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大家「端午節」快樂!
虛雲老和尚法語:
消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光明;
忍得十分煩惱,便證少分菩提。
「認真」的祝福
──參加壹同寺第四屆同學的畢業典禮有感
開仁.2011/6/4
畢業對學習來說
是一種必經的階段
因為誰叫你要讓它開始
它就不得不步上結尾的境地
當然
有增上意義的緣起緣滅
任你說是一種休息乃為走更長遠的路
或是一種集聚消散的無奈考驗也好
總之
它依舊按照自己該離開的時間逝去
在教學相長的歲月中
我明白了教育的用意何在
除了像過去寫過「教育別人及教育自己」那般之外
我更為了解今天的角色是老師
認真地調教過學生的學法心態
也許有些人會因之而萌生厭惡與排斥
但我深深覺得
我有責任把學生錯解經論
或是不認真學習的習氣
給糾正過來
我以前曾經講過
今生我有因緣成為你的師長
但我不敢保證未來無盡的生死輪迴中
我還能不能擁有如現前的因緣一般
做「為佛教、為眾生」的事業
假如無始煩惱的隨縛性,勝於自己
或許就有伴隨不善業的果報了
我由衷期望的是
今日我為你的師長
他日希望你能拉我一把
三世因緣的不可思不可議
經論說:在未得授記前,誰都有可能承受過去業力的影響
既然如此
我們為何不好好地在今生累積更多的增上善緣
為自己無量劫的修行道上
做更多更好更妥善的準備呢?
想到這
我有無窮盡的感慨
因為我很清楚有的人能相應
有的人卻如隔千山萬水般的距離
然我不會影響自心
理由是我相信三寶的功德
我牢記助人建立正知見的重要性
如果學生能在磨練中養成了正見
有獨立作業的能耐的話
我想縱使我突然暴斃在講台上
我也會懷著微笑而走的
學法的心境
歸結起來,只有「認真」兩個字
因為雙方面認真的學與教
必然可以為自或為他
留下清淨而完美的結局
一種文字,兩種解讀!
印順法師《寶積經講記》(頁163):「依大乘法說:『修空名為不放逸』。了達一切法性空,才能痛惜眾生,於沒有生死中造成生死,沒有苦痛中自招苦痛;才能勇於自利利他,不著一切法,而努力於斷一切惡,集一切善的進修。」
【解讀一】
菩薩了達一切法性空,就是修得「勝解空性」的正見,那時會基於內心的痛惜眾生,將不須輪迴三界(尤其惡趣)的悲願擴展到極點,以願力在眾生界中造成生死,與自招苦痛(有三界身豈能無苦可言呢?),這類似「結業生身」的菩薩,難忍能忍,難行能行啊!
【解讀二】
菩薩了達一切法性空,當然就清楚地、如實地了知諸法本自寂靜,何來生死?沒有實在的生死,何來苦痛?也因此,菩薩能超越三界。然而,自了絕非菩薩的心境,因為芸芸眾生還沒有解脫,仍舊於沒有生死中造成生死,沒有苦痛中自招苦痛,基於痛惜眾生沒於苦中,而緣起了大悲心,履行難忍難行的菩薩大道啊!
開仁.2011/5/28
認識印順導師的「知、情、意」
【轉摘緣起:福嚴精舍將於5月29日 ,為印順導師舉行圓寂六週年的紀念法會,藉此感謝導師的法乳深恩,並憶念其自述的生命過程,讓後學的我們能效法其精神與毅力。】
前生的業力,幼年的環境,形成了自己的特性。從完整的人生來說,我是缺點太多了的。
以知識、能力來說,我是知識的部分發達,而能力是低能的,沒有辦事能力,更沒有組織的能力。從知識、感情、意志來說,我的知識是部分的,但以自己的反省來默察人生,所以多少通達些人情世事,不會專憑自己的當前需要,而以自己的見解為絕對的。我不大批評人,而願意接受別人的批評。
說到感情,我不知道應用怎樣的詞句來形容自己。我沒有一般人那種愛,愛得捨不了;也不會恨透了人。起初,將心注在書本上;出家後,將身心安頓在三寶中,不覺得有什麼感情需要安放。我的同參道友、信眾、徒眾,來了見了就聚會,去了就離散,都沒有什麼特殊的感覺。與我較關切的學友,從來是無事不通信,就是一年、幾年,也不會寫封人情信,但我並沒有生疏了的感覺。離了家,就忘了家;離了普陀,就忘了普陀;離了講堂,就忘了講堂。如不是有意的回憶,是不會念上心來的;我所記得的,只是當前。我缺乏對人的熱情,但也不會冷酷、刻薄。這一個性,情感過分平靜,難怪與藝術無緣了。
說到意志,極強而又不一定強。屬於個人的、單純的,一經決定(我不會主動的去冒險),是不會顧慮一切艱苦的。我生長河汊交流地區,一出門就得坐船。但我從小暈船,踏上船頭,就哇的吐了。坐船,對我實在苦不可言。十九年離家,從上海到天津;又從天津回上海。二十年,從上海到廈門;從廈門到福州,又從福州回廈門。二十一年夏天,又從廈門回上海。輪船在大海中,我是不能飲食,不能行動。吐了一陣,又似睡非睡的迷糊一陣;吐一陣、睡一陣,一直這樣的捱到上岸。每次,尤其是三天或四天的航行,比我所生的甚麼病都苦痛加倍(我想,這種對我身體的折磨,與出家後身體更虛弱而多病有關)。但覺得有去的必要,毫無顧慮,二十三年秋季,又從上海到廈門了(下年春再回上海)。身體的苦,在心力的堅強下,我是不覺得太嚴重的;經濟困難,也不會放在心上。可是,遇到了複雜的,困擾的人事,我沒有克服的信心與決心。
大概的說:身力弱而心力強,感性弱而智性強,記性弱而悟性強;執行力弱而理解力強──依佛法來說,我是「智增上」的。這一特性,從小就形成了,我就是這樣的人。然而,在來臺灣以前,我不能認識自己。我的學友──演培、妙欽、續明們,也不能認識我,不免對我存有過高的希望。來臺的長老法師們,也不認識我,否則也不用那麼緊張了。我所缺少的太多了,能有什麼作為呢?對佛教只有慚愧,對學友們只留下深深的歉意!
※《平凡的一生(重訂本)》:頁225-227。
六種「正見」
六種「正見」(sammādiṭṭhi):
「自業正見」(kammassakata-sammādiṭṭhi):視自己的業為自己的財產。這心識尚落於「造作識」的範圍,是一種「導向輪轉的善」(vaṭṭagāmikusala)。
「禪那正見」(jhāna-sammādiṭṭhi):這是與色、無色心有關的造作識,也屬於「導向輪轉的善」。
「毗婆舍那正見」(vipassanā-sammādiṭṭhi):如果「修行善」(bhāvanākusala)與智相應(ñāṇa- saṃpayutta),且完全成就(即成為阿羅漢),它便是「導向還滅的善」(vivaṭṭagāmi-kusala)。如果〔修行善〕與「思(cetanā)相應」,或說「與智不相應」(ñāṇavippayutta),它就屬於「造作識」(abhisaṅkhāra- viññāṇa),會「導向輪轉」。[1]
「道正見」(magga-sammādiṭṭhi):它滅除煩惱,因此是「還滅」(vivaṭṭa),不屬造作識。
「果正見」(phala-sammādiṭṭhi):同上。
「省察正見」(paccavekkhaṇā-sammādiṭṭhi):隨同世間禪那而生起。若是在有學聖者心中生起,便屬於「造作識」,且會「導向輪轉」(vaṭṭagāmi)。如果是在阿羅漢心中生起,則不屬造作識,而是「還滅」(vivaṭṭa)。
※班迪達禪師《解脫道上》(溫宗堃譯)。
《盡其在我》自序
印順導師於1942年寫的《印度之佛教》,在序中提到:「龍樹集其成,其說菩薩也:一、三乘同入無餘涅槃而發菩提心,其精神為『忘己為人』。二、抑他力為卑怯,自力不由他,其精神為『盡其在我』。三、三阿僧祇劫有限有量,其精神為『任重致遠』。菩薩之真精神可學,略可於此見之。」龍樹菩薩的思想深廣難測,導師能歸納出這三要項,實可見其如海納百川的智慧,精要地為菩薩行者開闢一條實踐的指南。
2006年筆者以《忘己為人》出版第一本散文集,2010年出版《任重道遠》述說對在家與出家的認知,如今2011年因緣成熟即以《盡其在我》集錄第二本散文集。想選用這三要項為拙作的書名,實乃基於對導師無限的懷念,加上自心與菩薩願行相應的緣故,期許自己能盡未來際皆以此為座右銘。
自2005年福嚴研究所畢業以來,未曾離開過教學相長的領域,而多半的時間也以僧教育為重,所以「宗教生命」中的學習與體會,成了自己僧格提升的資糧。當然,由於還要負責居士教育的層面,因此念念「照顧足下」,莫敢為名聞利養所牽絆,站穩了腳跟才有信心荷擔如來家業。在離開當學生的時代裡,自己始終抱持邊教邊學的心態來勉勵自己,只要時間與體力許可,我依舊不放棄學習的機會,無論在聆聽厚觀院長的《大智度論》,或是自修閱讀到課外的教典,只要跟願行相應者,法喜總是如湧泉不止,然因礙於時間,但能略為集成「慈眼慧目」的片段想法(尤其與菩薩悲智相合的感想),期許自他咸增上。
此書得以出版,需要特別感謝的人包括:美國佛教會的李祖鵠居士,馬來西亞的黃志豪居士,以及協助潤筆的果初居士等。最後也由衷感恩三寶、師長、家人、護法等的恩惠,讓自己在佛法的正道中,盡其在我地為菩薩的大業而努力。
2011年4月3日
寫於台灣新竹的福嚴精舍
※索取處:
(一)台灣:
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802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二路58號九樓
電話:07-2247705 傳真:07-2232315
Email:chba7705@gmail.com
(二)美國:(※書可能沒那麼早運到美國,請洽相關單位)
美國佛教會
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
2020 Route 301, Carmel , NY 10512
大覺寺、莊嚴寺
www.baus.org
Email: baus.book@gmail.com
想不到今日禪堂來了不速之客也!
先是在門口前發現了有一堆沙子,
想也想不透,怎會有沙子呢?看似又像是個腳印的!
結果晚一點時,才發現原來是一條小蛇來光顧了!
它就躲在開仁法師的門口前,還好裡面的鐵門有關上的,
不然這蛇老早就溜進去了!
然而這條蛇的出現更讓我二丈金鋼摸不著頭的!
它是怎麼來到我們二樓的禪堂的,所有的門窗都有關上啊!
難道它會爬樓梯嗎?就算會那它又是如何進來的呢?
這都有待我進一步的去釐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