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我對「柔和+堅忍」的理解



 


我對「柔和+堅忍」的理解


 


「柔和+堅忍」這四個字----


前者是感性的表現,後者是內心對道念的堅持。


我對於這些境界的考驗,覺得最實際的方法,就是「保持沉默」,


如果自己的情緒受到影響,則自己要不斷起慚愧心與堪忍心,


縱使吃虧,但為了大家的和樂,我願意擔當這份壓力。


我們身邊的人,不會每個都是愚癡顛倒的人,對方會有發洩,


也是人之常情,聽一聽,忍一忍,其實對方也會有慚愧心的,


彼此退一步,即使被笑為軟弱也無妨,我生命的清醒掌握在自己手上,


何必跟沒有學佛前那麼樣在意種種的不如意事呢?


有禪定的人都還會在生活上起五欲,何況我們呢?


佛法不是知識,也不是跟人比賽的活動,


佛法是讓我有自覺力,有慚愧心,有忍耐力,有精進力等的教育,


跌倒了就自己站起來,繼續再向前走嘛,怕什麼


若發現自己學佛心態上的盲點(如「只學到表面」)


就該從這些不足處補強,經常發願、心生懺悔


身邊的人會與我相遇,皆屬有緣,莫讓遺憾重演;


要把緣份都變成法緣,這樣學佛的意義就很大了。


有反省力的您,師父對您有信心,加油吧!


若有機會跟被我傷害過的人說聲抱歉,就證明我有提升了


學佛真的很快樂的,想想吧!


遊子過中秋



 


遊子過中秋


 


不知不覺,在台灣已度過了十幾個中秋節了…


 


前兩天新聞才說強颱來襲東北部看到月亮要靠運氣…


豈知今天我們南部,尤其山區已被厚厚的雲層覆蓋住…


反而聽說北部昨晚的月亮已很大了


 


今早跟老菩薩討論了一下


中午煮個麵線給老師父吃


因為今天是他的生日…


人生本來就是要於平淡中體會喜悅


看見身邊的人歡喜


我也自然會笑了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教師節快樂!就從「柔和堅忍」做起吧!




 


教師節快樂!就從「柔和堅忍」做起吧!


 


開仁,2012/9/28


 


不懂有多少的日子,沒有參與過類似今天於嘉義聖善寺[1]的晉山典禮了…。


 


印順導師曾言:「我在原則上,帶點書呆子氣,總是以究竟佛法為重。[2]想一想,我的個性一向來也有點像書呆子氣質,在人多、話多的場合,沒一下下我就會感覺頭痛而周身不自在的了。


 


當然地,今天雖然歡喜見到好道友圓波法師的住持一方,也欣慰與老同學們敘舊,但說實在的,我還是頭痛了,依舊周身不自在的。


 


在今早的典禮獻詞當中,


厚觀院長闡明了印順導師為聖善寺所撰的門聯:「聖道宏開福慧雙修登靜城,善緣廣結誠心一念入玄門。[3]


宏印長老則以三句話供養大眾:一、讚歎。二、欣賞。三、期待。


圓波法師亦以三句話真情流露:一、慚愧。二、感恩。三、責任。


 


在圓波法師詮釋第二項感恩時,一度因想起不放棄他的國中朱老師,哽咽了瞬間,讓我突然對他沉默寡言的個性有了新的認識,誠如開印老師曾向我透露:「感性語的確寫得不多,縱有流露,也留在詩中。」也許理性較強的男眾,多有類似的一面吧?


 


在眾多的語言中,我最相應的就是「責任」。因為看見道友把內修外弘的責任,在大眾的見證中堅意承擔下來,內心無比的歡喜,佛法要長久的住世,確實要靠有責任心的人。因為這種人不會放棄自己,更不會捨棄眾生。在佛門中,就稱之為「法門龍象」。


 


印順導師曾言:「六牙白象是象王。象在印度,叫做「那伽」,譯做象,也譯做龍。「大力龍象」,說明了牠的堅忍與強毅


象能荷負人類,也能載運貨物,力量極大。這譬如佛與菩薩,擔當得了救度眾生的大事


在戰爭中,象是一往直前,不畏敵軍的刀箭火毒的。這譬如佛與菩薩,在生死苦難中度眾生,什麼苦難也能忍受得了


還有,野象本是極兇暴的,但一經訓練,就能忍苦負重,比什麼都溫柔。


這等於煩惱充滿的人類,一經佛法的修習,就能柔和堅忍,能擔任自利利他的重任


所以說:「如調龍象」;而大德的法師,也被稱譽為「法門龍象」了!《青年的佛教》p.217


 


釋尊的理性與感性完美展現於三藏之中,此不再贅。約上述導師所形容的菩薩特質,不外乎「柔和堅忍」,「能忍苦負重,比什麼都溫柔」,而且因為背負著眾生的期許,「能擔任自利利他的重任」,請問這不就是知情意平衡的最佳象徵嗎?真為菩薩精神者,缺一不可。


 


今天收到幾封信及簡訊,向我祝賀教師節快樂!彷彿讓我疲憊不堪的色身獲得些許的慰藉…。寂靜的山上,寂靜的心,絕無寂寞之感,因為從上午種種任重道遠的開示影像,還不斷地映照著內心,念著到底怎麼才算是真正的為人師表?好吧,效法法頂禪師一年一願的做法,就以「柔和堅忍」來期許自己,也以此來勉勵大家。


 


 








[1] 開山和尚尼說:當初導師想了兩個寺名給她選,一是聖善,一是大同,她選擇了聖善。「聖善」應該是指「出世聖善」,如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p.298)說的:「「大乘佛法」中淨土極多,而藥師淨土的本願,不只是出世聖善,更注意到殘廢、疾病與醫藥,官非與飲食問題,氣候的冷熱。有人間淨土現實感的,彌勒Maitreya淨土以外,就是藥師淨土與阿閦佛Akobhya淨土了。」




[2]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五冊》(p.66):「『法華經』有一句話,我總覺得非常好:「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怎麼捨呢?就是達到了某一階段,有更好更適合的就提倡這個,不適合的就捨掉。所以我研究的,不是樣樣都在提倡,我也不專門批評。我這個人,生來是不太合時宜的,我覺得某些只是方便,不是究竟的東西,我不講是可以的,你要我講,我就這樣講,要我講好聽話奉承奉承,那我是不會的。我在原則上,帶點書呆子氣,總是以究竟佛法為重。自己這個樣子,能夠怎樣發展,能夠得到多少的信眾,我都不考慮。這許多就是我學佛的動機與態度──甚至可以說是,我就是這樣的人。」




[3] 院長的解釋:「登靜城」指涅槃城。「入玄門」指實相門。



2012年9月25日 星期二

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



 


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


印順導師著《教制教典與教學》p.185-p.212


開仁摘要.2012/9/20


 


 


壹、「學」與「用」結合的意義


 


一、「學無止境」要在「學以致用」中不斷邁進


 


(一)學問原是無限的,以不斷進步而越發深廣的。誰也不能過著終身的學生生活,讀書是不能當作職業的。所以「學無止境」,是要在「學以致用」的活學活用中不斷進步;人就是這樣的邊學邊用,一直前進。


(二)需要求學,是為了學習前人的經驗、心得,充實自己,作為適應社會,而能有利於自己,有利於人類。佛學本非純知識的,一向是經驗與知識相結合,所以非「學」「用」相結合,不足以表彰真正的佛學。徹底的說起來,學只是為用而學」。不問所學何用,不求如何應用,「為學問而學問」,是有背於學之意義的。「學」「用」結合,從切實應用中去造就更高的學問了!


 


二、學佛不能停滯於聞思,而應從事實行,學以致用


 


學佛要從「親近善友,聽聞正法,如理思惟」下手,然後才「法隨法行」。這是先經歷一番「聞思」,學佛而從聞思入門,正是佛法不同一般宗教的地方。然學佛不能停滯於聞思,而應從事實行,學以致用。這可引起了兩個問題:


 


(一)要學(聞思)到什麼階段,然後從事實行?


1、隨信行人:可能經 一兩 次的簡要聽聞,就深信而從事實行。


2、隨法行人:總是多聞熏習,徹了種種疑惑,然後從博返約,從事實行。但這不是說,起初不要實行,而是說起初重在聞思與信解罷了。專重聞思而不想實用,將永遠是空虛的,也難有更高的造詣。


(二)從學到行,出家人應怎樣行呢?


1、修行的原則:是信、戒、定、慧的修行。


2、從佛法存在於人間,為自己、為眾生、為佛教,出家人所應行的,古來說有三事:一、修行,二、學問,三、興福


◎以個人來說,專心修行(專指定慧說),為上上第一等事。


◎以佛教及眾生來說,學問與興福,正是修習智慧與福德資糧,為成佛所不可缺少的大因緣。


 


貳、從當前的現實情形,來說「學」「用」的結合


 


一、用於修行


(一)修行四要:1、知見要正確,2、動機要純潔,


3、目的要中正,4、方便要善巧


(二)應用於念誦法門,且善知方便,提高持誦的品質


      1、誘發淨信心來念誦


      2、懂得收攝散心、懇切誠心、淨念相續,才能一心不亂


(三)應用於止觀的修習,增明宗教經驗與修行體證


      1、解行兼顧不偏廢,如實地常審動機與次第


      2、平常心與恆長心觀察身心現象,不誇大、不乖僻


 


二、用在學問


(一)為了佛法住世與流傳,要有致力於佛法的學問者——經師、律師、論師


(二)從事佛教的教化事業,教學相長,則於佛學會有更好的造詣


1、通俗弘化(包括:說法與寫作)


         1)啟發正信正知,引導進修與研究,釋疑


         2)邊教邊學,動中用功,實用與活潑


2、僧伽教育


         1)避免照本宣揚,要懂得轉化與融通


         2)學得研究的方針與線索,學問的工具與治學方法


          ※身教言教兼顧,誘發道心及向學的欲願


      3、教學相長的方法


         1)講說:練習口才、技巧及表達能力(※契理契機)


         2)寫作:培養思想組織、經論根據、名相意義、論證理由


         3)討論:口頭或文字的討論,激發潛在思辨,必備虛心與勇氣


      4、在僧俗教育中受到鼓勵與鞭策,會激發自己的精進與學問的進步


(三)在教學相長中,絕不會有「所學無用」的錯覺


1、通俗弘化


1)講說


             A、有弘法熱誠,由微而著,隨機隨緣教化,乃應盡的義務


             B、復興佛教要攝受信眾,從定期布教做起,平實有效且自利利人


             C、巡迴布教,只對當地信眾鼓勵作用而已


2)寫作:練習寫作的心態,要能適應現實佛教與信眾的需要


2、僧伽教育


1)要有出家眾發心為僧教育而奉獻


2)專精義學或潛心著作的佛學人才,應於教學相長中造就師資


3)業精於專(或勤),久則會於佛法深入,才能淺出而利於教育品質


4)現代的學問,不能依賴個人的天才,而有賴於多數人的努力


 


三、用在事業(興福)


(一)發心從事佛教、寺院、攝受信眾等事


1、少事少業應指私人私欲的事業;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


2、為了佛教與眾生的利益,犧牲自己的精神去做,就是布施與修福


(二)以所學去發心服務中,鍛鍊自己的道念與道力


1、為佛教作事,需要於佛法有修學,於佛法有熱心與真誠的人


2、作事,即佛法的實踐—對人及自己的身心,作到與佛法相應,是名真實佛學


3、從自己的觀念、見解與行為中去表現出佛法或佛學的實用性


(三)以無私無我的精神發心為佛教做事——寺院事、教會事、文化慈善等事


1、將所學而用於實事,才能於佛教和自己的福德有益


2、實踐了佛學,與佛陀的精神相接合,故也與自己的智慧有益


 


四、勸除三病


(一)學以致用,從實用中更充實深化自己的所學


1、修行是好事,但每病在一「怪」字;故要平常切實


2、學問是好事,但每病在一「慢」字;故要謙虛真誠


3、興福是好事,但每病在一「俗」字;故要無私無我


(二)為自己學佛,為佛教久住而珍惜自己


1、從小處做起,與實用相結合,邊學邊用,越用越學,讓自己充實而有光輝


2、不要怪,不要慢,不要俗,觸處都是功德,無往而非進步


 


 


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釋開仁 5本著作的pdf 檔可供分享!



 


釋開仁 5本著作的pdf 檔可供分享!


http://santavana.org/ch/download/books


巴蕉葉 vs 壓力的消除



 


巴蕉葉


壓力的消除


Santi(網路文章)



巴蕉葉
昨夜風雨交加,窗前的巴蕉發出滴滴答答的回應聲,葉子隨風搖動,在燈光的照射下,顯出多樣的姿態。
晨起,探望巴蕉如何了?奇怪!整片的葉子怎麼沿著主葉脈,裂成許多小葉片。
怎麼回事呢?
仔細觀察,是不是因為昨日的風雨,而造成的?為了面對強烈的風,葉片由擋風的姿態轉成通風的形式。大自然真是巧妙。



壓力
當人面對壓力的時候,會如何去面對呢?全面且盡力去擋,就像要擋水一樣。結果如何?累!未必有效。為何不學學巴蕉葉?將壓力通過,化解。


2012年9月16日 星期日

課程錄音,歡迎分享!



 


 


>>>歡迎分享


六龜:《十住毘婆沙論》研習課程


正信:印順法師著作選讀


http://www.kyba.org.tw/download.asp


2012年9月15日 星期六

一封信



 


XX吉祥!


 


對孩子的全心教育,是我們的責任,就像我出家了,對眾生要弘法一樣的。


不過,要留意的是「期待心」,要絕對希望達到自心的要求,是不吻合無常的啟示的,


意思指:若我們盡了全力陪孩子讀書,但成績如何,學佛後應該要掌握坦然接受事實的悲智運用,


當然若是孩子不長進,呵責也是基於慈悲,父母並無過失,但教過了他,指導了他,


他要造怎麼樣的業力就不是我們應該去主導的,


如果說孩子盡了本分還是讀不好,不是他不用心,是沒念書的善根,真的強迫不來的,


天生我才必有用,就讓他清楚了知沒把書念好,未來選擇的路就更狹窄了


 


佛法深廣無量,各類學說真的探討不盡的,


有因緣親近善知識學習,同樣的,只要懷著誠心來學,


記不住名相是無罪的,佛教我們要「依義不依語」,


能用的上,對人生有正面指引的出路才是屬於自心歡喜的佛法,


不必擔心名相聽不懂,種下佛法的種子總是好事一樁,ok


 


能夠挪出多少時間用功,因人而異,


但開始時只要學好方法,平常忙但內心卻記住佛法,


遇到境界就拿來安撫自心,靜態時就覺照自心或呼吸或念佛


一分鐘、一小時皆可運用於修行的,時間長短不是問題,只要真心向道


開學中不易有多餘的時間,就多善用假期充電啊,


人生何其短暫,能積多少福慧真依人的用心而定,


絕非您沒工作,沒家庭就一定用得上功的,


時間好好規劃一下,不管做什麼,別在此山望彼山,


做什麼都一心一意,當真要誦經念佛打坐時,就放下一切,


如此雖然我不能很長時間用功,但每件事我全力以赴,盡心盡力,


您不覺得這才是學佛人的智慧嗎?


2012年9月8日 星期六

走出根鈍的陰影



 


走出根鈍的陰影


 


「若有福德利根者,但直聞是十地經,即解其義不須解釋。…若聞佛語即能自解,如丈夫能服苦藥,小兒則以蜜和。…」


「若人鈍根懈慢,以經文難故,不能讀誦,難者文多難誦難說難諳。…」


----《十住毘婆沙論》卷11 序品〉(CBETA, T26, no. 1521, p. 22, b5-16)


 


 


在預習課程中,看到這段「善人」的定義時,感觸很深。具備福德利根的人,先世已修得十法,所以現生「但直聞是十地經,即解其義不須解釋」。換句話說,就是近似可以舉一反三的利根人。您只要跟他說離欲,他就懂得離所有一切過現未、粗細、遠近的欲,他絕不會為自心的習染找出口,更不會但執文字上的固定局限,反而懂得以義通貫所有能讓自心陷於愛染的欲皆應遠離。時下正在學習的我們,是「推一步、走一步」,「念一句、覺一分」,還是只要指引了路,就可以自己無怨無悔、義無反顧地向前走呢?


 


從上述引文也明了「因為根鈍,才須教育」的意義,菩薩才有對象可以教化。我遇過這樣的根性眾生,房間裡的燈不夠明亮看書,就要求屋主給他換上新的燈管便以照明,結果壞的不是燈管,而是燈座,所以屋主只能說目前有事忙,無法立即換起來給他用…。一臉茫然的他,好像書也看不下去了,我藉此因緣跟他說,你有想過:房裡的燈不夠亮…看書吃力,為何不換個地方呢?樓下也有客廳,別處也有較明亮的燈光…。從他的眼神告訴我,這種調整超出他的想像,台灣什麼都方便反而較難養成獨立性,換個國家一切都得自己想辦法,這該怎麼辦才好…。時下正在學佛的我們,經論所言是佛菩薩及古德的思想與經歷,這些文字教義應當如何轉換成自己對治煩惱的良方呢?難道經論沒有說清楚的部分,就讓它繼續模糊嗎?我們知道找個明度較好的角度延續我們的精進嗎?等待或只要求外在的因緣來適應我們,這種心情很苦,其實不要怕失敗,勇敢嘗試看看,走到光明的地方,也許你會感悟更多,也才有走出根鈍的陰影啊!(開仁,2012/9/8)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老太婆的腳踏車



 


老太婆的腳踏車


面對心


Santi(網路文章)



老太婆的腳踏車
前往車站的沿路上,看到路邊的老太婆,慢慢騎著腳踏車前進。繼續往前的路上,是上坡。老人家努力的踩著,用力一蹬,再一蹬,車子似乎越來越難前進,最後,老人家下車,用牽的上坡。之後,再騎上車。

面對心
當面對自己的心時,有時候,十分容易掌握,就如下坡。有時,需要花些力氣,才可掌握,就如平地而行。有時,花了再多的力氣,也無法掌握,這時候,傷心,埋怨,詛咒都無用,只有陪著他走一段,就如上坡一樣。


2012年9月4日 星期二

插花、盆栽與植樹的省思



 


插花盆栽與植樹


插花、盆栽與植樹的省思


Santi(網路文章)


插花
看到各種各類的花草樹木,匯集在一個小小的器皿上,真的好看。色、香、味皆有,更表現出設計者的心思。這麼美麗的組合:花、葉、枝、藤等,值得多加品味。幾天後,花謝,葉枯,器皿內的水也開始有味道。啊!原本美麗的東西,是這麼沒有生命力。

盆栽
買了幾盆花回來,想增加一些大自然的氣味。且可隨自己的意思,任意擺放。每天澆水,白天讓他們曬陽光,夜裡讓他們喝露水。看著他們日有增長,高興。外出幾天後,一看我的花!啊!你們為什麼變得如此憔悴!

植樹
每天都去公園走走,看到喜歡的桂花,每天都在改變,有時長新葉,有時爆花蕊,有時小鳥於上頭築巢,變化多端。一星期,一年,二年後。你還是生長的好好,雖然有颱風吹斷你的枝條,雖然有大雨灑落全身。你活的好。

為何?
花瓶內的花,不持久。盆栽內的花,需要人照顧。大自然中的樹你不需人的裝飾,也不需人的呵護。你的根與大地相連接,有大地這位母親給你奶水。

是這樣嗎?
插花:美麗卻無根也無土,只有水。
盆栽:方便移動,有土,有根,少了水,就嗚呼哀哉。
植樹:有根,有土,有水亦可,無水亦可。我自活,太好了。

如何?
我是插花?盆栽?植樹?
我是光顯亮麗,卻無生命力的人嗎?還是處處需要人呵護,才能長的好,少了關心就失去生命力的人嗎?還是任我行,充分展現自己生命力的人?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學佛,應從高處看,大處想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光》(p262)


 


「學佛,應從高處看,大處想,從佛法的信解中,將這「徒自憂苦」的無意義事,徹底放下。」