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為法為教再燃燈



 


為法為教再燃燈


──為沙巴斗湖的全州青少年生活營而寫的主題曲


(釋開仁寫於1993年左右)


 


世間的晦暗  綿綿又不斷


蒙昧的心靈  惆悵又迷茫


佛陀留下的光  娑婆眾生從此有方向


但願人間充滿希望


 


大慈大悲  無怨無悔


焚身成灰  散發光芒


佛陀留下的光  娑婆眾生從此有方向


薪傳傳薪無盡相傳


 


佛陀的教誨  輾轉能相傳


燃起這燈光  洗我們的胸膛


但願為法為教  心燈再燃燈


讓正法的光輝  永照前方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放下



放下


釋開仁


提起來的東西,


不容易放下;


放下需要勇氣、氣魄,


因為它與願違。


 


 


每個人都有自心難放下的東西,


也許這不一定有錯;


因為沒有經歷,


就沒有一份銘心刻骨的體會。


 


 


有些是業緣,


所以會對某樣東西執持不放;


要是不善業的線,


它會越滾越大,


越難擺脫。


 


 


 


放下,


是一種全新的學習;


它不是什麼特別的體悟,


它只是擺脫束縛的一種感覺。


像卸下肩膀上的背包,


如此一般。


 


 


不懂得學習放下心結的人,


內心不容易獲得輕安、自在。


學佛,


就是祈願出離煩惱的家;


這個家絕非物質,


它的名字叫做執著,


而出離的方法,


只有放下兩個字!


 


 


看清自己的人,


不敢任性放縱心念。


這顆心微妙異常,


當你張大雙眼瞪著它時,


它會害羞的躲躲藏藏;


但是假如你想它在寂寞時出來陪伴你,


它會非常用力的把你抱緊,


讓你透不過氣來,


最後你則只好甘拜下風,


認輸!


因為你已提起並死捉不放了。


 


 


放下,


真的不容易,


但是,


不管你願不願意,


死亡的到來時,


都得放下


 


 


放下什麼?


放下觀念(佛法稱為知見)


舉個比方:


"佛印"為何八風吹不動?


"慧能"的心中為何菩提本無樹?


"達磨"怎麼做得到一葦過江?


"虛雲"的腿功怎能耐久到讓芋頭萌芽?


……


答案揭曉:放下「我」的觀念。


 


 


放下,


在「阿含」有百態的形容,


佛常說:智者以譬喻得解。


《雜含309經》有段妙喻:


佛告鹿紐說:


假如六根對六境生六識的當中,


我們的心生起歡喜、深樂、貪愛的話,


即稱為第二住。


因為原本寂靜的心,有欲望共伴而住了。


雖然人在空閑獨處,但這修行者還是猶名第二住--與煩惱共住。


反則易懂,茲不贅言,但他則改名為獨住或一住。


根境識純粹只停止於"明觸",即名獨住,


一觸即放,一念不留,


該怎麼形容它呢?


船過水無痕,


鴻雁飛無跡,


就是這種「放下」的道理。


 


 


以前曾為選擇"解脫道",


或"菩薩道"而腦筋打結,


如今已釋懷了,


因為只要存有「我」在修行,


就什麼都不是,


然則,水到渠成,因果相應,


煩惱個什麼?


 


 


羅漢難遇,菩薩難逢,


想見的人反而都碰不到,


倘使能全然放下,


才恍然大悟:


原來轉凡成聖的關卡,


就在放下「我」。


 


參吧!


 


 


完滿的佛學



                             完滿的佛學


 


舉譬喻說:


◎三藏的深究,如純理論科學,也如儒家的漢


    學;


◎禪師的傳授定慧,如應用科學及技工,也如儒家的理學。


◎理論與實踐的互成,才是完滿的佛學。


◎否則,脫離了理論的持行,與缺乏實行的空論,都容易走上偏失的歧途。


 


----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p.161)


2010年5月19日 星期三

好人相



《大智度論》卷5326 無生品〉


安立平實[1],好人相故。


好人相者,不自讚,不自毀,於他亦不讚不毀。


若自讚身,非大人相,不為人所讚而便自美


若自毀,是姣[2][3]人。


若毀他,是讒賊[4]人。


若讚他,是諂媚人。


                                   






[1] 平實:平穩踏實;平易踏實。(《漢語大詞典(二)》,p.941




[2]1)姣輸=妖諂【宋】【元】【明】【宮】。(大正25440dn.9


2)《一切經音義》卷58:「姣輸(古文嬌,同古飽反。《詩》云:姣人嫽[-+]。案:姣,猶妖媚不實也,謂靣從也)」(大正54615a24


靣從即面從。面從:謂當面順從(《漢語大詞典(十二)》,p.386)。




[3] 輸:毀壞,傾頹。《詩‧小雅‧正月》:“載輸爾載,將伯助予。”鄭玄箋:“輸,墮也。”。(《漢語大詞典(九)》,p.1301


  案:「若自毀,是姣輸人」,假意在他人面前自行說自己不好的人。




[4] 讒賊:1、誹謗中傷,殘害良善。2、指好誹謗中傷殘害良善的人。(《漢語大詞典(十一)》,p.469



敬順言

敬順言



釋圓融.2010/5/19


 


什麼是敬順的言語呢?是說好聽的話還是恭敬、奉承的話呢?在閱讀《長阿含經》時有這麼一段對話,說明了什麼才是敬順的言語,也就引用來與大家分享。


 


時,善見王容顏光澤有踰於常,善賢寶女即自念言:『今者大王色勝於常,是何異瑞?』時,女尋白大王:『今者顏色異常,將非異瑞,欲捨壽耶?今此……眾寶,皆王所有,願少留意,共相娛樂,勿便捨壽,孤棄萬民。』


 


時,善見王答寶女曰:『自汝昔來恭奉於我,慈柔敬順,言無麤漏,今者何故?乃作此語。』


 


女白王曰:『不審所白有何不順?』


 


王告女曰:『汝向所言,象馬、寶車、金輪、宮觀、名服、餚饍,斯皆無常,不可久保,而勸我留,豈是順耶?』


 


女白王言:『不審慈順,當何以言?』


 


王告女曰:『汝若能言,象馬、寶車、金輪、宮觀、名服、餚饍,斯皆無常,不可久保,願不戀著,以勞神思。所以然者?王命未幾當就後世。夫生有死,合會有離,何有生此而永壽者?宜割恩愛以存道意,斯乃名曰敬順言也。』


 


時,玉女寶聞王此教,悲泣號啼,捫淚而言:『象馬、寶車、金輪、宮觀、名服、餚饍,斯皆無常,不可久保,願不戀著,以勞神思。所以然者?王壽未幾當就後世。夫生有死,合會有離,何有生此而永壽者?宜割恩愛以存道意。』阿難!彼玉女寶撫此言頃,時善見王忽然命終。


 


此有為法,無常變易,要歸磨滅。貪欲無厭,消散人命,戀著恩愛,無有知足。《長阿含經》卷4(CBETA, T01, no. 1, p. 24, a12-b20)


 


在這世上曾有幾人會對我們說:「宜割恩愛以存道意」的呢?


為什麼當玉女寶在說此句的時候,她會「悲泣號啼」?


因為心中的種種不捨,捨不下那份最深的恩愛!


捨不下那人命無常的到來!


 


反觀自己,我們捨了多少,於事於物,於情於己,有多少充塞於我們的內心之中呢?


明知是有為無常變易之法是終歸要磨滅殆盡的,但仍貪著無厭無有知足,這豈不是很可悲可嘆的事嗎?世尊也常教誡我們:「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無明。」「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闇冥。」《雜阿含經》卷10 (CBETA, T02, no. 99, p. 70, c21-22)


而這也才是真正的敬順之言,但願你我常說此敬順之言!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傳來世莫若書!




傳來世莫若書!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曾言:「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相近的白話涵義為: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自二○○五年福嚴研究所畢業前夕出版了第一本著作後,至今陸續都有著作及編著流通。希望未來有生之年,都能繼續寫下去。


 


我知道目前的這種任務,可以讓自己忙碌不迭,但這些忙和累,抵擋不住與眾生分享法喜的觸動,能講能寫多少,就算多少。


 


二○○九年十二月底,我出版了短篇的修學心得《任重道遠》,出乎意料地感動了不少人主動徵求我的同意讓他們再版,然而,志在利人,當然也就沒有版權可言了。



 


 


如今二○一○年五月,美國佛教會再度出版《任重道遠》及《止觀輔行》,希望能在台灣及美國兩地流通。



 


 


《止觀輔行》是我與 溫宗堃 老師各提供一篇論文所集成的新書,我關心「睡眠」的問題, 溫老師則挖掘「經行」的效益,因為我覺得,寫禪修的書籍已有不少,前方便也多有人整理,至於這兩種輔行止觀的日常觀照,卻鮮少看見長篇的敘述,所以才萌起集書的念頭。


 


如果大家對這二書有興趣,歡迎到流通處索書,但為了減輕寄發郵資的負擔,希望請書者能主動請問流通處郵資問題,讓這些法緣永續經營下去。


 


台灣的據點為:


 


一、


覺風學苑


100台北市松江路9015


電話:02-2511-7292


 


二、


高雄市正信佛教青年會


高雄市中正二路589


電話:07-2247705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成功為失敗之母!



 


                   成功為失敗之母!


 


世間是緣起的,


緣起是相對性的,


好的方法過了時又不好了。


普通說「失敗為成功之母」,


我卻說「成功為失敗之母」。


為什麼會失敗呢?


因為成功的條件本身就含有將來失敗的因緣在裏頭。


世間是永不徹底的,


一般人說佛法是悲觀,


其實佛法是徹底的瞭解世間。


當然能夠相對地改善還是好的。


 


出處: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168 ~ p.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