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不活畏




不活畏


 


《十住毘婆沙論》卷23 地相品〉:「作是念。我多修福德。有福之人衣服飲食。所須之物自然即至。如昔劫初大人群臣士民請以為王。若薄福德者。雖生王家以身力自營。衣食尚不充足。何況國土。菩薩作是念。我多修福德。如劫初王自然登位。我亦如是。亦當復得如是事故。不應有不活畏。復次人雖薄福有堪受力。勤修方便能生衣食。如經說。以三因緣得有財物。一者現世自作方便。二者他力作與。三者福德因緣。我能堪受難成之事。現世亦有方便力故。不應有不活畏。(CBETA, T26, no. 1521, p. 27, a21-b2)


 


這段文的理解有幾種方式,自己的解讀提供大家參考:

1
、過去有修福德,今世資生具不會缺乏的, 所以我應該積極的修積福德,才有大威德。

2
、我雖然過去沒累積很多福德(故言薄福),但卻有帶來堪受力, 這種忍苦精勤即是「勤能補拙」,雖窮無福德, 現世卻可耐苦有一技之長,也能讓我免於不活的怖畏。

經有說:以三因緣得有財物:
其中第三的福德因緣,應包括上述所言的「資生具不缺乏」及「堪受 忍苦精勤力」。
至於得財物的情形就出現兩類:


a、現世自作方便 + 福德因緣(堪受忍苦精勤力) = 可以獲得衣食


b、他力作與 + 福德因緣(資生具不缺乏) = 可以獲得衣食
當然也可能有 c、就是三因緣並具。(這類人絕對沒有不活畏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