份善緣才能相遇,相對的也表示著無常不定、瞬息萬變的事實,我們要惺惜這段善緣,也得醒悟染著的可怕。
我非常珍惜「以法會友」的善知識,因為他們是我學習的楷模與典範,「法」是彼此聯繫的線,這條線可以牽到世間的盡頭,但是彼此「為法珍重」的提攜,會綿綿不斷;相對的,這份珍惜不是因為染著而存在,實是為了增進修道的助緣而堅持,其中沒有情緒的起伏,只有同步的邁進。
「萍水相逢的道友」,是從佛法角度看待「集聚終消散的無常定律」,是履行佛陀「親近善知識、依法不依人」的不朽教誨,您認為呢!?
※按:舍利弗與目犍連兩位尊者的感人故事,可以從Nyanaponika Thera 所著的《The Life of SAriputta (舍利弗的一生)》「友誼」一章中獲悉。
<p>情感的拿捏 困惑多少凡夫</p>
回覆刪除<p>好想要有無心應緣的智慧</p>
<p>合掌感謝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