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讀書會)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讀書會)


帶領: 開仁法師   


地點: 淨心文教基金會:高雄館   


時間: 20133月開始,兩週一次
3/7
3/214/185/25/165/306/13
週四下午300500


備註: 報名日期至 12/31 截止,人數 15 位以上就開課


線上報名:http://www.puremind.org.tw/index.php?url=20-201&prg_no=d&data_master_id=2415


 


一般聲聞學者,都以為︰四無量心緣廣大無量的眾生,無量是眾多難以數計,是勝解──假想觀,所以是世間定。但「量」是依局限性而來的,如觀一切眾生而超越限 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別,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質多羅長者以為︰無量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於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空就是無量。這一意義,在大乘所說 的「無緣慈」中,才再度的表達出來。〈摘錄自印順導師《空之探究》第一章〉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思惟,可以透露出一個人的智慧!




思惟,可以透露出一個人的智慧!


 


聽佛光山的法師說:「我們年初時向(星雲)大師報告春節佛館滴水坊讓大家用素飯的開銷時(竟要達台幣2千萬元)…」


他自在的回應我們說道:「我看的不是數字,我看到的是所結的人緣…」


 


這段對話也許每個人的解讀都會不同,但我自心不斷思索的就是:「我們的思惟真的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或困擾。」


你說是嗎?


 


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

尋回學習力




尋回學習力


(撰文/ 居丙筠:《經典雜誌》撰述www.rhythmsmonthly.com


 


考試本身倒不是萬惡之首,重點在於考試的內容、品質和目的。試題的設計應能促進學生完整的思考,而不只是求片面的答案;考試目的應從「淘汰」學生的減法思維,轉換成「了解」其學習狀況、再以此根據從中輔導的加法思維;而學科筆試也不應作為評量學生的主要方式。


 


反觀正規學校教育,卻仍有多處死角。目前一般學校仍以大班居多,單單一名老師實在能力有限,多半仍選擇複製過去經驗,寫板書、趕進度,顧不了那些跟不上的孩子。


 


追根究抵,解決方法應回歸教育的本質。過去的教學模式只管「教」而忘了「學老師單方面地傳授同一套知識、考試、盯成績,忽略學生究竟學到多少。最後只有跟得上的學生受益,跟不上的落差日益擴大:這些學生在課堂上,就一直變成客人。」


 


李曼韻自居為考試最少的老師,也不鼓勵學生使用參考書。她傾向讓學生理解學科內容,取代填鴨式教法,以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考試短期之內有效,成績很快就上來,但卻把學生讀書的胃口破壞掉了。人生如果看得長遠一些,若後面幾十年的路都不碰書了,這是很可怕的事情耶!當學生產生興趣,才是終身受益。」抽掉小考的時間,她拿來引導學生做報告,從中訓練他們合作與討論;偶爾的測驗裡,她會設計申論題,讓學生練習表達。即使只是對課程內容的感受這種單純的描述,李曼韻認為: 光讓自己有感受力,這部分學生就已經弱掉了。我覺得基礎能力就是感受、描述感受、溝通和表達想法。」讓學生對學習有感覺、有興趣,這道理不深,卻是最踏實的作法,也是教育的本質。


 


當孩子內化了以考試為目的作為受教育的動機,一旦目的達成,例如考試通過、畢業、找到工作後,學習便戞然而止。因此,佐藤學提出三個必須解決的問題競爭教育要變成共生教育、量的教育要變成質的教育、有目的的教育變成有意義的教育」。


 


在教學現場累積十五年經驗的林文生說:未來的學習,是學習如何學習。「學習一定要意義化,才會變成你的思考工具之一。意義化就是結合環境的文化和背後的原因,去理解內容。」學歷不等同於學習力,而後者才會讓人真正的快樂。


 


國民教育應該要幫助那些沒辦法自己選擇的孩子,提供他們真正需要的能力,如團隊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找資料的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陳怡光妙喻你要開跑車就自己去租,我們提供的是公車,可我要確定你們每一個人都坐得上來、都有位子、都到得了目的地。不像現在是,車子滿了,你們不用上來了,成績好的先來。」


 


至於那些家庭社經背景好的孩子,如果想要多學,自然會有辦法。台灣教育要改的地方,正是面對孩子的態度。另外,國民教育的內容又應如何?林文生說:「標準化是我們台灣教育裡最大的密碼。」由於我們過去一味追求標準答案,所以只會填鴨、不會思考;堅守意識型態、不會溝通;只願代工、不思創造研發。解決之道不只在於制度開放,更在於深層思想的持續辯證。


 


十二年國教後,我們要關心的不是孩子進了哪一所高中、升上哪一所大學,而是他們是否擁有生活的能力?是否能提高國家的生產力?能否對大環境做出貢獻?此外,在知識快速演化的時代,他們是否願意學習、持續學習?最重要的是,教育是否能協助我們創造出一個善的社會?我們當然希望台灣未來的主人翁,不再是無奈出走,而是能夠自信地走出去!


 


--


 


附錄:〈寧靜的閱讀革命〉(幸佳慧為英國新堡大學兒童文學博士)


幸佳慧也觀察到,一般家長拿到童書,多半從頭到尾念一遍帶過,等於幫小孩子閱讀。因此她在各地演講時,總是強調應該回到文本上,並且思考: 有沒有把童書內涵和閱讀能力交給孩子?而不是跟他們說:你應該怎麼讀。」幸佳慧希望家長的帶讀是能夠拋問題,引導孩子預測和猜想,而這個動腦筋的機制就連結到了「獨立思考」。


--


(全文摘要)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修行」這個詞該怎麼定義?




「修行」這個詞該怎麼定義?


 


 


在涼風習習的清晨


咱們上下一如往常般


在出坡後大伙兒泡壺熱茶談天說地


忘了是什麼話題的牽引


讓老人家強調自己下午沒空


因為要「修行」──誦經和禮佛懺悔


我在茶敘中極少談話


因為我喜歡「聽話」


單純靜靜地「聽話」


然因多次聽老人家重覆相同的強調


我便答上一句:


「那您認為我們在做什麼?」


老人家說:您們整天在對著電腦啊…


我心裡有無限的感觸


感觸佛法的「修行」


到了今天依然有不少人如此定義自己的相應模式


才是在「修行」


別人的生活因為少了這些安排


所以內在篤定的、但潛藏地…


否認人家的一切用心


我不能說老人家的這種方式不算「修行」


因在大乘法中「十法行」原來就屬於「修行」的項目


但不妨仔細想想


其中的「讀誦」和「思惟」,


那一項目離開了這範籌呢?


自讚毀他,自是他非…


表現的如此明顯、自然


為何自己卻了無自覺?


茶敘之後


我私下跟老菩薩開玩笑說:


如果下午這2個小時的「誦經和禮佛懺悔」才是「修行」


那整天22小時您在幹嘛?


我笑說:寧可您譏我每天沒有這2個小時的定課


但請莫譏我22小時都在放逸,哈…


佛說:正見如眼目。


一點都沒錯,


倘若我們沒有把握住「我見」的可怕


縱使您很多時間在強迫自己履行自心認定的「修行」項目


但很有可能只是在牢固我執的習性而已


當然


假如說我們念念不離「我見」的對治


我有辦法持戒、得定…等,有必要自高自大嗎?


佛說千萬莫忘了真正的「修行」


「我見」會一天一天的銷弱


想想自己


也警惕自己


莫重蹈隨便定義自己的「修行」模式才好…


 


開仁 2012/11/11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通告:一日山水禪


一日山水禪


如範法師帶領(嘉義 皓月精舍)


地點:六龜 般若精舍


主辦:高雄正信佛教青年會


時間:1125(週日)早上6:00出發


集合地點: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二路58(大眾銀行)


名額:50


供養法師及護持道場:隨喜


參加費用:500(含交通車、午餐便當、旅平險及雜費)


車輛:採共乘方式;提供車輛幫忙接送的學員免收參加費用。


敬請報名並提供相關資料


http://www.kyba.org.tw/download.asp



2012年11月4日 星期日

慈悲如美藥


慈悲如美藥


 


發「厭離心」若不正確,會成為「瞋心」,所有急求解脫的聲聞道,雖然強烈對治的是「貪欲」,但反而讓「瞋心」比較貼近您。


發「菩提心」若不正確,會成為「貪心」,所有欣求度生的菩薩道,雖然強烈對治的是「瞋恚」,但反而讓「貪心」比較貼近您。


不過,只要您有如理思惟,輕易可分辨兩種心的差異,「厭離心」與「菩提心」是屬於善心,而「瞋心」與「貪心」則屬於不善心。


 


人的習性,比較容易注意到別人的缺點,所以也容易牽引瞋心的生起。反則,若可把注意力放在欣嘗別人的優點,則容易培養慈心的生起。


 


芝加哥有項報告顯示,最快樂的十種職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多為別人著想」,而最在首位的快樂職業竟是宗教師,再者還有消防員、教師、志工等。


 


好好思惟這兩句話的異同:「為度眾生故成佛」與「為成佛故度眾生」,您想到了嗎?答案不難,前者把眾生放在首位,後者把自己放在首位。


 


開照長老曾言:「您從懂事以來,所講的話到底是感動人多?還是傷害人多?」


據此可知:「我每天從早到晚,所講的話到底是感動人多?還是傷害人多?」


Ps:我則想到:「我從出家以來,所講的話到底是感動人多?還是傷害人多?」


 


「憂鬱症」都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很在乎自己的得失」。


要讓自己活在慈心當中,就該學習「多為別人著想」。


 


《智論》言「慈悲如美藥」,真的沒錯!


 


※開仁2012/11/4聆聽開印法師《慈經》開示之筆錄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不活畏




不活畏


 


《十住毘婆沙論》卷23 地相品〉:「作是念。我多修福德。有福之人衣服飲食。所須之物自然即至。如昔劫初大人群臣士民請以為王。若薄福德者。雖生王家以身力自營。衣食尚不充足。何況國土。菩薩作是念。我多修福德。如劫初王自然登位。我亦如是。亦當復得如是事故。不應有不活畏。復次人雖薄福有堪受力。勤修方便能生衣食。如經說。以三因緣得有財物。一者現世自作方便。二者他力作與。三者福德因緣。我能堪受難成之事。現世亦有方便力故。不應有不活畏。(CBETA, T26, no. 1521, p. 27, a21-b2)


 


這段文的理解有幾種方式,自己的解讀提供大家參考:

1
、過去有修福德,今世資生具不會缺乏的, 所以我應該積極的修積福德,才有大威德。

2
、我雖然過去沒累積很多福德(故言薄福),但卻有帶來堪受力, 這種忍苦精勤即是「勤能補拙」,雖窮無福德, 現世卻可耐苦有一技之長,也能讓我免於不活的怖畏。

經有說:以三因緣得有財物:
其中第三的福德因緣,應包括上述所言的「資生具不缺乏」及「堪受 忍苦精勤力」。
至於得財物的情形就出現兩類:


a、現世自作方便 + 福德因緣(堪受忍苦精勤力) = 可以獲得衣食


b、他力作與 + 福德因緣(資生具不缺乏) = 可以獲得衣食
當然也可能有 c、就是三因緣並具。(這類人絕對沒有不活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