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3日 星期一

佛法只有義務與發心



 


 


佛法只有義務與發心


 


佛勸比丘,「少事少業」,只是不要去為私人私欲的事,而對佛教、對寺院,卻不能沒有事業。


古人所說:「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也還只是部分的事而已。


這些事是不能不有,不能沒有人做的,直接間接與佛法有關。


在個人的修行及研求義學上,似乎不重要。


然為了佛教的利益,眾生的利益,犧牲自己的精神去做,就是布施,就是修福。


從大乘佛道,必須具備福德、智慧二資糧聚來說,這都是發菩提心人所應行的。


所以在寺院中服務,從住持到門頭,都稱之為「發心」。


是的,佛法中事,不應該為了權力,為了財利,而是為了義務與發心。


 


※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p206-207)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讀書筆記(二):「分別法相的佛學者」的緣起義



 


 


讀書筆記(二):「分別法相的佛學者」的緣起義


 


《成佛之道(增註本)》:「上面說到過的十二緣起說,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這不過是煩惱起業,業感苦果的說明;說明了生死的無限延續,並非神造而已。就是部分的分別法相的佛學者,也每每如此。如真的這樣,這不過是緣起的世間正見,怎麼能解脫生死呢?」(p207)


 


上述所謂的「分別法相的佛學者」,就筆者的解讀,也許即指《解深密經》對「依他起相」及「生無自性性」的定義來做論究的。如經云:


 


《解深密經》卷24 一切法相品〉:「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CBETA, T16, no. 676, p. 693, a19-21)


《解深密經》卷25 無自性相品〉:「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CBETA, T16, no. 676, p. 694, a18-20)


 


自己沒有唯識的專長,但對其歡喜信受。由《阿含經》所認知的緣起理則,是得法住智的鐵則,然以此基礎來閱讀《解深密經》的「依他起相」(即緣起)時,不斷思索為何其但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流轉說,缺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描述?[1]而「圓成實相」即指離偏計執所顯的真如,更不可能涉及此還滅相的說明。所以,當憶起《成佛之道(增註本)》(p207)的說明時,才明了《空之探究》所說的「大都著重依緣而生起,忽略依緣而滅無」的說明。[2]


 








[1]《空之探究》:「依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闡明生死的集起;依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顯示生死的寂滅──涅槃。緣起是有為,是世間,是空,所以修空(離卻煩惱)以實現涅槃;涅槃是無為,是出世間,也是空──出世間空性。」(p8)




[2]《空之探究》:「佛教在部派分化中,雖一致的宣說緣起,卻不免著相推求,緣起的定義,也就異說紛紜了。大都著重依緣而生起,忽略依緣而滅無。不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固然是緣起;而「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也還是緣起。」(p224~225)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佛書,應​該要這樣讀,才對!」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76-78)


 


我研究的重點是重在根本,假使你們請我講唯識學,我是講不好,但若講唯識的「基本」思想,我倒是知道一些。我讀書還有中國人的習性;讀書貴識大體。我現在寫作,也要引證,那是適應這個時代罷了!


 


我們研究佛法,當然要看古代的書,印度翻譯的經論,中國古代的註解。第一步,要讀懂他講些什麼,但這是不夠的,孔子說:「溫故知新」,我們不是看古典的書,不只懂了就好,那就停止了,永遠不進步,你要從「溫故」中、從古典中,要有一種新的了解。當然不一定每一個人看書,就能寫出心得,而且寫出來的心得,不一定是正確的,也不一定要去發表,你放在心裡,只是你看書的感受。這樣研究,我們佛法才能進步,才能發揚起來。


 


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從前怎麼講,我還是這麼講,一點不錯,一點不錯算得了什麼?「沒有進步了」。這個世界永遠在變,諸行無常,你停止了,就等於退步,學問也是這樣。


 


諸位讀書,有的人不會讀,死讀,死記,老師這麼講我也把他記下來,將來我好照著講。假如研究學問的話,這樣連入門都談不上,豈止沒有進步而已。我們讀書的時候,要有點新的領會,最初看書的時候,有一點自己的想法,後來知道自己想錯了,知道錯,就是進步了。假使三年以前以為這樣,到現在還是這樣,說明你沒有進步。我們一定要自己時常想,使理由更充份,這個地方錯誤在那裡?我們在不斷的糾正過程當中,不斷的糾正我們認識上的錯誤,那麼對佛法的認識就越來越正確,越來越有好的貢獻大家。所以,我們要培養溫故知新的精神,不僅是看懂,記住,會背會講。


 


另一點,佛法是宗教的,我們學了以後,你覺得這個理論在你的心裡起些什麼作用?有沒有一點用處?佛法總是要我們減少煩惱,叫我們增長慈悲心,叫我們對佛教有熱心,來護持聖教;覺得眾生非常苦惱,應該如何救度……。假使我們學了這些,學了以後,自己不起這些觀念,那是你純粹在書本子看見些「概念」,沒有變成自己的。


 


不必談真正的修證,即使我們在研究學問,或是幫助佛教,從事福德事務,我們也要時常用佛法來指導自己,把佛法的基本原理時常放在心裡,時常拿來指導自己,警策自己,那末雖然深的沒有,至少對自己仍有點好處。如果你越學越煩惱,一天到晚苦苦惱惱的。或者你學了自己覺得了不得,瞧不起人,看看師父、師兄、師弟都不如我,那你這個人就越來越增加困惱。真正學佛的人,要諒解人家的苦痛,要用佛法來熏陶自己,應該時常在佛法裡改變氣質,向來時常發脾氣,脾氣慢慢少發了,向來懶懶的不肯做事,慢慢肯發心了,這至少就有一點好處了!佛法究竟是宗教,不是世間的知識,希望諸位在學習當中,不要忘了這點,忘了這點,就與研究世間的學問一樣,變成非佛教的。即使你研究得很好,寫了幾大部書擺在圖書館裡,仍不得用處。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生活小品(六):善知識



 


 


生活小品(六):善知識


開仁2012/3/26


甲:如何辨識善知識?


 


乙:經論或書上已分析過的條件今不重說。在此想分享的是,佛是自覺覺他的圓滿者,若我親近的善知識(無論是人或是文字等),能不斷提高我的自覺力──自覺那些習氣尚未對治,那類煩惱還沒修正,那種行為偏離了三學…,幫助我覺性提升者,應是善知識。其次,在覺他方面,也讓自心萌起無我分享的主動性,讓眾生也獲得相同的甘露法雨。相反的,若發現所親近的人,讓自我膨脹越深重,排他性越強的話,應當遠離。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鴻鵠比孔雀自在



 


鴻鵠比孔雀自在


 


《別譯雜阿含.2經》卷1:「爾時,世尊即說偈言:孔雀雖以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外形雖有美儀容,未若斷漏功德尊。(CBETA, T02, no. 100, p. 374, b2-5)


 


 《大智度論》卷31 序品〉:「如偈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鴈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CBETA, T25, no. 1509, p. 84, b7-9)


 


想想,出了家的人,真的有獲得這般自在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