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書筆記(二):「分別法相的佛學者」的緣起義
《成佛之道(增註本)》:「上面說到過的十二緣起說,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這不過是煩惱起業,業感苦果的說明;說明了生死的無限延續,並非神造而已。就是部分的分別法相的佛學者,也每每如此。如真的這樣,這不過是緣起的世間正見,怎麼能解脫生死呢?」(p207)
上述所謂的「分別法相的佛學者」,就筆者的解讀,也許即指《解深密經》對「依他起相」及「生無自性性」的定義來做論究的。如經云:
《解深密經》卷2〈4 一切法相品〉:「云何諸法依他起相。謂一切法緣生自性。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乃至招集純大苦蘊。」(CBETA, T16, no. 676, p. 693, a19-21)
《解深密經》卷2〈5 無自性相品〉:「云何諸法生無自性性。謂諸法依他起相。何以故。此由依他緣力故有。非自然有。是故說名生無自性性。」(CBETA, T16, no. 676, p. 694, a18-20)
自己沒有唯識的專長,但對其歡喜信受。由《阿含經》所認知的緣起理則,是得法住智的鐵則,然以此基礎來閱讀《解深密經》的「依他起相」(即緣起)時,不斷思索為何其但有「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流轉說,缺了「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描述?而「圓成實相」即指離偏計執所顯的真如,更不可能涉及此還滅相的說明。所以,當憶起《成佛之道(增註本)》(p207)的說明時,才明了《空之探究》所說的「大都著重依緣而生起,忽略依緣而滅無」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